Thursday, 25 August 2016

漢字入門 (第三十集)

漢字入門  劉克雄教授主講  (第三十集)  2015/8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56-181-0030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翻到四百二十三頁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根據黃季剛先生他的《聲韻通例》裡面說,一個字的字音是由聲和韻組成的,所以每個字字音都有聲韻。我們又說過廣義的文字學包含三塊,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形、音、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形音義
       教授:側重字形的(我們把它分開說)叫文字學;側重字音的,我們狹義的說它是聲韻學;側重字義的,我們說它是:
       學生:訓詁學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文字、聲韻、訓詁,本來是三而一,是合在一起的。為著教學方便,所以大學裡面,側重字形叫它文字學,側重字音稱它聲韻學,側重字義我們稱它訓詁。這裡面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分得開的。我們這一個月來,介紹的是最簡單的文字,漢字入門,但是我們也離不開要講聲韻。尤其到了形聲這一塊,前面四書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創造文字的四種方法。六書還有兩個:
       學生:轉注、假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運用文字的方法,不是創造文字的方法。前面這四個裡面,象形,我們可以看得懂,從甲骨文裡面畫一隻梅花鹿,知道是廘;畫一匹馬,知道是馬;畫個太陽,你知道是太陽。指事,也容易理解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一樣東西在另一樣東西的上面,我們現在寫作:
       板書:上
       反過來:
       板書: 下
       這是指事。用抽象的符號,沒有具體的東西讓我們來畫。上次我們曾經想用象形的方法,來創造這個「上」字,記得嗎?畫個桌子,上面放本書。你就知道怎麼樣畫個桌子,上面放本書,表示書在桌子上面。再把書拿走了,放個魚缸裡面有個什麼魚?
       學生:北冥鯤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北冥鯤。又重新畫一個,不勝其煩。所以就想到用抽象的符號,上面這個紅的小橫線,不管你是書本也好,茶杯也好,魚缸裡的北冥鯤也好,任何東西都可以代表,所以這是所謂的指事。這創造文字的第二個方法。第三個是合兩個以上的初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初文
       初文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、指事,不可再分析的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可再分的,妳說得真好。像這個指事字,你還能夠把它分開嗎?你分開就不成字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匹馬你能再分開嗎?你再分開也不成字了。所以初文是不可再分的象形、指事所造出的文字。初文總共多少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四百八十九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到五百個。誰說的?
       學生:太炎先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沒錯。章太炎先生他統計過,初文不到五百。因此我們學習漢字不怕它最後,現在有五萬多字,以後還會再增加,不怕它,只要認識這不到五百個的初文。所以,我們前面花比較多的時間介紹象形、指事。認識了這三、四百個初文,然後再了解兩兩配合,重義的叫:
       學生: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會意;有聲符的,形聲。認識了這四百來個初文,再了解初文,兩兩配合,重義的是會意,有注音的叫形聲。了解配合的方法,我們就可以以簡御繁,不管你後面造出多少字來,以現在五萬字左右的《中華大辭典》,絕大絕大部分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形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形聲,用形聲的方法造出來的。所以形聲,我們特別要了解到形和聲之間的關係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三個都差不多。我們認識它(),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鳥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天天我們都見到,鳥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()這個也是鳥,可是牠比較在地上走,叫牠什麼?你上來,打牠一下,ㄍㄚ、ㄍㄚ、ㄍㄚ、ㄍㄚ,好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牠就叫ㄍㄚ。這個()再用力打牠一下,用你的力,ㄜˊ、ㄜˊ,好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很像,怎麼分別它?用牠叫的聲音,ㄍㄚ、ㄍㄚ、ㄍㄚ、ㄍㄚ。這兩個也很像,大一點,ㄜˊ、ㄜˊ、ㄜˊ,聲符。,這叫形()聲();,形()聲()。這種有個名稱叫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以聲命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沒錯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以聲命名
       教授:以聲來命名。我們說過這是一條水,這也是一條水,流經岩石發出什麼聲音?ㄍㄤ、ㄍㄤ、ㄍㄤ、ㄍㄤ、ㄍㄤ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流經沙土,發出ㄏㄜ、ㄏㄜ、ㄏㄜ、ㄏㄜ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()長江、()黃河,也是以聲命名。你這條水跟那條水我怎麼分別?聽你的聲音,你叫ㄍㄤ、ㄍㄤ、ㄍㄤ、ㄍㄤ、ㄍㄤ、ㄍㄤ,我就叫你ㄍㄤ,長江。在座有同學們會閩南語的,這個字(江)讀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ㄤ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ㄍㄤ。它的聲符:
       板書:工
       告訴我讀什麼?閩南語: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ㄤ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ㄍㄤ。工人就叫ㄍㄤㄌㄤˊ。長江,ㄉㄧㄡㄍㄤ。所以,聲符(聲母)跟聲子之間字音應該是完全一樣,它是用它來注音,這也叫以聲命名。還有一樣是什麼?形聲字除以聲命名之外,還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呦
       呦,有這撇吧,有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有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呦呦鹿鳴,食野之蘋。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」,《詩經》裡的。呦是狀聲字,來形容鹿鳴的聲音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嚶
       嚶嚶來狀什麼?鳥鳴的聲音,這是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狀聲
       狀聲字,像這呦呦,像這嚶嚶,都是狀聲。還有嗎?形聲:
       學生:外來語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外來語。像那個什麼字?珣,本來是東夷地方的語言,外來語。我當學生的時候有個外來語,東西很好叫好棒,聽過嗎?「好棒」。到現在還用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用,「好棒」,這是外來語。現在還有一樣網上的,「給力」。是不是外來語?「給力」。這種以聲命名、狀聲字、外來語的形聲字,它是聲不兼義。比如說剛才我們那個以聲命名的「鴨」字,嘎那個聲音跟鴨字本身有義可說嗎?毫無意義;它叫鵝,這個聲符鵝它本身也是無義可說,聲不兼義。呦呦、嚶嚶都是聲不兼義。
       黃季剛先生說,形聲字除以聲命名,加上這個(狀聲字、外來語)之外,有很重要的四個字:
       學生: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聲必兼義。也可以說是形聲字的正例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正例
       這些以聲命名(鵝)、以聲命名(河)、狀聲字(呦呦)、外來語,這個不屬於形聲字的正例,它屬於變例。形聲字除了變例以外,它的正例聲必兼義。翻開我們課本第幾頁?前面我們舉了十幾條。第一條我舉了太炎先生的,章太炎先生的,他說:「凡从半得聲的字」,多有什麼意思?
