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5 August 2016

漢字入門 (第五集)

漢字入門  劉克雄教授主講  (第五集)  2015/8/4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56-181-0005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翻到二十頁,甲文「它」。看到上面有個腳印嗎?特別標明「它」這種蟲是很可怕的,千萬不要踩到牠。
       昨天留下一個問題。我們稱第三人稱為什麼稱它?它就是「它(ㄊㄨㄛ)」,哪位同學能告訴我?《說文》裡面,它說「上古艸居患它,故相問無它乎」。這個「它」是很可怕的,所以古人忌諱直接稱蛇,這個它。所以他不直接說牠,說那個那個,那個那個它。所以那個那個久而久之就變成什麼?第三人稱「它」,那個,明白。接下來,樹師妳幫我念下一個字「虫」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虫,甲文金文小篆,ㄏㄨㄟˇ,是蝮蛇的象形。甲文、金文像蛇彎曲爬行的樣子,小篆是從甲文、金文演變而來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一名蝮,博三寸,首大如擘(ㄅㄛˋ)指。象其臥形。物之微細,或行或飛,或毛或,或介或鱗,以蟲為象。」
       段註:「按以為象,言以為象形也。从虫之字多左形右聲,左皆用虫為象形也。」(按:蟲是蠕動蟲類的總名,而虫單指蝮蛇,二字義各別,今簡體字以虫(ㄏㄨㄟˇ)代替蟲。)
       虫是部首字,在部首中,虫多表示蟲類,如蚌、蛇、蠅等。(按:段註:(ㄎㄨㄣ)下曰:「虫可讀作蟲。」二虫為,表示蟲多;三虫為蟲,表示更多的蟲。段玉裁:凡三从其文者,皆有盛有多義。析言之,虫為單個,為較多,蟲為最多。)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裡面段註說得很清楚,有一樣告訴我們說,《說文解字》裡面,「凡三从其文者」都表示多和盛的意思。所謂「三从其文」,譬如這個「虫」字,把它三個重疊起來,代表很多的蟲,兩個讀它為(ㄎㄨㄣ),單個讀它為虫(ㄏㄨㄟˇ),但是段玉裁註說,也可以讀它為ㄔㄨㄥˊ。所以你分析來看這三個字,這個是讀它(虫)為ㄏㄨㄟˇ、讀它()為ㄎㄨㄣ,讀它(蟲)為ㄔㄨㄥˊ。「三从其文者」,就是三個初文重疊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譬如屮(ㄔㄜˋ),一株小草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兩株小草,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草字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很多小草,「卉」;還有更多的嗎?有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多嗎?這就是草莽的「莽」字,一大片。所以段玉裁告訴我們說,這個虫,兩個多一點,三個更多;他又告訴我們,「凡三从其文者」,就是重疊三個文的,都有多和盛的意思。譬如中國人起名字往往說,這個小孩缺金,因此他的名字就怎麼樣?
       板書:鑫。
       很多金。這個虫,有什麼問題沒有?接下來,我們繼續看下一個字,樹師同學妳幫我讀一遍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申,甲文 金文 小篆,ㄕㄣ,是閃電屈折激射的象形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「」(申)本是閃電,就是後來的「電」字,古人見雷雨閃電非常可怖,借「」(申)為神明。後因「申」被借為地支名,因此,累增偏旁「雨」,寫作「電」,以還其本義,累增偏旁「示」,寫作「神」,還其借義,小篆是從甲文、金文訛變而來,隸書、楷書是由小篆演變而來。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重、再。《儀禮.士昏禮》:「申之以父母之命。」(2)約束。《漢書.元帝紀》:「公卿其明察申敕之。」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三令五申,申辯,申明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甲文「申」,雷雨中閃電的樣子,這是電光,旁邊還有激射出來的枝枝,這是閃電。古人科學常識不夠,雷雨交加,電光閃閃,就覺得非常可怖、害怕,就以為是神明。象形的方法,就是畫一個閃電的樣子。然後金文也差不多是這樣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也是一個閃電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小篆把主要這道電光變成一直,旁邊那些激射出來的電光變成比較規整。然後再到楷書:
       板書:申
       就變成這樣了。這是申,本身是閃電。然後,被借為甲乙丙丁、天干地支的「申」。被借走以後,後人要還其本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電
       電,底下是「申」,電光,加個雨字頭,下雨的時候雷雨交加的閃電。古人又以為「申」是天神,是很厲害的,所以他就加一個示字邊,我們現在寫作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神
       同學們,把「示」這個部首《說文》翻開,找到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找到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樹師妳讀一遍,《說文》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示,天垂象,見吉凶,所以示人也。从二。三垂,日月星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示,神事也。凡示之屬皆从示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。許慎對這個「示」的解釋,這是什麼字?
