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5 August 2016

漢字入門 (第十七集)

漢字入門  劉克雄教授主講  (第十七集)  2015/8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56-181-0017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刃」,讀一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刃ㄖㄣˋ。(甲骨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刃指鋒利的刀口。甲文及小篆刃字,「丶」是指事符號,指出刀刃所在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刀堅也。象刀有刃之形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殺。《史記.廉頗藺相如傳》:「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張目叱之,左右皆靡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迎刃而解,游刃有餘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家看甲文、看小篆,這個是甲文,這是小篆。我們說過,甲文正反,可以這樣寫,可以反過來寫,除有一個字例外:
       學生:左、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左、右。你不能說,既然正反都可以寫,那麼這個字原來是右,反過來你如果也認為它是右,那就不對。像這樣很少的例子,其他甲文它正寫、反寫都一樣。那再看甲文上面加了「丶」,跟小篆同樣的意思,這「丶」是指事符號,已成文的象形「刀」,加這「丶」不成文的指事符號,指的是刀最鋒利的刀刃部分。接下來看「迅」,讀一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卂ㄒㄩㄣˋ。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卂指迅速的樣子。小篆卂字,從篆文「飛」,省略羽毛,表示飛的迅速,疾飛的「卂」,典籍皆以「迅」代替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疾飛也。从飛而羽不見。」段註:「飛而羽不見者,疾之甚也。此亦象形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快速的。《論語.鄉黨》:「有盛饌必變色而作,迅雷風烈必變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迅捷,迅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個指事字,它是一種省體,根據「飛」這個小篆省掉部分的筆畫,表示飛得非常快,連兩個翅膀都看不清楚了,卂。再接下來,「夕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夕ㄒㄧˋ。(甲骨文)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夕指夜晚。甲文月和夕兩字,字形相同,只在文義上用法不同來區別「夕」、「月」。夕的初義,借「月」來表示夜晚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莫也。从月半見。」段註:「莫者,日且冥也。日且冥而月且生矣。故字從月半見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傍晚。《論語.里仁》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夕陽,朝暉夕陰,朝夕相處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一定記得這個字,告訴我什麼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株小草叫什麼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屮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兩株?
       學生:草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三株?
       學生:卉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四株表示很多,草莽。再看,同學一定也記得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學生:莫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日落莽中,太陽快下去了,在草莽中。如果真正太陽下山,該是哪個字?看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看不見了,是吧。太陽剛起來是哪一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旦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再往上升,還不到高,不要那麼快,還有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東。再來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剛才哪位同學說的「杲」。然後接下來,就是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在它()沒有真正下去之前,莫()。李後主的詞,「獨自莫憑欄」,可以解釋為暮,可以解釋為莫,莫是借義,暮是本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 
       甲文,上次我說過,月亮為什麼畫得這麼醜陋,不好看,它應該彎彎的,原因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甲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刀在甲骨上,弧形的符號它不便操作,所以常常是變成直線。甲文裡面「月」與「夕」它兩個不分,月亮出來就是晚上。附帶,同學們一定還記得一個字,,記得嗎?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明。古時候沒有電燈,晚上漆黑,出門碰到迎面來的一樣東西看不清楚,你不知道迎面來的是朋友、是敵人。所以趕快自報姓名:「老兄,我叫劉三。」以口自明,晚上,你可不要打過來。