       學生:分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分開的意思。找到那個,哪一頁告訴我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三百七十二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三百七十二。太炎先生他舉了四個字:第一個,半,(ㄅㄢˋ)。「物中分也。」所以有分義。
       第二個字,畔,(ㄆㄢˋ)。「田界也。」田界,當然也有分開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上次我們還說明這個胖,(ㄆㄤˋ)字,你還記得嗎?胖有分開的意思嗎?胖好像沒有分開的意思。難道太炎先生說錯了嗎?太炎先生是我們尊重的國學泰斗,他不應該說錯。你說太炎先生請教你,這個胖字哪有分義?看看我們的說解。《說文》:「半體也。从肉半,半亦聲。」又引到《玉篇》:「胖,牲之半體也。」原來是祭祀祖先的那些牛、羊、豬,一半的牛羊豬叫做胖。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很多人不喜歡胖,一胖,萬一被太炎先生看到,你是半體。
       下一個字,判,(ㄆㄢˋ)。「分也。从刀半聲。」這是太炎先生他舉出來,凡從半得聲的形聲字,多有分義。
       我們又補了幾個後面,後面補了五六七八,這都說明從半得聲,多有分開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好,同學們記得這個條例,從半得聲的字,除了書上我們找到的,同學們可以繼續再找,從字典裡拼命找,找出所有從半得聲的字,你記得它一定有分開的意思。這是形聲字除那些變例之外,正例聲必兼義,明白了吧?
       看第二個是誰說的?焦循。從勺得聲,多有小義。
       勺,(ㄕㄠˊ)。本身是個象形,小勺子,所受很小。
       約,(ㄩㄝ)。「从糸勺聲。」段註說:「引申為儉約。」然後《廣雅》說:「約,少也。」少就有小義。
       下一個,杓,(ㄕㄠˊ)。「枓柄也。从木,勺聲。」《廣雅》說:「末也。」末就有小義。
       豹,(ㄅㄠˋ)。同學們一定奇怪,這個豹好可怕,牠有小義嗎?牠是很可怕的。《說文》說:「似虎,圜文。从豸,勺聲。」牠比虎要小,所以說牠是豹。
       像這些,我們舉了多少字?焦循舉了五個,我們後面又補了很多,總共有二十一,都是從勺得聲。同學們可以繼續再補,從勺得聲的字你都把它找出來,它都有小義。
       第三個例,就是段玉裁說的,凡从句(勾)得聲的字,多有曲義,多有彎曲之義。
       第一個,句,(ㄍㄡ)。「曲也。从口丩聲。」丩,瓜藤皆糾曲,本來就有彎曲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第二個,笱,(ㄍㄡˇ)。「曲竹捕魚笱也。」用竹子編成一個彎的東西,拿來抓魚的。
       第三個,鉤,(ㄍㄡ)。這更不用說了,釣魚鉤,是彎的。你說有直的,誰的?
       學生:姜太公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姜太公的鉤是直的,傳說這樣,我相信直的是很難釣上來。所以你看,這些我們總共舉了很多,從句(勾)得聲,多有彎曲之義。
       下面還是段玉裁說的,从農得聲,多有厚的意思。从叚得聲,都有什麼意思?
       學生:赤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天上的紅霞,早霞、晚霞,紅不紅?漂亮得很。第六個我們常說的,從戔得聲的字,都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小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都有小義。這是王聖美先提出來。本身:
       板書:戔
       戔,兩戈相向,必有傷殘,所以有小義。它是兩戈,兩個兵器,在打鬥。兩戈相向,必有傷殘,所以有小義。從它得聲的這一群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戔 箋 淺 錢 賤 棧…
       從戔得聲的這一群字,我們後面舉了還有很多,必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小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都有小義。好,今天如果同學們翻開典籍,碰到一個字,譬如這個字(淺),你不認識,你翻開典籍,譬如這個字(淺),假如你不認識,你手頭也沒有字典,但是你記得,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,然後你再看看,它是從水戔聲,必定是小的水,然後再讀上下文,你就能夠豁然貫通,是不是?這是文字學的應用。所以這些從某得聲皆有某義,這些就是形聲字很重要的一部分。我們曾經再刨根究底,為什麼從戔得聲這群字都有小義?
       學生:齒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你記得。在聲韻學上,喉音發者都有大義,齒音發者都有小義。喉音,我們常舉的,字根不同,但是語根相同的,像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洪 宏 弘 鴻…
       字根不同,什麼是字根?