       板書:二
       學生:上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上,很高興,你不會誤認它是二,上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三垂,《說文》,許慎告訴我們是日月星。上天垂示現象讓我們看,我們現在寫作哪一個?
       板書:示
       示,寫作偏旁就變成這樣:
       板書:礻
       示。這是上,上天。日月星辰,顯示現象給我們看。所以這個示都是有關神事的事情。它的部首底下有幾個字,幫我讀一遍好嗎?「示」後面的部首幾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示下的部首有,祜、禮、禧、禛、祿、禠、禎、祥、祉、福、祐、祺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了,可以了。這個部首裡面都是有什麼?跟神有關係。有福氣的福,還有什麼?祥瑞的祥。這是示,許慎部首裡面的說解,讓我們明白它是有關神事。這是在小篆。在甲文裡面有這樣寫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古文字學者,研究甲骨文的學者,他們有認為它是神主。知道什麼是神主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牌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個牌子,是吧?是個神主,用來祭拜用的。這是古文字,研究甲骨文的學者,有這樣認定的。我們可以認識,可以了解一下。《說文》剛才我們說的,也都是有關神事。接下來,看下面一個字。樹師妳念一遍「雲」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雲。雲是天空中雲層的象形。甲文與《說文》的古文「」同。上像雲气重疊形,下像雲气下垂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山川气也。从雨,云象回轉之形。云,古文省雨。」
       段註:「古文衹作云。小篆加雨於上。遂為半體會意,半體象形之字矣。云象回轉形,此釋下古文雲為象形也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水氣。《易經.略例》:「雲者龍。」(2)比喻多。《過秦論》:「天下雲集而響應,嬴糧而景從。」(3)雲氣。《易.乾》:「雲行雨施,品物流行。」(4)說。《史記.孔子世家贊》:《詩》云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」(按:云:王分切,十三部;曰:王伐切,十五部。兩者雙聲可以通假。)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撥雲見日,觀者如雲,人云亦云,叱吒風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段註說「古文衹作云,小篆加雨於上」,這是說《說文》裡面,許慎是有個雨字頭的「雲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雲
       許慎用這個字。後面,他說是古文「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所謂古文,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。古文,籀文,這都是小篆以前。而這個古文「」,上面這部分,像雲氣重疊,一層一層的雲氣;下面這一部分,像雲氣回轉。這本身是一個象形文字。後來因為雲跟雨往往是互相關聯的,所以又加雨字頭「雲」。這個都沒有問題,比較有問題的是什麼?後面說的,我們書上後面說的,典籍所見第四項。我們找到《史記.孔子世家贊》,他說:《詩》云。「詩」我們知道是《詩經》,「云」是什麼?如果按本意來講那就講不通的,天上的「云」嗎?不是的,這裡當「說」、當「曰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、曰
       曰,說。「云」跟「曰」怎麼可以互相假借?司馬遷《孔子世家》,如果這《詩》這樣說,《詩》曰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」,就很容易了解是嗎?他來一個「《詩》云」。那我們就要知道這「云」在這裡到底當什麼樣的解釋?它一定是「曰」字的假借字。所以我特別註上「云」跟「曰」的反切,看到後面有個按語,「云是王分切,十三部;曰:王伐切,十五部。」這個同學們一定不容易理解,什麼叫做王分切?什麼叫十三部?十三部是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,第一部、第二部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……一共十七,云這個字,段玉裁歸在第十三部。同學翻到後面,《說文》的後面,有個「六書音韻表」。在第幾頁,樹師:
       樹師:八百二十七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翻到八百二十七頁,「古十七部諧聲表」看到嗎?八百二十七頁。然後他說「王分切,十三部」,我們找到十三部,在八百六十一頁,找到嗎?八六一,這十三部。十三部裡面再翻過來,八六二頁,右上角看到一個「云」字嗎?八百三十四頁,同學們翻開,看到十三部嗎?十三部上半頁中間看到一個云聲嗎?王分切那個分找到沒有?就在十三部的前面一點。在書上都找到了嗎?需要會找,以後會常常用到。
       這裡我們先明白「王分切」,我們課本剛才讀的按語,「王分切,十三部」。現在來解釋什麼是十三部,就是在剛才各位同學要你們翻的《說文解字》後面,段玉裁把古韻分成十七部,這兩個字「云」跟「分」都同在十三部,同在一部。表示分跟云這兩個字是疊韻,同一個韻的、同一個部的叫疊韻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云:王分切,十三部。
       「云」,段註:「王分切,十三部」。剛才我們翻到十三部,找到了「分」,找到了「云」,都同在十三部裡面,同一個部,我們就稱它這兩個字叫疊韻。我們再看這個「曰」,我的按語裡面曰是「王伐切,十五部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曰:王伐切,十五部。
       同學們再翻開剛才段註的第十五部,妳翻一下,多少頁?