       「夕」,甲文、金文、小篆,一系列的演變都沒有什麼變化。以上我們所講的是象形、指事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「文」與「字」的分別還記得嗎?不要忘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四體裡面,前面兩體成文,後面兩體成字。「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宀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甲文怎麼寫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還可以增加一些,是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像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宀,《說文》怎麼解釋?「交覆深屋也」,大的房子。「子」,同學們一定熟悉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襁褓裡面的小寶寶。他的頭,小寶寶頭比例顯得特別大,所以畫一個大頭。身體、腳,兩個手在上面玩。甲文有點不同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記得嗎?一個手這樣,一個手這樣玩。小篆讓它們在上面玩。同學們會問:為什麼這個腳只畫一個?冬天怕他冷了,用小毯子裹起。手為何不裹?裹了會怎麼樣?他哇哇哭。這兩個結合起來,配合起來,房子裡面孩子愈來愈多。所以《說文》說,「孳乳而浸多也」。因為會意、形聲是由初文慢慢孳乳而浸多的。會意是將兩個初文配合起來,以意為重,這是會意。形聲,將兩個初文配合起來,一邊是形,一邊,我說過好多次,注音,記得嗎?形聲的聲,在造字當時,它就是注音符號,形聲。不過這個聲除了字音之外還兼,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字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,字義。季剛先生說:「凡形聲字之正例,聲必兼意。」記得,季剛先生很肯定的說,聲必(必定)兼意。會意、形聲,(字)它都是從初文慢慢孳乳增多。初文據太炎先生統計,不到五百個,四百多,裡面還可以去掉一些重複的,或者由一個而衍生的,所以初文實際上不多。因此我們這課程《漢字入門》,一開始我就跟同學們介紹,我們只要認識這有限的初文,就前面我們講的象形、指事。你既要讀書,難到你會畏懼這不到五百個初文嗎?你當然不會害怕。這五百個不到的初文,我們認識透了之後,再曉得它組成會意、形聲的辦法。所以不管現在文字滋演到有將近五萬字左右,加上一些異體十萬字左右,我們只要認識初文,然後了解如何兩兩組合,了解一些形聲裡面的這種「聲必兼意」,前人的發現,段玉裁他們種種的發現,我們就能夠以簡馭繁,再多的文字我們都很方便認識。現在同學們也許要問,現在還會有新增的字嗎?會有。是以什麼造字的方式?形聲,形聲是造字最方便的方法。化學名稱,氫、氧、氮這些,還有像鎂、鈉、鈣,也都是用形聲造的。
       前面我們費了不少時間講解初文,相信同學們會有一個正確的概念。接下來我們要介紹會意。在二百二十五頁,有一個象形與指事的區分,這個留給同學們自己看。因為有些字往往看來像是象形,而實際上它是指事,最主要這裡有幾個標準,同學們自己看。現在看會意的說解,樹師,妳幫我讀一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會意。《說文解字敘》:「會意者,比類合誼,以見指撝(ㄏㄨㄟ),武信是也。」所謂「比類合誼」,就是排比配合二類或二類以上的文或字,合成一個新的字;所謂「以見指撝」,就是可以看出合成後所產生的新的字義。簡單地說,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或字,配合成一個新的字,使人可以領會出配合後產生的新的字義。例如:「武」,是排比「止」、「戈」兩個初文,合成「武」字新義,人們見了,便可領會止住天下兵戈,不使動亂,才是真正的威武(詳見例字武)。又如「信」,是排比配合「人」、「言」兩個文字,合成「信」字新義,人們見了,便可領會人說話要有誠信。「武」、「信」兩字,可算是最純粹而且最標準的會意字了。
       會意字既然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文或字配合成一個新字,那麼組成的分子和配合的方式,就必須知道。先說組成的分子:
       一、會兩象形字以為意者:如會「止戈」為「武」,「止」、「戈」都是象形字。
       二、會兩指事字以為意者:如會「八厶」為「公」,「八」、「厶」都是指事字。
       三、會一形一事以為意者:如會「八刀」為「分」,「八」是指事字,「刀」是象形字。
       四、會一象形一會意者:如會「焱(ㄧㄢˋ)在木上」為「燊(ㄕㄣ)」,「木」是象形字,「焱」从三火為會意字。
       五、會一指事一會意者:如會「束八」為「柬」,「八」指事字,「束」从「囗(ㄨㄟˊ)木」為會意字。
       六、會一形聲一非形聲者:如會「人言」為「信」,「人」為象形字,「言」从口辛聲為形聲字。又如「从言含一」為「音」,「一」為指事字,「言」為形聲字。
       七、會兩體皆形聲字者:如「設」从「言殳」,「言」「殳」皆為形聲字;「教」从「孝」「攴」,「孝」「攴」皆為形聲字。
       知道了組成會意字的分子之後,再看配合的方式:
       一、會異體文字順遞見意者:如止戈為武,八厶為公之類。
       二、會異體文字竝(ㄅㄧㄥˋ)峙見意者:如祝从示从人口,析从木从斤之類。
       三、會異體文字以位見意者:如益,从水皿,必須水在皿上才見滿溢之意;如莫,必从日在茻中,方見日暮之意。
       四、會同體兩字見意者:如林,从二木平列;又如多,从重夕之類。
       五、會同體三字見意者:疊同體三字常表物之盛,如轟从三車,表示聲音很大;森从三木,表示有眾多的樹。
       六、會同體四字見意者:如茻,眾艸也。
       七、合體之外更有所增者:如爨(ㄘㄨㄢˋ),象持甑(ㄗㄥˋ),冖為灶口,廾推林內火。同象甑,冖象灶口,都不成字。
       八、合體之內更有所省者:如支,从手持半竹;晝,从日,从畫省之類。
       九、會意亦聲:如誼,从言宜,宜亦聲;鉤,从金句,句亦聲。
       以上九種配合方式中,一、二、三,可合併稱為異體會意;四、五、六,可合併稱為同體會意;七、八,可合併稱為變體會意;第九種稱為兼聲會意,「从a,从b,b亦聲。」从義為重。詳見會意舉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我們把《說文敘》裡面說的會意,我們解釋清楚了。例字,第一個「苗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苗ㄇㄧㄠˊ。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苗指禾苗。合「艸」、「田」會意,長在田中的草,不會是野草,必是禾苗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艸生於田者。从艸田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禾苗。《詩經.魏風.碩鼠》:「碩鼠碩鼠,無食我苗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苗裔,育苗,揠苗助長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苗,這個字從草、田會意,很容易看出它這個字的字意。後面常用詞提到的「揠苗助長」,我相信同學們都很熟悉。《孟子》裡面關於養氣,說「吾善養浩然之氣」。後面又提到這個浩然之氣,又不可以去揠苗助長。我記得跟同學們說過,孟子說的善養浩然之氣。我跟同學們說過是怎麼說的?我記得我們講過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气