       學生:形聲字的聲符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形聲字的聲符又稱字根。譬如,這群(戔、箋、淺、錢、賤、棧)形聲字,它的聲符:
       板書: 戔
       稱它字根。這群字(洪、宏、弘、鴻),看這群,它的聲符不同,這叫語根相同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語根
       所謂語根,語言的根基,指聲和韻。這群字字根不同,但是它語根相同,它都是喉音,所以都有大的意思。這個(洪)是大的水,洪水;這個(宏)大的房子,很大的房子;這個(弘),現在都不必等我說了,你應該知道了,形聲字的,這是聲符(厶),這是形符(弓),形符代表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事物的類別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類別。這是形符:
       板書:  
       這(氵)是水這一類,這(宀)是房子這一類。形(弓)聲(厶)、形(宀)聲(厷)、形(氵)聲(共)、形(鳥)聲(江)。形聲字的形符代表這個字的類別,它屬於什麼類。氵,它就是水這一類;宀,就是房子這一類;弓,當然是射箭用的弓這一類。大的弓叫弘;大的房子叫宏;大的水,洪水;大的鳥,鴻鳥。我們現在看到有人,祝福人家商店開張,鴻圖大展,鴻。這個字(弘)我們常用,《論語》裡面說什麼?曾子說什麼?大聲說: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家一起說,曾子怎麼說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接下來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       教授:六十分,說得那麼好像有點拖泥帶水。重來,要拿一百分。曾子怎麼說?士…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       教授:七十分。剛才又頓了一下,再來一次。「曾子曰:士…」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百分,很高興,得了一百分。弘毅的弘本義是大的弓,引伸就是大的意思。一個士:
       板書:士
       《說文》說:「推十合一為士」。士,讀書的人,他學識比較豐富,所以他一個人的能力抵得上十個人的能力,這是根據《說文》說的。士,一個士,需要有弘毅的精神,要遠大;毅,堅忍,何以故?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任重道遠,這是我們說的弘。這群字(洪、宏、弘、鴻)也是形聲字,但是它字根不同,而是語根相同。
       再看到形聲字,聲必兼義。形聲字,這一群(箋、淺、錢、賤、棧),聲必兼義,都有小義。(箋),小的,我們現在說便箋,小的紙條,以前是竹簡,小的;(淺),小的水;(錢),小的錢幣;(賤),貝也當錢幣用;棧,用木片搭起的棚子,路邊的小客棧,都有小義。聲必兼義。我們再問,同學們一定已經能告訴我,為什麼從戔得聲都有小義?
       學生:齒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百分。你出去弘揚國學,也要說得透透徹徹,不能只講了一半。如果你的學生問你,從戔得聲都有小義,我們看到了,我們也知道了,他說:老師,為什麼?他打個大問號怎麼辦?你說,我回去問問我的老師,行嗎?你必須要徹徹底底的弄清楚。剛才我問的你們都已經回答了,為什麼從戔得聲都有小義?再說一次:
       學生:齒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為什麼從ㄏㄨㄥˊ的字都有大義?
       學生:喉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百分。形聲字重在字音兼義,所以我們這舉了十幾條,同學們可以繼續找。但形聲字有個麻煩,有一樣東西不太容易理解的,我們也說過,叫什麼?想不起來嗎?無聲字多音。大家不要怕麻煩,再翻開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妃
       誰先翻到,告訴我第幾頁。大家把《說文》六二O翻開,這個妃字,看到底下說「从女己」,底下的段註怎麼說?小字,段註怎麼說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各本下有聲字,今刪。」
       教授:他說哪個本下?
       學生:各本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各本,對了。大徐、小徐各本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段註告訴我們,「各本下有聲字」,妃,「从女己聲」。他說各本,大徐、小徐的本都有這個聲字,「今刪」,他大膽把它刪掉,變成「从女己」。本來是形聲字,「从女己聲」,他一刪掉變成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變成會意了。我們也說過,段玉裁了不起的大學者,這件事他為什麼會做錯了?告訴我很有趣的事:
       學生:他沒有遇到季剛先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誰呀?
       學生:季剛先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。無聲字多音是黃季剛先生發現的。黃季剛先生一九三五年就過世了,一九三五年往前推五十年就是季剛先生出生的年代,清末。段玉裁什麼時候?