       學生:八百三十六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在裡面找找看,能找到這個「伐」跟「曰」嗎?找到嗎?這兩個字都在第幾部?
       學生:十五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每個人都要自己會找。「伐」跟「曰」都在十五部。「伐」跟「曰」這兩個字,既是同一個十五部,它們兩個字也是疊韻,韻相同叫疊韻。如何確定它是韻相同,不是用現在的話讀一讀看一樣不一樣,是要這樣子查出來,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好,我們現在要說明的是「云」跟「曰」,它這兩個字怎麼可以通假?現在查出來這兩個字它的反切、它的韻部不一樣,一個十三,一個十五,表示「云」跟「曰」這兩個字不是疊韻,現在明白嗎?要徹底明白。「云」跟「曰」如何確定它不是疊韻?就像剛才那樣查一查,有沒有在同一部?結果不一樣,一個十三部,一個十五部,所以確定這兩個字它不是疊韻。那就看看它是不是雙聲?反切的上一個字,「王分切」,反切的上一個字「王」,下一個字是「分」,王分切反切的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疊韻,反切的上一個字是要來看它是不是雙聲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雙聲
       這兩個字如果聲紐相同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聲紐
       我們叫它雙聲。什麼叫聲紐相同?同學們翻開我們書的三百九十一頁,有一個表格,切與反切,《切語上字表》。這個表格是清代學者陳澧,他根據《廣韻》反切的上字。現在聽懂我說的什麼叫反切上字嗎?還聽不懂。剛才說的,反切的上一個字,明白了嗎?清代學者陳澧根據《廣韻》這本書,所有的反切,他把它繫聯整理,分出四十個聲紐。他分出四十聲紐,後來季剛先生又把「明、微」分成兩個,所以我們表上是四十一聲紐。表上最上面那一格「聲類」,看到嗎?「影、喻、為、曉、匣、見、溪、羣、疑、端、透、定、泥、來、知、徹、澄、娘、日、照、穿、神、審、禪……」,這總共多少?四十一個聲紐。一個紐底下有一群字,看到嗎?這一群字同屬於上面那個聲紐。以後我說到反切上字同一個聲紐,你就要明白是什麼意思。
       這個表裡面,這一群字最上面那個代表的叫聲紐,拿最上面的那個字來代表這一群字,同是雙聲的,稱它為聲紐。同學們找找看,反切,我們這裡黑板上反切的上字,我們要查這個「王」,在哪一個聲紐?板書:云:王分切,十三部;曰:王伐切,十五部。兩者雙聲可以通假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為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妳查到了。這是「云」,看到黑板,云這個字的反切,「王分切」,我們查到反切上字,屬於「為」紐。說到現在明白嗎?現在我們要查另外一個字「曰」,它反切上字屬於哪一個紐?告訴我,看這,屬於哪一個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為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個查都不必查,同樣是「王」字,反切上字一樣。所以這兩個字證明什麼?「云」跟「曰」是雙聲。到此都明白嗎?這都非常重要,因為以後我們要提到雙聲、疊韻、同音。兩個字如果雙聲,或者兩個字是疊韻,最好是兩個字又雙聲又疊韻,那表示什麼?同音。最好是兩個字同音,如果不同音,它是雙聲也可以,是疊韻也可以通假,可以假借,可以代換,明白。
       至於你要問,為什麼兩個字同音就可以通假?那也是聲韻學上的問題。說到聲與義同源,我記得前面我們說過,我們的先民老祖先,還沒有語言之前是什麼?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。幾個簡單聲音,我們現在能夠明白的,大的聲音絕對不是代表小的意思;反過來,小的聲音也不可能代表大的意思。就這個原則,叫「聲義同源」。字音,這個聲指字音,跟字義是同源的。因此,這兩個字既然同音,或者雙聲,或者疊韻,它就可以通假。到此明白嗎?所以這個「云」跟「曰」,它可以互相假借。