       就提到氣。本是天上的雲氣,重疊,天上的雲氣,後來引申用到浩然正氣,又引申用到曹丕《典論.論文》裡面說的「文以氣為主」,然後又說到人的氣質。儒家的學問,沒有艱深的,都是你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,我們提到以忠恕修己,然後再以忠恕這個道理推己及人。這個有難處嗎?這個並不難,而且是簡單得很。難在哪裡?在你需要天天去實踐,你今天做到忠恕兩個字。忠是什麼?我們複習一下。忠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盡己之謂忠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很好。盡自己的心力,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。所以朱熹說,「盡己之謂忠」。我分內的事,我盡心力做好,我不推諉給你。這個事你能做到嗎?你必定能,我也能,「忠」。「恕」,夫子跟我們說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引申為寬容,能夠包涵。人非聖賢,你我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,偶爾會有小過失。那麼你看到周邊的人,或者你的朋友,偶爾犯了過失,你能夠用恕去寬容包容他。你能做到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我也能。忠、恕就這麼簡單。重要是要實踐。你今天做到忠恕,你是一天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仁
       仁者。你明天沒有忘記忠恕繼續做,你是兩天的仁者。倘若你忘記了第三天,那你就是兩天做到了仁者。為什麼孔夫子特別讚許顏回?「回也,三月不違仁」。他天天記得忠恕修己,然後以忠恕待人一天、二天,他能夠持續不斷三月,孔夫子認為這是非常難能可貴,「回也,三月不違仁」。所以要理解仁者:
       板書:忠恕
       忠恕。要理解這個道理,我一說你馬上理解,如果你願意,馬上今天你就能做到。可是明天你如果忘了,你只做了一天的仁者。我們但願我們大家都努力,不停的能做到忠恕。也許同學們會問,儒家道理就這麼簡單嗎?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四書五經?《論語》裡面我們記得,有次孔夫子他特別說「參乎,吾道一以貫之」。前兩天我們才說到這個「貫」字是吧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小篆這樣寫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金文、甲文類似這樣,像貫穿,這些是被貫穿的物件。那麼小篆就把它橫過來,寫成這個字,就是貫穿。我們後來用的哪個字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個本來是一串的貝,貝當錢幣用,一串的錢幣。真正貫穿應該光用上面這個字,貫的本字。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意思說:曾參!我平常跟你們講的那麼多的話,實際上是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的,不是支離破碎的,吾道一以貫之。後來同學們等夫子離開以後,圍過來問:老曾,剛才我們老師說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我們不太明白,正想要問的時候,你就點頭說「唯」,yes。現在請問你:老曾,老師說「吾道一以貫之」什麼意思?曾子回答什麼?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,兩個字。曾子幫孔夫子解釋他所謂的一貫之道,那個中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?兩個字「忠恕」。
       儒家的中心思想,仁德、忠恕。看這個仁字,這邊是二、這邊是人。人與人間,你我兩人開始,我們怎麼能夠永遠和諧相處,難嗎?只要做到這兩個字「忠恕」。你做到忠恕,我也做到忠恕,我們兩個人都做到忠恕,就是所謂的「仁德」。說起來很容易明白,如果有人問你,因為將來你也要出去弘揚我們國學,你一定也有一批學生。你的學生問你,老師,什麼是儒家的中心思想?儒家到底講的是什麼?你不要忘記我這裡告訴你的,儒家的中心思想就一個字,二人(仁)。
       孔夫子特別把曾參叫來,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我跟你們講的道理不是支離破碎的,是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的,一以貫之。曾子解釋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因此我們了解到,儒家它的學術思想,是要我們努力實踐,它絕對不是玄虛的,是做人做事的道理——忠恕。我一說你一定明白,除非我說不清楚。如果我解釋清楚了,你一定明白,那你一定也能點頭,像曾參一樣說,「唯」。英文叫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YES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我還知道怎麼寫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對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還沒有忘記這個字。你的學生問你,老師,儒家是我們中國學術思想裡面最為重要的一家,它到底說些什麼,你能簡單告訴我們嗎?你說:好,「參乎」,來,坐下,我告訴你,就是「忠恕」兩個字。做人、做事,修己以及治仁。所以還記得《論語》裡面,有子曰:「其為人也孝弟」,接下來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而好犯上者,鮮矣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而好犯上者,鮮矣」。「不好犯上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了。接下來: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同學們都熟悉的《學而》一開始,就講到了這個。有子,「君子務」,看到為什麼用這樣寫?我們才說過「本」字,樹木的根,樹木的幹,樹木的枝葉,我用個指示符號指的這個最重要、最重要的根本。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。什麼是本?我們道德裡面,什麼的本?有子解釋: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」。孝弟是仁德的根本。如果這個人在家裡不孝順,對弟弟猛打,在外面跟人家拍胸脯,我如何如何的;你千萬要注意,你要認識一個人,從他家裡看他對父母孝不孝順,看他會不會對他弟弟拳打腳踢。他能做到孝弟,他才慢慢能成為一個所謂的仁者,孝弟是根本。這個人不講孝弟,什麼都不用談,他的道德什麼都不用談。所以儒家的學問難嗎?你要從它的根本認識,它不難。說來說去,就是忠恕仁德。有時正面解釋忠恕仁德,有時反面,有時側面,四面八方圍繞著忠恕、仁德。《論語》也好,《易經》也好,《三百篇》也好,所有的經典(儒家的經典)不外圍繞這個字(仁),沒有玄虛。
       《易經》它的六爻:第一爻「初九,潛龍勿用」,第二爻「九二,見龍在田」,第三爻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無咎」,「九四,或躍在淵」,九五:
       學生:飛龍在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飛龍在天」。這是告訴我們處事的六個步驟。我們還舉過例是嗎?我們幾個同學彼此閒聊,忽然有個點子出來,成立個國學班來弘揚國學,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。記得我舉過這個例嗎?有這個構想,就是初九:
       板書:初九,潛龍勿用。
       剛剛有這個構想。《易經》裡面的龍不是真正的龍,龍在我們中國人觀念裡面是一個能量最強,能潛能飛,最有能量的,所以用龍來代表陽爻。初九是一個陽爻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是乾卦,初九指這一爻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從底下往上數,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這個稱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上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上,不稱六。最底下稱初。碰到陽爻用九代替;碰到陰爻?
       學生:六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在一開始就叫初六。因為《易經》乾卦這六爻都是陽爻,因此初九就指的乾卦第一爻。每一爻都有它的爻辭來解釋這一爻。它說,初九是潛龍勿用。你乍看,這到底說什麼?「潛龍勿用」,我要好好的想它。我想它幾天幾夜,我還要再想到底什麼是「潛龍勿用」。到最後想不通,算了。它真的想不通嗎?不是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九二
       九二,第二爻它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見龍在田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見龍在田
       「見龍在田」。剛才我們舉了個例,就是上次我們說的,我們三個人覺得成立一個國學班是很有意義的事,弘揚我們的國學,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,這個構想抽象的,就是拿龍來代替現在你有這個構想,但是還沒有能實現,所以它就說「潛龍勿用」。經過我們三個人彼此努力,你善於在這個地區裡面,你比較熟悉這方面的人、物,那你負責去找地址,找一個教室;另外,你善於跟政府的機構去打交道,你就容易申請這個國學班的,如果是公司,去申請下來;我善於打雜,我負責天天掃地,掃得很乾淨。我們三個人終於把地址定下來,把公司申請下來了,我們的構想(那個龍),我們的構想好像在田裡冒出頭來了。九三說什麼?我說過的,念出來: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無咎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終日乾乾
       教授:君子要終日,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乾乾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千萬不要讀錯,不要讀它為干。「君子終日乾乾」,永恆不懈。「夕惕若厲」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要把這個事情做好,把這個國學班做好,做得有聲有色,能利益社會大眾。第三爻,我們都互相警惕,終日乾乾,永恆不懈。第四爻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或躍在淵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或躍在淵」。有時候一件事情,不是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簡單、那麼順利,偶爾會碰到困難,但是我們繼續用這種精神去努力,最後終能克服所有困難。所以到了第五爻:
       板書:九五
       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飛龍在天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飛龍在天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飛龍在天」。我們這國學班辦得有聲有色,學生非常歡喜,社會大眾都得到利益,甚至我們還可以擴大,影響整個我們的國家,讓大家都來做這件弘揚國學的事情,真是好,飛龍在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上九
       上九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亢龍有悔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到了飛龍在天,一般人容易志得意滿,容易驕傲,容易疏忽。不要忘記當你飛龍在天的時候,如果因為一個過失,整個這個龍要掉下來了。所以說亢龍,亢是驕傲的意思,「亢龍有悔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亢龍有悔
       警惕我們不能驕傲,不能疏忽,為這個目標,為弘揚國學,我們成立了這個國學班,現在很成功,不能夠志得,不能滿意,我們繼續秉持君子終日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乾乾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定要永恆的繼續努力。這是《易經》,我舉《乾卦》,上次跟同學們說過,今天等於是複習。儒家是我們中國學術思想裡面重要的一家。儒家的學術重心,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德、忠恕。道理簡單,但重在實踐。如何實踐這個道理,曾參解釋:「士不可」,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不弘毅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如何呢?「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」要走到什麼時候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死而後已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用仁德忠恕修養自己,要修養到老死。用仁德忠恕來推己及人,影響別人,這件事也是要做到死而後已。所以,他說「不可以不弘毅」。弘,我們說過是什麼意思?一定要給我說得出來,不然你就白上了這十幾天的課。弘,什麼意思?
       學生:大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為什麼有大的意思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ㄏㄨㄥ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很好。凡喉音發者,都有大的意思。除了這個弘毅的弘,還有哪些字?