       學生:乾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乾隆時候。段玉裁他沒有來得及跟季剛先生拉拉手好朋友,他來不及,所以他不知道「無聲字多音」這個現象。所以他看到,我們說形聲字的規律、原則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文字是倉頡一個人造的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不是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文字不是一人、一時、一地所創,所以有這種狀況,同是這個符號(己),看黑板這,同是這個符號,甲地造了這個符號,讀它為ㄆㄟˋ,圍它衍生出來的一群字,有妃(ㄆㄟˋ),現在聲變讀為ㄈㄟ;有配,甲地造的。乙地的人不知道已經造出這個符號,他另造也同樣的符號(己),他讀它為ㄐㄧˇ,由它衍生的聲子記、紀。這都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則,用聲母「己」來注音(記);用聲母「己」來注音(紀);用聲母「己」來注音(妃),這個沒問題吧?剛才說甲地、乙地,還有時間的不同,前人造了這個符號,後人也許不知道,他又造了一樣的符號,讀音不同,也衍生不同的形聲字。所以非一人、非一時、非一地造的文字,所以有這種無聲字多音的現象。
       然後,這個音(ㄆㄟˋ),你看,看黑板,這個音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消失了,所以你看到這個字(妃),跟它(己)完全不合形聲字造字的原理。它(己)讀ㄐㄧˇ,它(妃)讀ㄆㄟˋ,它(己)讀ㄐㄧˇ,它(配)讀ㄆㄟˋ,完全不合形聲字造字的原則,所以段玉裁他認為不合理,把這聲字(妃,从女己「聲」)刪掉;如果他來得及碰到黃季剛先生,互相商量一下,也許他不會刪這個字。本來它有一個音讀它(己)為ㄆㄟˋ聲,只是這個聲母的字音消失了。後人看到這個字形,只知道有ㄐㄧˇ這個音,不知道有ㄆㄟˋ這個音。這是黃季剛先生說的,他發現的無聲字多音。
       在《說文》的例子也有明顯的。原來造的一個字(丨),下上通讀為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ㄨㄣˇ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ㄍㄨㄣˇ。譬如這是早先造的,後人造字,不知道已經有這個字,他也造一個同樣的符號,他是引而下行(丨),讀曰什麼?退。也許另外一個地區的人不知道已造出這兩個文字,他也造一個,它是引而上行(丨),這是引而下行(退),它讀為:
       學生: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囟。我們現在,如果我們沒有看到《說文》註解,你只看到這個字(丨),你只知道它是上下通,讀它為ㄍㄨㄣˇ,你不知道還有退、還有囟兩個音,好在許慎在這註明了,他說引而上行讀曰囟,引而下行讀曰退。字形是完全一樣,有三個音,這無聲字多音。
       現在等於是我們在這做了一個總複習,前面象形、指事我們就不說了,形聲這裡等於再提醒一下。形聲字的正例,黃季剛先生怎麼說?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聲說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定要記得,凡形聲字之正例,除了以聲命名,鴨子打牠一下的,那個不算,凡形聲字的正例,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聲必兼義。譬如我們舉了好幾個例子,黑板上也寫過,從戔得聲,都有小義;課本上說,從句(勾)得聲,多有曲義;太炎先生說,從半得聲,多有分義,胖字除外,記得吧?這是凡形聲字的正例,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形聲字第二個難解的問題,剛才我們說的,黑板上寫的,無聲字多音的現象。如果不理解這個現象,哪怕你像段玉裁這樣了不起的大學者,他也會犯錯。把那個聲字給刪了,當時認為是對的,大家很佩服他,段玉裁先生你看出來這個妃,從女己聲那個聲不合理,你看出來把它刪掉,真好,你做得好。可是到後來,季剛先生發現無聲字多音的道理之後,他其實犯了大錯,把形聲改成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所以形聲字聲必兼義,這是一;第二個,麻煩問題是無聲字多音;還有一個麻煩事,形聲字,我們曾經花點時間來解說過,造字當時的假借,記得嗎?所以季剛先生說,這個形聲字相當麻煩,因為造字的時候就已經有假借,還記得我們舉的什麼例子?
       板書:羊 鹿
       在我們的先民有伏羲氏的傳說是嗎?我們的先民狩獵時代,碰到這樣的動物()是吉祥的。什麼道理?牠不會傷你,牠撞一下也不痛,羊。牠,你抓到牠以後,牠有很多用處,所以碰到牠是吉祥的。碰到這個(鹿)呢?也是很有福氣的。所以,碰到牠很吉祥(),碰到牠很有福氣(),應該這樣寫。可是造字當時的人,(),他用了這個「彔」字,代替梅花鹿的「鹿」,所以就假借,假借刻木彔彔的「彔」為梅花鹿的「鹿」。因此我們現在看這個福祿壽的「祿」,它的聲符跟福祿毫無關係,原來是造字當時已經用了假借,它應該這樣寫()。你就明白了,這()是福祿的意思,這()是吉祥的意思。這是我們說無聲字難解的部分,像這種造字當時的假借,也是一個麻煩的事。
       形聲字在我們四體裡面,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四體裡面,它造字最為方便,也可以說,我們中國漢字造字最為進步的方法,形聲。它的形代表類別,另外一邊聲它又兼義,因此我們漢字造字的四種方法,再不需要有另外新的什麼造字方法了。你說有,好像是廣東人,把這個字(有)當中把它去掉,讀它(冇)為ㄇㄡˇ,沒有,當無。他把有當中去掉,這種造字方法其實老早就有,不是新鮮的。像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拍牠一下,吖、吖、吖、牠全身黑的,看不見眼睛,把這眼睛去掉,什麼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烏鴉的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跟現在廣東人新造的方法完全一樣,你再也想不出第五種造字方法,如果想出來,我們去申請諾貝爾獎,一定能得。所以轉注、假借,我們只了解它的概念,是運用文字的方法,就可以了。因此,漢字關於字形方面的介紹,我們說漢字入門,就到此結束。
       字形方面,同學們要記得,我們的初文總共不到五百,你們現在難道只認識五百嗎?上次我們說過,你們是相當了不起,怎麼樣了不起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冊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什麼東西做的?
       學生:竹簡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片一片寫好以後,用繩子編起,冊。這個冊告一段落,可以捲起,我們說一卷、一捆竹簡。用繩子編起,告一段落,也稱一篇。讀破萬卷是不少了,學富五車的竹簡是什麼車?