       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,司馬遷他把本來應該說「詩曰」,《詩經》說,他用了一個「云」字,「詩云」,借用這個「云」來代替「曰」,這叫通假。條件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同音,或者雙聲,或者疊韻。到此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請問什麼時候用云,什麼時候用曰?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個問題問得非常艱難,什麼時候用「云」,什麼時候用「曰」?真正說話是「曰」;「云」是用來,有時候有人用它假借,通假。習慣我們聽過用云的,有「人云亦云」是嗎?如果我們把它改成「人曰亦曰」可以嗎?勇敢決定,當然可以「人曰亦曰」,只是習慣現在大家都說「人云亦云」,是吧。現在把《說文》,「曰」字查出來,就比較容易回答開吉師所問的這個問題。有人誰先翻到,告訴我第幾頁?二百零四頁,同學們都找到這個「曰」字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紅的這一部分跟白的這一部分是分開的,白的這一部分就是口,嘴巴,口;紅的這部分,代表講話的時候出來的氣,在冬天講話你就看到。「曰」就是說話的時候口氣出來,所以「曰」本身就是說話。所以,許慎說「詞也」,言詞。「意內而言外」,叫詞,《段注》,看到嗎?你內心的意思用言語表達出來叫詞。很高興,他註的跟我們剛才說的竟然一樣,他註什麼?再往下看,「云」跟「曰」,《段注》竟然也說出來了,說它兩個字怎麼樣?「雙聲」。看到嗎?竟然我們比他先查到,雙聲。以後你看《段注》,看到雙聲你就明白了,看到疊韻你也就明白了,是吧。這是我們說「云」跟「曰」,兩字因為雙聲可以通假。
       本來該用「曰」,那麼司馬遷不知道為什麼?有幾種可能,有說他忘記了這個字,寫個同音字,這也叫假借,同音,因為同音是可以通假的。這是說司馬遷《孔子世家》,「詩曰」,明明白白用「曰」就好了,他用個假借字「詩云」,害我們查了個半天,終於找到為什麼用「詩云」,假借,雙聲假借。
       現在我們就可以回答剛才開吉師問的問題:什麼時候用「曰」,什麼時候用「云」?應該用「曰」為主,它本身是講話;而「云」,本來是天上的雲,所以只是因為同音,可以假借。清楚嗎?下一個字,樹師幫我讀一遍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「雨」是下雨的象形。甲文、金文雨字,都像雨從天而降之形,小篆是從甲文、金文演變而來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典籍所見:(1)下雨。《詩經.小雅.大田》:「雨我公田,遂及我私。」(2)降落。《淮南子.本經》:「昔者蒼頡作書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」(3)比喻眾多。《詩經.齊風》:「齊子歸止,其從如雨。」
       雨是部首字,凡由雨組成的字,多與雨的形態有關,如霆、雪、霾、霧等。
       常用詞:未雨綢繆,狂風驟雨,揮汗如雨,風調雨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教授:甲文,你看到上面那一橫代表的是天,當中好多小點,就是下雨的雨點。它演變到金文,這很容易看出來,同樣的是這個意思。再由金文演變到小篆,也是從最早的甲文演變而來。甲文這樣,演變當中的金文,再演變到小篆,由它到我們現在寫的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雨
       這很容易了,這是它演變的過程。對這個字,同學們有沒有問題?
       學生:備註第三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典籍所見第三,是嗎?比喻眾多。這是出自於《詩經》,「齊子歸止」,這「歸」,女嫁曰歸,女子長大嫁到夫家叫歸;「其從如雨」,「從」是跟從,「雨」表示很多,跟從陪她去的人很多,其從如雨。還有問題嗎?同學們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請問一下,剛才那個云字,為什麼都是用的王字分切,或者是曰是王伐切,為什麼取這個王字?
       教授:哪一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前面那個云字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云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云如何?
       學生:為什麼那個云是王分切,然後曰是王伐切,為什麼說的王字?它有沒有什麼道理嗎?
       教授:妳問的反切,反切用的字,是吧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個王伐切,一個王分切,妳問的什麼問題?
       學生:為什麼用個王字,跟那個字有關係嗎?為什麼不取其他的字,為什麼一定要取這個王字?