       板書:洪 鴻 宏……弘
       「士不可以不弘毅」是用這個字(弘),大的弓,它是借用。我們說過所有發喉音者,都有「大」的意思。「士不可以不弘毅」,你用這個字(宏)也可以,用這個字(鴻)也可以,用這個字(洪)都可以。弘毅,有大的志向。毅,堅忍。毅,乾卦九三,「君子終日乾乾」。弘毅,君子終日乾乾,用忠恕修己,用忠恕待人,這件事你能做到,你一定能做到,而且你要自信能做到,我也是,忠恕修己。有機會我一定也把忠恕能夠推廣出去,也希望你也這樣做,你一定要有自信能做到。
       忠恕待人,這兩件事修己與知人,都需要有弘毅精神。因為曾子接著解釋,「任重道遠」,責任很重。你說到底有多少斤?挑挑看,挑起來。「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」仁以為己任,就是忠恕,剛才我們說仁德:
       板書:仁
       忠恕兩個字,修己然後推廣它,把這個事情(仁)當自己的責任,仁以為己任。這責任不是很重嗎?我不知道它有多少斤,責任是很重。做到什麼時候可以停止?要做到釘在棺材板裡面,「死而後已」。你再不能做,只好請你後繼的人繼續努力,「死而後已」,這曾子說的。儒家道理他解釋那麼簡單,忠恕兩個字,這麼簡單,再以大家來實踐它,你能、我能、大家能,只要有信。做到什麼時候為止?剛才聽到幾個聲音嗎?那是什麼聲音?釘錘釘釘子的聲音。
       說到這,不禁又讓我想起我敬愛的恩師林景伊老師,他的學術成就大家看到。他被汪精衛抓去,利誘他,「你只要點頭,教育部長就是你的」。林老師那時才二十出頭,破口大罵,說「漢賊」!然後汪精衛知道利誘沒有用,關起來。然後過兩天抓三個人連他出去槍斃,啪啪,兩個死了,後來「暫停」,又把他拉回來,前後三次,所謂槍斃三次,林老師親口告訴我。最後他能感動那個管監獄的人,然後有幸能夠逃離那個地方。這是他秉持什麼?他的老師,他的太老師,他老師黃侃,他的太老師章太炎先生,那種愛國革命的精神。他看到日本侵華,國家處在那麼危難的時候,他毅然去做這種出生入死的工作,後來終於能夠脫離虎口。
       之後,他就專心致力於教育事業,他教出來的學生,統計在台灣碩士生三百多,林老師的學生,碩士畢業的三百多,博士生七十幾。這些博士、碩士都成為他的後繼,在教育崗位上弘揚「章黃學術」。章黃學術,不是指章太炎、黃季剛,而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稱。林老師終身致力於教育,使它——章黃的絕學,在台灣他那麼多學生,在大學裡面繼續弘揚。所以我在他的年表後面,我有段讚語:
       板書:噫,先生志節,光同日月,蟠胷萬卷,學比泰嶽,傳章黃之絕學,流布萬古。滔滔滾滾,等江河之永長。
       去年,在林老師故鄉浙江瑞安,他們成立一個林老師的學術著作的陳列紀念館。開幕的時候,讓我去做一場演講,以及幫那個紀念館正廳裡面作一個年表,林老師的年表。寫完以後,我總覺得,我一邊寫一邊回憶,總覺得老師就在我耳邊諄諄教誨。因此,最後寫這幾句讚語:「噫,先生志節,光同日月,蟠胷萬卷,學比泰嶽。傳章黃之絕學,流布萬古。滔滔滾滾,等江河之永長。」這是他把章黃絕學,能夠有這麼多的學生繼承他的這種宏願,來傳播我們中華傳統的文化,傳播我們的學術,這是最大的功業。林老師他最大的功業是這個,等江河之永長。
       這個你們都知道了,光同日月。汪精衛抓出去槍斃三次,回來他寫了一首《絕命詩》,自比文天祥,他自己知道是出不去了,一定非死不可的,作了一首《絕命詩》。前兩句說,「此心同日月,此志擬冰雪,日月長光輝,冰雪終皎潔。」然後,最後面有兩句,「但惟後死者,毋忘滅虜賊」。虜賊指汪精衛漢奸,後死者指他死了以後,你們這些志士不要忘記滅虜賊。所以我們說他這種為民族國家,年紀那麼輕,願意拋頭顱灑熱血,說他「先生志節,光同日月」,這一點都不虛假。潘重規先生是季剛先生的女婿,說景伊是今之文文山也,現在的文天祥,潘重規先生的評語。剛才我們說的儒家中心思想,仁德、忠恕,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我希望大聲聽到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白!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有自信能做到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有!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高興。我記得我有一幅畫,在這。畫的是幾筆蘆葦,這個蘆葦與一般我們看到蘆葦還有些不同。據印第安人告訴我,在亞馬遜旁邊這個蘆葦,鐮刀很難砍斷它。他們父老相傳,千百年才開花。當開花的時候,香瀰林野,一片森林裡面都很香。人畜,動物也好,人也好,聞到這個蘆葦的花都喜樂無憂。我說你能夠砍一段給我帶回去嗎?他說我試試看,最後只砍了幾片小葉子給我,很硬。所以我稱它為鐵蘆葦,像鐵一樣的硬。這題跋後面有一段小序:「亞馬遜支流有鐵蘆葦者,貌同凡草(跟普通的草一樣)。而它不隨俗吐艷,不與眾卉爭華,潛積厚蓄百年始花。余仰其有古君子之風,因以為吾號,亦以名吾廬」。它不隨便開花,它也不與其他的那些百花來爭奇鬥艷,它是潛積厚蓄而百年始花。所以我說我仰慕它,這個鐵蘆葦有古君子之風。所以把我的號稱為鐵蘆,把我的茅草廬稱之為鐵蘆草堂。這是畫的這個蘆葦。前面題的一首小詩,「修成身似玉,不與世爭華,鑄就骨如鐵,百年始作花。」