       學生:牛車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是現在的卡車、火車,五牛車、五馬車的竹簡,讀過五牛車、五馬車竹簡,你就是學富五車了。你們老早已經超過五車了,到現在為止老早超過五車。所以我們說,初文不到五百個字,你們以超過五車的學識,再來溫習這五百個初文,應該是小菜一碟,很容易理解。然後認識這象形、指事的初文,再了解到造字的那四種方法,除了比較麻煩的形聲,我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,已經講透徹了。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造文字的這四種方法。然後了解到,哪怕你後來再造更多的字,現在已經有五萬左右,加上異體字是十萬左右。如果後面還有造的,它絕不離開前面這四種造字方法。哪怕你把「有」字去掉,那也是什麼?我們前面四種裡面的。烏鴉的烏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省體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省體。把它去掉,省體。後面再多造的文字,絕大絕大部分,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都是形聲。形聲的方法,形代表字義,聲代表字音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鉀 鈉 鎂 鈣…
       新的形聲字,以前沒有。還有:
       板書:氫 氧 氮…
       可以繼續造,絕不離開形聲字,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。因此,明白了很簡單的四百多字的初文,再了解兩兩組合,重義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止戈為武,重義的是會意。注音的是形聲。這個概念清楚了吧?點頭就可以畢業了,你們已經可以畢業了。但是不要忘記,將來你去弘揚我們傳統文化講到文字,也不能講偏差。正確的,像我這樣告訴你的學生,尤其給洋朋友介紹武、信。武,本義,我很喜歡畫這個東西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次比較好看一點,原來畫得很難看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看出來它的演變嗎?本來是腳印,金文有這樣畫的(),甲文就簡略一點(),腳掌比較短了,大概是像三寸的金蓮,小小的腳,腳趾很大,這是在甲文;再演變到小篆(),腳掌不見了,大概它的鞋太小,削足適履,它是演變這樣子的。由這樣演變到楷書止。再看這個字(),紅的這一部分,戈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柄(),兵器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代表一個人拿著兵器走上前線,去捍衛疆土,與敵人打鬥。「武」本義是如此。到了楚莊王,什麼時代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春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春秋。我們《說文》就引到,「楚莊王曰:」
       板書:止戈為武
       到楚莊王,就把武字解釋為「止戈為武」,不是去打仗,真正的勇武是能停止平息天下的干戈,維護真正的和平,真正的武。這是《說文》引楚莊王曰:「止戈為武」。由此可見什麼?可以證明我中華民族是如何的偉大,是如何在多少年前,楚莊王時代就是這種信念,維護和平,我們絕不輕易動干戈,我華夏民族這種愛好和平、講究誠信的精神,是我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。這種愛好和平、講究誠信,都已經深入你我,在我們的血液裡流淌。你難道不喜歡誠信嗎?你難道不喜歡和平嗎?證明你我血液裡面,受我們祖先傳統文化的影響,我們浸潤了幾千年,你我血液裡面流淌的就是愛好和平、就是講求信用。不然為什麼信這樣寫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記得嗎?人言為信,人說話講究誠信。我們造字當時,就是這個信念,人言為信,講誠信。
       很高興,我本來擔心,我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,這本書相當厚,我擔心來不及介紹完畢。很高興,到此差不多介紹完畢。今天就可以很輕鬆的來自由討論,像剛才等於替同學們做一個總複習,增加你的印象。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,下課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同學們請起立,向老師行鞠躬禮,感恩老師慈悲教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大家休息一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接下來,我們繼續介紹聲韻略說,四百二十三頁,根據黃季剛先生的《聲韻通例》,我們列了一個表,聲韻音()。因為很多朋友讀聲韻學,碰到很多麻煩,原因是最根本的名稱歷來各家說法不一樣。所以這個表雖然很簡單,但是這個概念非常重要,從季剛先生定下來,聲、韻,音。
       反切。還記得嗎?昨天我們說的,四百二十四頁,我們舉了一個例,同,徒紅切。反切上字只取聲符,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韻符。由於這個概念,前人也是含混不清。還記得我們昨天舉的那個例嗎?私塾的老師回答學生們問,老師,同,徒紅切是怎麼回事?老師就板起臉孔,仔細給我聽著,徒紅切,聽著,徒紅、徒紅、徒紅、徒紅、同,同,由慢漸快,到最後,最快把你同出來,徒紅切。是這樣嗎?不是。看我們的表上面好清楚。有注音符號的,也有漢語拼音的。徒紅切漢語拼音,徒只用它的聲符ㄊ,紅只用它的韻符ㄨㄥ,然後再把聲和韻拼起來,就拼成ㄊㄨㄥ。這個很清楚吧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如果還不清楚,你就回家吧,這麼簡單的問題,所以反切基本就是這麼簡單。所以聲韻學之所以難,有人認為讀聲韻學像讀天書。我曾經也說過,有位丁惟汾先生,他喜愛聲韻學,他一輩子研究聲韻學,頭髮白了,著作也不少。最後林老師兩個字評語,你還記得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枉費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枉費兩個字。沒有老師引導,他搞得糊裡糊塗,頭髮搞白了,有這麼多的著作。林老師兩個字評論,枉費,路走錯了。所以聲韻學,林老師說是口耳相傳。太炎先生之所以只傳季剛先生一個人,聲韻學;季剛先生聲韻學也只傳林景伊老師,他們三代單傳指的聲韻學。需要有老師講解引導,你才不會誤入歧途,你才不至於搞到頭髮白了還搞不清楚,才不至於認為聲韻學是天書。剛才我們說到,同,徒紅切。你看這不是很清楚嗎?為什麼不容易懂?原因是名稱,聲韻學的名稱很多,各家的說法不一樣,使你搞得糊裡糊塗。所以我們一開始,先引用黃季剛先生「聲韻音」,把它確定,聲韻就是一個字的聲和韻,這門學問就叫聲韻學,不要叫它音韻學,因為音包括聲、韻。反切這個例子非常清楚,反切上字取它的聲,去它的韻;反切下字取它的韻,去它的聲。ㄊㄨㄥ,就好簡單,很明白。
       接下來,聲,聲韻就講到聲。聲,重要的是我們列了一個表,大家橫過來看,四十一聲類發音表。昨天我們也說過,發音部位就稱喉、牙、舌、齒、唇。唇分輕唇、重唇;舌分舌頭、舌上。看舌上是哪幾個音?知、徹、澄、娘。就是注音符號裡面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ㄓ ㄔ ㄕ ㄖ
       捲舌的聲音。南方人捲不好,我捲不好,你如果要我發這幾個音,最好給我一顆橄欖,我含在嘴巴裡,我就給你讀ㄓ、ㄔ、ㄕ、ㄖ。這些音,我們說過,跟段玉裁同時的一個大學者,什麼人?古無舌上音,誰?