       教授:那妳告訴我要用什麼字?妳覺得用什麼字好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就是不懂為什麼它一定要取這個王?在字形上跟王字好像也沒關係,音上也沒關係,為什麼要取這個王字?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反切用的上下字,為什麼用那些字,是吧?剛才我們翻開一個四十一聲紐表,有個聲紐,底下有一群字,是吧?這群字都同一個聲符。所以我們再翻到後面的那個表,你把「為」紐底下那群字,「為」底下有一大群字,是吧?除了王,還有從開始「于、羽、雨、雲、云、王、韋、永……」這群字,它的聲符在古音都一樣。再看到這頁最後的那個見紐底下,看到「居、九、俱、舉、規、吉紀、几、古、公……」,這群字它的聲符都一樣,所以取一個「見」,看見的「見」,代表這一群,我們稱它為見紐。實際上是什麼?看黑板:
       板書:見、居、九、規、古、公
       教授:我們說「見」,還有「居、九」,還有「規」,一群,「古、公」,都屬於見這個紐。四十一個聲紐的見紐,它有一群字,同學們現在不明白是為什麼用這群字來注音,是嗎?你再細看一下,注音符號ㄍㄨ(第三聲),聲調暫時不管,古是ㄍㄨ,是吧?公呢?ㄍㄨㄥ,它的聲符都是什麼?紅字的ㄍ,這一群字在古音它都是ㄍ。開吉師一定知道,閩南音裡面保存中古音。現在這個變成了ㄐ,是吧?昨天我們說過ㄍ會變ㄐ,古音這個還讀ㄍ。見,就是看見,見、居、九、規、古、公,都是ㄍ這個聲符。所以四十一聲紐底下那一群字,如果把它換成這個ㄍ,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。明白嗎?可是古人那時沒有注音符號,他就找聲符一樣的來注音,這些現在讀起來有的不一定是ㄍ,是吧?但是古時它都一樣的,是把屬於同樣的聲符用來注音。王分切那個「王」,也代表聲符,也可以找一個注音符號,它就是一個注音符號,為什麼用「王」,還有底下一群,是吧?這同樣跟這個是一個意思,我舉這個例子是比較清楚,現在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再回到我們剛才例字,好嗎?哪一個字了?「气」下一個字,樹師請幫讀一下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气 ㄑㄧ。气是天上雲气層層疊疊的象形。
       備註:《說文》:「云气也,象形。」
       段注:「气氣古今字。自以氣為雲气字。乃又作餼為廩(ㄌㄧㄣ)氣字矣。气本雲气。引伸為凡气之偁。象雲起之皃。」
       典籍所見:(1)正气。《孟子.公孫丑》:「我善養吾浩然之气。」又如《文天祥.正气歌》:「天地有正气。」這種至大、至剛的浩然之气如何培養?簡單的說,要以「忠恕」為行為的軌範,以忠恕修己,以忠恕待人,天天有恆行善,不做虧心事,久而久之,自然能培養出一股無形的浩然正气,俯仰無愧於天地,半夜何怕鬼敲門,你我每個人都能自我漸進培養這種至大、至剛,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气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先暫時到這,看黑板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气
       「气」,代表天上一層一層的雲气,這樣寫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氣
       後來都用這個字(氣)來代替。這個字(氣)實際上是餼廩的氣。由於它(氣)被借為雲气的「气」,現在我們說「天地有正氣」,都是寫這個(氣),是吧?所以後人旁邊又加一個食物的食,餼廩的餼,來還給這個氣,它被借走了。然後,天地有正氣應該是用這個「气」。
       這裡我們說到,《孟子》裡面說道:「我善養吾浩然之气。」聽起來好像很玄妙,是吧?你怎麼養你的浩然之氣?實際上非常簡單,要把它弄清楚,它很簡單。這種浩然正氣是慢慢培養,《孟子》裡面還提到一個例子,說一個農夫怕他的秧苗長得太慢,一棵一棵把它拔高一點,記得嗎?揠苗助長。養氣不可以揠苗助長,只要日常慢慢的。
       剛才我們說它不是玄虛的,它是很容易做到的。我們這裡書上,我簡單的說,孔夫子他的學術中心思想是仁,曾子的解釋是忠恕,忠恕兩個字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。這怎麼樣解釋呢?非常簡單。「忠」是盡你的心力,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。所以朱熹註這個「忠」,是「盡己之謂忠」。盡自己的心力,把你分內的事負責做好,「忠」。「恕」,孔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說得清清楚楚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是「恕」。引申為什麼?寬恕,包容。