       板書:修成身似玉,不與世爭華。鑄就骨如鐵,百年始作花。
       同學們見過蘆葦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過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你把外面皮剝一剝,裡面它的竿子很漂亮是嗎?「修成身似玉」。玉有五種美德,還記得嗎?告訴我第一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;䚡(ㄙ)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第三:
       學生:其聲舒揚,尃以遠聞,智之方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第四:
       學生:不橈而折,勇之方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第五:
       學生:銳廉而不忮,絜之方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玉有這五種美德。古人身上佩玉不是為著漂亮,是隨時警惕自己,我要修成身像玉這五種美德,古人佩玉。所以中國人對玉有特殊的一種情感。這個蘆葦,「修成身似玉」。你看到這個玉,你不要光記得它很漂亮,它有五種美德。「修成身似玉,不與世爭華」。像剛才我們說到《易經》乾卦,君子終日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乾乾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可以讀成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干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君子終日乾乾,修養自己,不與世爭華。「鑄就骨如鐵」,說鐵蘆葦,「百年始作花」。我仰慕它,認為它有古君子之風,所以自號為鐵蘆。
       從剛才我們說的,儒家學術的中心就是仁德、忠恕,而且同學們剛才已經個個點頭,說你能做到,你千萬不能忘記。你今天點了頭,你一定要做到忠恕。修己和推己及人,這件事都要永恆堅持做到。什麼聲音?死而後已。這是從這我又想起這張畫來,給大家看一看,希望學成像這鐵蘆葦,它也不隨俗吐艷,它也不與世爭華,它只是乾乾終日。
       儒家中心思想是這樣簡單,這樣容易明白。我還記得上次也跟同學們說過道家的中心思想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我們講到這個象形()水這個字,附帶跟同學們介紹。《老子》裡面說道: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」。他這是分三個層次說。第一個綱領,「上善若水」,一個人的修養,最高的程度要像水一樣。告訴我,上次解釋過,水它都有什麼性質?第一個永遠是什麼?從高往下。第二個,從山裡它涓涓細流出來,碰到洼地會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填滿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填滿,再繼續往前走。碰到一個大石壁它會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學生:繞彎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它不會硬衝,它會繞個彎再往前走。然後碰到平坦地方,它會在那裡徜徉一番,繼續再往前走,江河,最後歸大海。這是水的性質。因此,老子說上善若水,我們要學習水這種永遠謙下,然後要學習水那種順乎自然。所以,我們歸納出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,兩個字,告訴我?
       學生:無為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現在的話怎麼說?