       學生:錢大昕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錢大昕。他在古聲方面兩大發現,一個說這種舌上音古代沒有,古無舌上音;那反過來說,現在讀舌上的這些含橄欖的音,古代都讀平舌,這是古無舌上音。第二個發現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古無輕唇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古無輕唇,輕唇注音符號是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ㄈ
       我還跟同學們說過,怎麼發這個音?英文是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f
       或者:
       板書:ph
       ㄈ,上齒咬下唇,讀ㄈ。古代沒有,古代這種音都讀重唇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ㄅ ㄆ
       ㄅ、ㄆ。我們還舉過例:
       板書:飯
       這個例同學應該深刻記得,从食反聲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反
       它(反)是字根,它是聲符,它(飯)是聲子,反是它的注音。這個聲母讀反,用它來注音,所以這個字(飯)讀反。你吃飯了嗎?是反。有一個問題:
       板書:板 版
       它也是从反得聲。你把那個木反給我拿來,把那木反給我拿來,對嗎?你到那個出反社,把這個書給我出反,行嗎?因此,如果這個字(反)本來就讀ㄈㄢˇ,不變的話,吃飯是它(反)來的,這個(板)也應該木反,把那塊木反拿給我,你到出反社去跑一趟。可是偏偏這個字(板),我們現在沒有人讀它為木反,把那塊木板拿過來好嗎?請你到某某出版社跑一趟好嗎?讀ㄅㄢ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板 ㄅ b 版 ㄅ b
       ㄅㄢˇ。錢大昕發現這個問題,古代沒有輕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飯ㄈ
       現在讀輕唇的,應該古代讀重唇。我們說過大江以南多多少少保有古音,尤其閩南、客家的方言,保留古音最多。閩南音吃飯,它不叫吃飯,吃ㄅㄥ,ㄐㄧㄚㄅㄥ,ㄅ。這是方言裡面可以證明。形聲字的聲子也可以證明古無輕唇,它(版)不讀出反,它(板)不讀木反;它(板)讀木板,它(版)讀出版,可以證明古代這個反字,就讀ㄅㄢˇ。清楚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四十一聲類表是根據什麼來的?我說過研究《說文》字形,是用《說文》為橋梁,我們要研究字形,要根據《說文》。研究字音呢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《廣韻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《廣韻》。研究字音,根據《廣韻》。放這,同學有空看看。《廣韻》你翻開東韻裡面你就看到東,是:
       板書:東 德紅切
       德紅切。《廣韻》你一翻開就看到,東,德紅切。以後你出去講學,你的學生問你,老師,什麼叫德紅切?你要怎麼回答?有同學開始笑了。聽著,德紅切是德紅,德紅,德紅東、東,東,把你東出來。你千萬不要這樣東出來,你要徹徹底底、清清楚楚告訴他,德的聲符(ㄉ),紅(ㄨㄥ)韻符,把德的韻符ㄜ、紅的聲符ㄏ不要,光要上字的聲符,下字的韻符,ㄉㄨㄥ。會不會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會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會就要給我回家。這非常清楚。四十一聲類,清代的學者陳澧,他就根據《廣韻》反切的上字系聯結果四十聲類。後來季剛先生又分明微為二,所以稱四十一聲類。這是四十一聲類怎麼來的。
       翻到下一頁,四二六。四十一聲類哪些是古本聲,哪些是今變聲?我們這裡列出來,第一,錢大昕先生,他在《十駕齋養新錄》裡面兩項重大發現,古無輕唇音,就是非、敷、奉、微這幾紐,也就是剛才黑板上我寫的英文的f,注音符號的ㄅ、ㄆ、ㄇ、ㄈ(這個f),這是輕唇音。以及古無舌上音,知、徹、澄、照、穿、牀,這是捲舌的,古代沒有。注意到,不要忽略過去,錢大昕的重大發現。以後你查《廣韻》的反切上下字,你查到上字,四十一聲紐的哪一紐,發現它是在知紐,你就應該馬上知道,古代這個知紐是屬舌頭,不該讀舌上。再翻回剛才那個表,舌頭音有哪幾紐?端、透、定、泥,在四十一聲類裡面端、透、定。你如果查到一個字母,它在四十一聲紐裡面,它屬於知、徹這些紐,你就應該知道,它其實古音就讀端、透、定、泥。你如果查兩個字,一個屬端紐,一個屬徹紐,你認為是兩個聲紐完全不同嗎?你現在想一想告訴我,應該是什麼?徹紐應該是什麼?古音應該讀,端、透、定、泥,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是雙聲。聽清楚我說的,一個徹紐,一個端紐,乍看好像不同,實際上,根據錢大昕說的,古無舌上,乍看一個徹紐、一個端紐,實際上古音同屬端、透、定。現在清楚嗎?也就是說,你查出這兩個字,雖然一個是徹紐,一個是定紐,實際上它是雙聲。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再翻回剛才,第二是「章太炎先生娘日歸泥」。你翻到一個字,反切上字,你查到是娘紐,另一個字你查出來是泥紐,那這兩個字算不算雙聲?當然是雙聲。太炎先生發現,古聲裡面「娘、日」是同屬泥紐,叫娘日歸泥。
       第三,「黃季剛先生古聲十九紐」。好,大家算一算,原來是四十一個聲紐,去掉錢大昕說的那幾個,錢大昕說幾個?算一算。非、敷、奉、微,四個,還有,知、徹、澄、娘、照、穿、床,七個加四個,多少?