       做人的基本:忠恕。我們修養自己就用「忠恕」兩個字。我分內的事我要盡我的心力,我要負責做好,不管各行各業。譬如我是個教書的,我一定盡我的心力,把我要教的課程把它做好,這是盡到所謂的忠,盡自己心力。恕是什麼?對待朋友,對待其他的人,「人非聖賢」這個我們大家都同意,是吧?人偶爾總會有不自覺的犯些小過失,你不能光盯著他,你犯這個錯,你犯那個錯,你要以恕道包容他,能夠原諒人家,恕,你別忘記你自己也會犯過失。所以你能做到忠和恕,普天下的人,每個人都做到這最簡單的兩個字。普天下的人,每個人都做到忠,把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做好,我不推諉給你,我一定我自己負責做好;恕,每個人都能做到恕道,想想看這是什麼一個社會?樹師她告訴我了,就是最和諧的大同世界。對嗎?簡單嗎?非常簡單。儒家的道理,孔夫子要我們做人做事,他沒有玄虛,他教你最簡單的做起,忠恕。
       好,你我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努力做到這兩個字,忠恕。天天三省吾身,我今天有沒有做好忠恕?你能天天三省,你一直努力做忠恕,累積久了,你從來不會有時間,沒有那個念頭,你起心動念都不會有壞的念頭,更不用說你會去做壞事,是嗎?這樣久而久之,你自然培養出一股正氣,所謂的正氣。人家一望,看到你,你就是一個正人君子的氣概。不用說,這正氣的表現在你臉上,你不必說的。如何培養?就剛才我說的,這麼簡單。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,尤其從小朋友開始更好,都能做到。這是培養正氣。
       照我剛才這樣說的,你們想想,培養正氣有困難嗎?想清楚再回答這個問題。照我剛才說的,要培養一股浩然正氣有困難嗎?沒困難。重要就是天天努力實行。這是儒家,孟子是儒家(孔子我們稱他至聖,孟子是亞聖),他培養正氣,教我們很容易做到。所以我們如果希望讓我們能夠有一股浩然正氣,那就是從最基本、最簡單做起,「忠」、「恕」兩個字,沒有深奧的,就這麼簡單。
       孔夫子有一次對他的門徒,特別叫曾參,他說:參,我來告訴你,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曾參點頭,說:「唯。」後來孔夫子離開了。其他同學就圍過來:老曾,剛才老師說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我們還不太清楚,我們正想多問一下,你卻說「唯」,你點頭,說yes,我們就不好意思再問了,現在老師走了,請你告訴我,老師剛才說的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是什麼?曾子解釋說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」孔夫子平常教導我們的,我們老師平常教導我們的,雖然說得不一樣的,但是總不離開這兩個字。所以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我平常跟你們講的道理不是支離破碎的,有一個核心思想貫穿的,是什麼?忠、恕。明白了嗎?所以很容易做到,只要努力做。
       除了浩然正氣之外,我這裡好像還提到,樹師妳再往下讀: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(2)气勢。曹丕《典論論文》:「文以气為主。」文章不只是字句的堆砌,最重要是有气勢為貫串。文章的「气」是無形的,就像貫串珠鏈的線,雖看不見,卻是最為重要。文章所謂的「气」,須高聲朗讀才能體會。讀完一段,不接著讀下一段,覺得一口气不能順暢,這就是「气」的作怪。千古文章以《孟子》气勢最勝,孟子的文章遣詞用字來不及修飾,如長江大河滔滔滾滾,夾泥沙而俱下,不信,關起你書齋的門,高聲朗讀《孟子》,就能領會所謂的「气」。文章講究气勢,至於書畫作品,气勢也同樣重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這裡說到,本來我們講的是天上的雲氣,我們說到孟子說的浩然正氣,又提到曹丕《典論論文》這篇文章裡面說的,文以氣為主。文章以「氣」為最重要,這句話很不容易解釋。直接說文章以氣為最重要,這個氣到底是什麼?很難領會。實際上不難。一篇文章是由一個字、一個字組織成一個句子,由一個句、一個句組成一個段落,由幾個段落組成一篇文章。這裡面一個字一個字、一句一句組成整篇文章,就好像一串很美麗璀璨的珍珠項鏈,你看到的是外面一顆一顆很漂亮的珍珠,我們的文章一個字、一個段落、一個句子就像項鏈上的一顆一顆珍珠,你都看到了,很漂亮。當中貫穿這些珍珠的那根線,你看不到,你只看到外表一顆一顆珍珠,那根線你看不到。文以氣為主的氣,就是那一根貫穿珍珠的線,雖然看不到,但是它是最重要,同意嗎?