       學生:順乎自然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非常好,就是要順乎自然。不要矯揉造作,一定要順乎自然,道家的中心思想。儒家的中心思想也是那麼簡單,剛才我們說過。
       我們這門課是「漢字入門」的介紹,這是學術上的知識,我們要把它弄清楚。在我們修身方面,我們隨時都不要忘記儒家那兩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忠恕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你容易理解,大家都能明白,你一定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,我們大家都要努力做。除了學術上我們來認識文字學,我們修養上也是一輩子的事。學海無涯是一輩子的事,修養也是一樣。現在回到我們課本,「公」這個字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公ㄍㄨㄥ。(甲文)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公正無私。合「八」,「厶」會意,「八」指分別相背,「厶」是「私」字初文,背私為公。表示公正無私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平分也。从八从厶。八猶背也。韓非曰:背厶為公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古代的爵位,位居五等之首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」(2)對同輩的敬稱。《史記.平原君傳》:「公等錄錄,所謂因人成事者也。」(3)平正無私。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自環者謂之私,背私者謂之公。」(4)公眾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公益,公平,奉公守法,大公無私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看黑板,底下這部分是自私自利的「厶」,它是個指事的文字。韓非說什麼?「自環者謂之私」,往裡面勾,這都是我的,「厶」。加上上面那個字,我們認識了,「八」,相背的指事文字,分開,八有背、分的意思。把私心,把它分開,所謂公正的「公」。下一個字,讀一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扁ㄅㄧㄢˇ。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扁指匾額,合「戶」、「冊」會意,指門戶上的匾額。今俗作匾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署也。从戶冊。戶冊者,署門戶之文也。」段註:「署門戶者,秦書八體。六曰署書。蕭子良云:署書,漢高六年蕭何所定。以題蒼龍,白虎二闕。」(按:匾額寬而薄,所以後世借「扁」字表示扁平,而另造「匾」,代表本義。)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匾額,通「匾」。《宋史.憲聖慈烈.吳皇后傳》:「近嘗夢至一亭,扁曰:『侍康』。」(2)形狀寬而薄的。《後漢書.東夷傳.三韓傳》:「兒生欲令其頭扁,皆押之以石。」又《前赤壁賦》:「駕一葉之扁舟,舉匏樽以相屬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扁平,扁豆,扁擔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冊是一個象形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「冊」。一片一片的竹簡編纂起來,「冊」。然後,「戶」也是象形文字,記得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才剛說完的「戶」,是單扇的門叫戶。所以像這個門,我們應該稱它戶,從這個戶出去,可是現在習慣都稱門。這扁的本義是在門上面寫的匾額,署書。剛才我們這裡有一個字,那個「雲」字寫錯了,「蕭子良雲」看到嗎?這個「雲」應該是沒有雨字頭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云
       云。本來是門上面的匾額,這個匾額都是一個寬的、薄的大木板來寫的,所以它有寬而薄的意思,所以引申假借為扁平的意思。看下一個字,「信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信ㄒㄧㄣˋ。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信指說話誠信。合「人」、「言」會意,表示人說話必須要有信用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誠也。从人言。」段註:「人言則無不信者。故从人言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誠實不欺。《論語.為政》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(2)符契、憑證。《後漢書.烏桓鮮卑傳》:「大人有所召呼,則刻木為信,雖無文字,而部眾不敢違犯。」(3)敬仰、崇奉。劉勰《文心雕龍.正緯》:「至於光武之世,篤信斯術。」(4)確實、的確。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信能行此五者,則鄰國之民,仰之若父母矣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信用,言而有信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看這個信字,《說文》說「从人言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从人言
       同學們注意,《說文》裡面从某某,或者:
       板書:从囗从囗
       「从某从某」,這都是會意字。它的說解,像「信」,它說是「从人言」。還有其他的字,會意字,它說解說「从某从某」,這種說解的方式,都是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看這個信字,從人言。這邊是人,這邊是言,言是說話,從口䇂聲,本身是個形聲字。從人從言,表示人說話是有信用的。從這個字我們也看出,在造字當時就特別標出,信用這個信,誠信的信,人說話需要誠信。從這個信字,人言為信,也看出,我們中華文化對誠信的重視。許慎在《說文》序裡面特別舉到會意兩個例字,一個是「武」,一個是「信」。他說什麼是會意?然後舉兩個字,「武」、「信」是也。「武」這個字我們也說過,就是平常我們講解的時候說過: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腳丫子,我畫得很不好看,慢慢這個變小了,再演變,止。看到這個「武」字,從止戈,戈是兵器,打仗,兵器。這邊是柄,這是它的刃,這是它的裝飾,「戈」。這裡腳印代表什麼?人拿著武器走上前線捍衛疆土,這是「武」。所以從止,止有走的意思。可是到了春秋時代,許慎引的「楚莊王曰」,說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止戈為武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「止戈為武」。到了楚莊王春秋時代,真正的「武」的解釋,已經不是拿兵器去打仗,而是能停止天下的干戈,維護和平,這是真正的「武」。可見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,哪怕隨便任何一個字,都寓有我們泱泱大國的風度,我們不是欺壓弱小,我們是捍衛和平。「信」,你只要是人,你講的話就要信用,還要有誠信,也都是我們中華文化裡面很重視的一個修養。