       學生:十一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七加四是多少?
       學生:十一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十一,好。原來四十一聲紐,去掉十一還有幾個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三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再去掉兩個,娘、日同屬於泥,太炎先生。三十再去兩個,剩多少?
       學生:二十八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應該還剩二十八紐。可是到黃季剛先生,二十八變成十九,古聲十九紐。這是說,聲、韻,從《廣韻》歸納出四十一聲類,就是我們常常要同學翻的那個表,在第幾頁?就在後面,切語上字表,同學都會應用。這裡是四十一聲類,四十一紐,經過錢大昕,以及太炎先生,到季剛先生,這四十一聲類變成多少?剩下多少?十九紐,只剩十九紐。這是聲韻關於古聲方面。
       原來我們要同學查後面的「切語上字表」,你們都真正的幫我查過好幾次,你已經都會應用這個表了。然後現在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到,這四十一聲類,實際上可以歸納成十九聲類,有些變聲都是正聲。
       所以,接下來就看到下面一個發聲部位,看到一個正聲變聲嗎?變聲都是由正聲變來的。看最後那一行,唇音裡面,幫、滂、並、明,它是正聲,也就是古本聲。古聲裡面就有這四個,幫、滂、並、明,它的變聲是非、敷、奉、微。也就是四十一聲紐,你如果查出來是非、敷、奉、微裡面的一個,實際上它古音,它的聲是屬於重唇,幫、滂、並、明。依此類推,下面其他的那些,喉、牙、舌、齒都是一樣的,明白沒有?一定要弄清楚,正聲、變聲。以上是聲方面我們做的分析。
       接下來,說到古韻這方面的研究。
       明末清初,樸學開山鼻祖顧炎武先生,他分古韻為十部,到江永分十三部,到段玉裁分十七部。這個十七部,就是同學們常常在用的,《說文》裡面註的第幾部,就是他的十七部。再到後來他的老師戴震,分為二十五部,到孔廣森十八部,王念孫二十一,江有誥二十一,以上是清儒經幾百年努力所得的結果,韻,這裡說的是韻,聲剛才我們已經說過。
       到江有誥分二十一部。到太炎先生承繼清儒的總結,分為二十三部;季剛先生以太炎先生的二十三部為基礎,定為古韻先是二十八部,到他晚年又細分了一點,成三十部,所以到季剛先生的古韻是分三十部。最後到陳新雄,我的師兄,他定古韻為三十二部。這是最後的結果,古韻。聲、韻研究的結果是如此。
       由於各家分韻的方法都是相當的深入,我們也來不及介紹,所以要同學們應用的方便,就以段玉裁的十七部為準,因為《說文》裡面段玉裁就註有這個字屬於第幾部,對同學們應用非常方便。同學們要問,那聲呢?聲,我也讓同學們實際操作過,某個上字,請你翻開「切語上字表」,是在哪一紐,記得嗎?某一個紐跟另外一個字的某一個紐,如果是輕重相變,一個非紐,一個並紐,你就知道它是輕唇、重唇的不同。這同學們都已經熟悉,而且能夠運用,我非常高興,這非常重要。
       接下來第五節,樹師幫我讀一遍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第五節,幾個名稱的解釋。
       一、雙聲:指兩個字字音的聲母相同。如何知道這兩個字古聲相同呢?那就要對照「切語上字表」,看看這兩個字的反切上字,是否同一古聲紐,如果同屬一古聲紐,那就可以確定這兩個字古聲是雙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暫時到此。同學們讀到這裡為止,現在清楚嗎?假如沒有經過前面三、四個禮拜的說解, 你光讀這些文字,你可能會一頭霧水,現在很高興同學都能看得懂了。接下來,第二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
       二、疊韻:指兩個字字音的韻母相同。如何知道這兩個字古韻相同呢?為求方便,我們用段玉裁的古韻十七部,我們查閱《說文段注》,如果所要查的這兩個字,都屬於同一部,就可以確定,古韻就是疊韻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再問問同學們,這裡說的疊韻清楚了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接下來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
       三、同音:所要查的兩個字,既是雙聲又是疊韻,那這兩個字就是同音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到此有問題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沒有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大家搖頭,不是點頭,真好。再看下一個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
       四、通假:指兩個字之間,如果古音相同,或者雙聲或者疊韻,就可以互相通用,叫做通假。(段玉裁說:聲義同源;黃季剛先生說:同音多同義。)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。所謂通假,你現在要確實弄清楚。兩個字查它反切,然後查它的聲,是不是同一紐,查它的韻是不是同一部。如果查的這兩個字同音,或者雙聲,或者疊韻,這兩個字就可以互相通用,叫通假。一般人都掛在口頭上兩個字通假,什麼通假?就是剛才我說的,兩個字可以通用。何以故?為什麼?聲義同源。季剛先生說,同音多同義。所以查出來這兩個字,古聲既是同音,或者雙聲,或者疊韻,可以通假。把舉例讀一下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舉例:
       王仲宣從軍詩:「但聞所從誰。」魏志:「但問所從誰。」為什麼一作「聞」一作「問」?查一查《說文段注》:「聞」,無分切,古韻十三部;「問」,亡運切,古韻十三部。再查「切語上字表」,「無」與「亡」都在「微」紐,聲紐相同,韻部同十三部,「聞」、「問」兩字,古既雙聲又疊韻,是同音,可以通假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清楚嗎?很高興,同學們點頭,不點頭就請你回家。「但聞所從誰」,魏志作「問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聞 問
       教授:在我們課程結束之前,最後煩勞你再跟我查查「切語上字表」。其實我剛才應該要你先查《說文》,把「聞」和「問」先給我查出來,我們這已經先幫你查好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聞 無分切 十三部。問 亡運切 十三部