       回想一下,昨天我們黑板上有一小段「秋水篇」,拿出來看看,你翻開來看看。任何一篇好的文章,都一定有這個氣在,它是組織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線。因此,我們要領會這個氣,我們書上也說到了,你高聲朗讀一篇好的文章,你就能領會到。你讀完上一段,不接著讀下一段,好像一口氣沒有順暢;你要把整篇讀完,才說真好!這就是氣在作怪。不信,我也說了,關起你書齋的門,你高聲朗讀《孟子》。為什麼我提出來朗讀《孟子》?千古文章,以《孟子》的氣最盛。他處在戰國時代,不像孔老夫子和老子,他們比較早一點,處在春秋時代。那時候學術沒有百花齊放,沒有互相爭鳴,孔夫子可以慢條斯理跟我們說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老子也是,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,他慢條斯理跟你說。到先秦諸子的那些,戰國時代那些諸子百家,那就不是了。
       我們曾經說過一個雞三足,說過嗎?為什麼有那家出來?他也在那裡詭辯,竟然有這種學說也出來。所以在學術剛剛爆發的那個戰國時代,百家爭鳴,如果還是像孔夫子、像老子那樣慢條斯理的說,你這一派思想、你這一派學說就會被打倒、就會被淹沒。所以孟子說:「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。」我需要辯,我需要強辯,我需要好辯,儒家的道理才不會被淹沒。所以他為著這個,他的文章裡面氣勢特盛。我這裡也說了,像長江大河。你看他的文章,他沒有美麗漂亮的字句,他來不及做修飾,像長江大河滔滔滾滾,夾泥沙而俱下,一口氣嘩啦嘩啦下來了。所以千古文章,以孟子的氣為最盛。
       我們說要領略曹丕說的「文以氣為主」,如何領略?我剛才說了又說,說了又說,又說珍珠項鏈什麼的,你好像似懂還好像還不太懂,不要緊,你回去關起你書齋的門,把《孟子》打開,高聲朗誦。「孟子見梁惠王,王曰:叟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孟子對曰: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記得嗎?這就是孟子,氣非常的盛。所以要領略什麼叫文以氣為主。
       除了文章,我們再說到先秦這些諸子,孟子剛才我們說了。荀子呢?讀過一、二篇荀子的文章嗎?《勸學》,應該讀過,沒有讀過,請同學回去找,回去打開來看看《荀子》。荀子的文章是非常的嚴謹,你很難不佩服他說的道理,他的文章那麼謹慎、那麼嚴謹,這也是辯論的一個方法,維護他的學術、維護孔老夫子儒家的這種學術,用最嚴謹的文章。這是荀子。
       再看儒家以外的墨家,墨子。他主要思想講的是兼愛、非攻。墨子的文章你打開細讀,你會發現他的文章你幾乎是不可挑剔,也非常的慎密說一個理論。這是我隨便舉的、比較明顯的,孟子的氣盛;荀子,他是那樣的嚴密來說一個道理,說得你非信服不可。這是戰國時代,先秦諸子他們為著維護他們那一家的學術思想、那一家的學說,他不得不辯論,不然你會被淘汰。就像剛才我們說,孟子說的「予豈好辯哉?予不得已也」。我非辯論不可,不然你就被淹沒、被淘汰。
       氣,文章,曹丕說:「文以氣為主。」如何領略?照我的辦法,你一定能領會什麼是氣。要不然這一句很難解釋,文以氣為主。
       接下來,除了文章,我們課本上有說到任何作品,包括書畫。書法能夠沒有氣嗎?書法,一篇作品,一行一行講究所謂的行氣,還整篇講究它的氣勢。繪畫呢?繪畫也是要講氣勢。我們常常看到那些繪畫的評論家,說某人的畫是氣韻生動。氣,氣韻生動。這說到畫跟氣也分不開。
       接著我們就說到正氣,說到曹丕《典論》裡面說的「文以氣為主」。一篇文章它都必須有氣貫穿,哪怕像我們昨天黑板上抄的很簡短的,它都有氣貫穿。我想起,我希望大家對昨天抄的那些簡短的文章能夠讀、能夠熟讀,最好能背誦,再翻開來好嗎?有哪位同學背誦了,舉手我看。小朋友真好,你背誦了,你背我聽聽看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背誦:「莊子釣於濮水,楚王使二大夫往先焉,曰:願以境內累矣。莊子持竿不顧,曰:吾聞楚有神龜,死已三千歲矣,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。此龜者,寧死為留骨而貴乎,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?二大夫曰:寧生而曳尾塗中。莊子曰:往矣!吾將曳尾於塗中。」