       同學們會問,這個腳丫子代表走路,那怎麼會有停止的意思?我們說過,誰告訴我?說過嗎?難道沒?一定說過。腳丫子,沒錯,本意是代表走,行走。但是你總不能一天不停的走,兩天,整年不停的走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行
       我曾經在「止」,按語裡面我說過:
       板書:行終有所止
       「行終有所止」。雖然本意是走,走到目的地的時候終有所止;否則你走累了,也終有所止。所以這個「止」本意是行,之所以能引申為止的意思,是剛才我這個按語說的。再看下一個字,「章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章ㄓㄤ。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章指一曲音樂演奏結束。合「音」、「十」會意,「十」指個位終了的數,合起來表示一曲音樂演奏完畢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樂竟為一章。从音十。十,數之終也。」段註:「歌所止曰章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文體名。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。蔡邕《獨斷》:「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駁議。」(2)條理、次序。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「其為言也,亂雜而無章。」(3)法規、條例。《史記.高祖本紀》:「與父老約法三章。」(4)表揚、顯揚。《禮記.緇衣》:「有國者章善惡,以示民厚,則民情不貳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獎章,約法三章,順理成章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看到金文的章跟小篆的章有什麼不同?金文的章,那個「十」字寫成一豎,正如同甲文「十」也是寫成一豎。我說過從這一豎慢慢怎麼演變?對,當中加一點,再演變為小橫,再演變成為我們現在寫的「十」字。所以金文這裡的「章」,上面那一豎也就是十的意思。看下一個字,「史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史ㄕˇ。(甲骨文)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史指史官。合「又」、「中」會意,「又」是手,「中」表示公正;史官執筆記事必須公正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記事者也。从又持中。中,正也。」段註:「動則左史書之。言則右史書之。」按:古文字學者有以為,甲文「史」,「中」像筆,像人手持筆,記事之形。(引備一說)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官名。《史記》:「太史公曰。」(2)文辭繁雜。《論語.雍也》: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歷史,史冊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看黑板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甲文「中」寫成這樣,小篆就是一個中。根據小篆,《說文》說是「从又持中。中,正也。」甲骨文,有些古文字學者認為,這個「史」上面這一部分,像是用來書寫的筆。因為史官是用來記事,「左史記事,右史記言」,既是用來記事,所以史官一定是要秉持中正,不能遇見不好的事,把它寫成好的,他要如實的記載。帝王左史、右史,一個記言,一個記事。所以這個國君他也不敢亂說話。他如果說君子終日干干,史官就把它寫下來,他把「終日乾乾」說成干干,特別標音,所以他也不敢亂說。他行為也不敢亂動,有一個史官,你如果做什麼事,他今天如實給你記載下來。所以要秉持中正。
       儒家的學術思想仁德、忠恕是怎麼來的?你一定說孔子說的,曾參解釋的。道家的學術思想,無為,順乎自然,它這種中心思想是怎麼來的?你說老子說的。沒錯。我要追問老子這種學術思想是憑空他自己想出來的嗎?還是一個大石壁蹦出來一個無為自然的思想。「道家者流」,根據《漢書.藝文志》記載,「蓋出於史官」;「儒家者流,蓋出於司徒之官。」
       板書:司徒,史
       一個是史官,一個是司徒之官。徒者,土也。什麼是司徒之官?他的官職在做些什麼事?以現在的話說,管理土地、民政的事情,天天是與人打交道的。所以司徒之官,他們記載的檔案資料都是記載這些事情。到孔子,之所以他的思想以人與人相處應該如何,從他們的檔案資料吸取經驗,知道人與人相處如何能維持恆久的和平,那就是要忠恕。
       史官,道家之流,蓋出自於史官。古代學術不發達,受很多限制,書籍本身就是一個困難。史官古代它是世襲的,父子相傳,他們這家人才有機會看到記載的這堆歷史檔案。他們從這些歷史檔案裡面也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,所以才有這種如何處事無為、不與人爭的思想,是從史官出來。
       古代書籍非常不容易,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看到書,因為古代書籍主要是以簡冊為主。你說,你告訴我,誰學富五車?你趕快拍胸脯,我。沒錯,你早就學富五車。五牛車、五馬車的竹簡是幾本書?沒有幾本書,你早就超過了。所以你說我、我、我,學富五車。這說明古代書籍不容易,能看到這些書的只有這些世襲的官屬。
       根據《漢書.藝文志》說,史官是道家的源流,司徒之官是儒家的源流。同學們就更清楚一點,這些學術思想它是有根源的。那你問,西方他們有這種學術思想嗎?很高興你能清楚,西方,它以前沒有史官,它不會有道家思想;它以前沒有司徒之官,它也沒有孔孟的儒家思想。高興嗎?我們很高興,我們祖先留給我們這麼多財富。好,接下來看下一個字,「取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取ㄑㄩˇ。(甲骨文)(金文)(小篆)(隸書)(楷書)。取指獲取。合「又」、「耳」會意,指割下敵軍陣亡者的左耳,以記戰功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捕取也。从又从耳。《周禮》:『獲者取左耳。』司馬法曰:『載獻聝。』聝者,耳也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接受。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可以取,可以無取,取傷廉。」(2)捕捉。《詩經.豳風.七月》:「取彼狐貍,為公子裘。」(3)求、尋求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「列爵十四,競媚取榮。」(4)迎娶。通「娶」。《詩經.豳風.伐柯》:「取妻如何?匪媒不得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選取,就地取材,捨生取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家看甲文,這耳朵畫得很像,這邊手,這邊是耳朵。《說文》說「捕取也,從又從耳」,這個說解現在看到了吧?從某從某,從又從耳。「獲者取左耳」,這是古代戰爭,戰勝回來要報你的戰功,你殺了幾個敵人,就把敵人,已經犧牲的敵人,把他耳朵割下,裝在口袋,帶回來獻給將軍,你看一個、二個、三個、四個。那你說,我把敵人兩個耳朵都割下來,可以嗎?不准。將軍一看,這是右邊的不算。耳,取左耳。
       今天我們講到這,其他的留到下一節課。好,下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