       「聞」是無分切,「問」亡運切,《說文》查出來了。聞是無分切,幾部?十三部。問是亡運切,幾部?十三部。你一看,你一定很高興,這兩個字首先被我們看出來,同是在十三部,同是在段玉裁他分的古韻十七部裡面的第十三部,表示這兩個字它是疊韻,清楚不清楚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能敷衍的點頭,真的,再點頭。真的,好。十三部,它屬疊韻。現在剩下這兩個字了,反切上字,「亡」跟「無」,屬哪一個紐?現在查那個表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微」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高興,還沒查就能知道了。我知道了,原因是曾經要你們背反切上字表,所以你沒查就知道了。「無」、「亡」,因為你背過,你知道都在「微」紐裡面。不信再查一下。都在「微」紐,我這個字寫得不好,「亡」。現在你們不但可以畢業,還應該得獎品,因為能夠不查「反切上字表」,你就能告訴我都是「微」紐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什麼問題,給我看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這個「聞」字是十二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十二部。「問」呢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問」是十三部,沒錯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你找到沒有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問」是十三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很高興,你拿回去。這位同學仔細,盡信書,不如無書,我們的課本上說兩個都是十三部,他不信邪,非要給我對出來。結果對出來,「聞」是十二部,還是反過來?「聞」十二部,「問」是十三部。很高興你這種態度,不放過,確實、確證,要確認它。接下來造成我的問題了,說它兩個是十三部,是疊韻,現在查出來是一個十二,一個十三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我的書是中華書局的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你的書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我這上面寫的是無分切,十三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哪裡,給我看。好,我看一下。這位同學幫我解了圍,這個版本,中華書局的《說文解字》,「聞」是十三部,我謝謝你。藝文印書館的版本是十二部,中華書局的版是十三部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這個古韻十七部裡,第十三部有分聲。這個也是藝文印書館的,第十三部有分聲,就是在十三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十三部有分聲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對,就是無分切,聞是無分切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更好,更確定。八三四頁,同學也翻開,藝文印書館的八三四頁,上半面有一個表格,十三部裡面所用的字,第三行找到一個分聲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分
       找到這個「分」字嗎?同學們翻的這個表格,是段玉裁古韻十七部他分的一個標準,哪些字屬同一部。「分」,還有那一群字,他分成十三部。弄清楚我說的話嗎?由此更可確認,中華書局說的十三部是正確的。段玉裁在「六書音韻表」裡面,把「分」也放在十三部。那可證明什麼?說出來,想一想:
       學生:印錯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那就是藝文印書館小字裡面的段註,十三它寫成十二,它弄錯了,刻版印錯。你再仔細看那個字,段註底下的十二部,那二字上面有沒有一小點?印刷漏掉了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漏了一橫,上面漏了一橫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上面漏了一橫,你的版本我看看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沒有,我猜它版本上面漏了一橫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是怎麼樣?在哪裡?我看一下,好像又沒漏。這個問題那就不是我和同學們的問題了,是印書館的問題。真高興,終於沒有搞錯。
       現在同學們再回到書本上,我們舉的王仲宣的「但聞所從誰」這個例子。聞和問,這兩字是通假。我說得很慢,你應該馬上能消化掉。聞和問,這兩個字通假。先明白什麼是通假?字音相同,同十三部,又同是什麼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微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微紐。所以它是同音,同音可以通假。後面有個附錄,季剛先生研究《說文》的二十一條例。這個今天來不及說了,我們暫時說到此。先說明這二十一條例,是跟同學們上次介紹過,這是黃季剛先生研究《說文》的結果。他口授給林先生,季剛先生沒有發表過,林先生也沒有發表過。他講課的時候,我們記錄下來。有時候他少講兩條,所以,我的學長就記得季剛先生《說文》十九條。我們記得都是二十一條,還有一個學長記二十二條,哪裡生出一條我就不知道。這是季剛先生傳授給林老師,林老師當作自己研治《說文》的一個方向。所以我附錄在後面,給同學們,這可以說是很重要的參考,也很寶貴。
       本來還請這兩位兄弟帶了古琴來,希望讓同學們聽聽他們演奏的古琴,沒想到這個問題,十三部、十二部,時間就過去了,來不及演奏了,課餘的時間可以表演一下給同學們看,好嗎?希望那天英國來的副校長,演奏古琴的話,最好節奏明快一點的,譬如「普庵咒」,節奏比較明快的,「平沙落雁」有點一高一低。節奏明快一點,他們西洋的朋友比較容易聽懂。你演奏那些「瀟湘水雲」,這些固然是很了不起的好曲子,但是一下讓他聽到,節奏很明快,還有和音,真好聽。該我們唱歌了。好,我們唱歌,功課完畢,一起唱:
       學生:功課完畢要回家去,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,我們回去不要遊戲,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,明朝會好朋友,明朝會好朋友,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