       教授:怎麼樣?好。我說過,誰背了有獎,是嗎?來,你過來,我有獎。這個很好吃,大家鼓掌。真高興!能夠熟讀,能背誦,就更容易領會文章的氣勢。希望其他同學還沒有背誦的,回去努力。這是講到文以氣為主。我們課本上還說到別的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有,士氣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又說到「士气」。我引到《駱賓王.討武曌(ㄓㄠˋ)檄》,檄是討伐出師之前宣誓的誓師文字,叫檄。駱賓王用駢體文寫一篇討伐武則天,誓師討伐的檄文,寫得是氣勢那樣的盛大,「喑嗚則山嶽崩頹,叱吒則風雲變色。以此制敵,何敵不摧?以此圖功,何功不克?」氣勢是那樣盛。不要忘記他是用駢文寫的,駢文是尤其難,有壯盛之氣勢,因為駢文要講究對仗。對仗我們昨天說過,是相當麻煩的。你整篇文章要氣勢貫穿,讓氣勢那樣壯盛,駢文非常難做到。你可以做到很順暢,偶爾會有一、二個對子很漂亮,像有名王勃的「滕王閣序」,「落霞與孤鶩齊飛」,下一聯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「秋水共長天一色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美不美?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,他才二十九歲,那麼年輕,唐初四傑。王勃、駱賓王、盧照鄰、楊炯,唐初有這四傑,文壇上四傑。王勃「滕王閣序」。「滕王閣序」,我們在這可以補充說一下。當時一位姓閻的,我們稱他閻公,他守南昌這個郡。滕王閣重修好了以後,重九那一天,約了一些文人雅士在那裡聚會。他有意要表彰他的女婿,一個姓吳的,讓他事先做好一篇「滕王閣序」,等到過幾天重九,大家在這聚會的時候,要表彰他女婿的才華。王勃是無意間路過那裡,他敬陪末座,重九那一天。主人閻公就拿出紙筆,請某先生,我們今天盛會,需要有詩有序。那個先生當然知道他要表彰他女婿,就說:請,他說我不行,都客氣;再請另外一位,也都推辭客氣。結果請到最小的王勃,他說:好,我寫,他拿下來就寫。因此這位閻公就非常氣憤,本來今天是要來表彰他女婿,「滕王閣序」早就做好了,沒想到這個小鬼,竟然接下來說,好,我寫。因此他很氣憤,藉故我上洗手間去,更衣,古人說更衣是上洗手間去,然後就進去了。
       然後就派一個人在王勃的旁邊,他寫一句你就到裡面給我報告一句,看他能寫出什麼東西來。那個人在旁邊就看著他,王勃。「南昌故郡,洪都新府。」那個人就跑進去了,跟他說:「南昌故郡,洪都新府。」這個閻公氣憤的說:「老生常談。」「襟三江而帶五湖,控蠻荊而引甌越」:
       板書: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
       同學們你看,這是「滕王閣序」,王勃寫到這兩句的時候,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。看看,「落霞」對「秋水」,名詞對名詞。「與」與「共」是連接詞。「孤鶩」對「長天」,「齊飛」對「一色」,詞性相同,平仄相反。霞(平),水(仄);與(平),共(仄);孤鶩(仄),長天(平);齊飛(平),一色(仄)。漂亮嗎?你敢說不漂亮,王勃會生氣。太漂亮了!等那個人又把這兩句跑到裡面向閻公報告的時候,閻公忽然站起來,他說這真是天才。然後就走出來,站在王勃旁邊,一直等,看他寫完,他很高興的請他一起上座。這是王勃。
       後來,王勃是經過這個地方,他接著要到南海去省他的父親,他父親在南海。不幸在過江的時候翻船溺死,才二十九歲,非常可惜。所以傳說在那個渡口,坐船那個渡口,常常會聽到樹上有一隻鳥在那唱: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」。路人一聽,這是王勃的化身,他不甘心那麼年輕就溺死了。所以路人聽到這個鳥這麼叫,大家都非常感傷。但是又沒有辦法,你不能罵這個鳥:你叫什麼叫,你這並不好。其實很好,你只要說它不好,牠就不叫了。大家看看,怎麼樣能說它不好,讓牠不叫,讓過路的人不再傷心?後來過了很久,有一個人想出來,「唉,你叫什麼叫,這沒什麼好的,你如果把這兩個字(與、共)去掉,不就更簡練嗎?你有什麼好叫的。」本來天天晚上在那裡「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天共長天一色」,據說從此牠就不叫了。「落霞孤鶩齊飛,秋水長天一色」,覺得更精練。傳說是這樣,而實際上,這不能去掉,去掉整個氣勢就不是那麼好。所以剛才我們說的那是傳說。
       剛才我們是要說的《駱賓王.討武曌檄》這篇檄文,它的氣勢非常的壯。駱賓王這篇檄文討伐武則天,傳到武則天那裡去,武則天拿到這篇檄文看,起先還在那嘻嘻的笑,「嘻、嘻、嘻」。因為他罵她,一直在罵她,「偽臨朝武氏者,性非和順,地實寒微」,一直罵她。然後到後面,「一抔之土未乾,六尺之孤何託?」武則天就開始動容,她說:「這樣的人才,竟然讓他流落在外,此宰相之過也」,她也愛惜人才。這說到「討武曌檄」,也希望同學們,《古文觀止》就有,你翻開讀一讀,最好讀熟。
       文以氣為主,駢文能把氣寫得這樣好,那太難得。所以,魏晉一直到唐初,六朝是我們唯美文學達到最高峰的時代。所謂唯美文學,就指的文章要非常的精到,就指的是駢文,對仗非常工整,氣勢貫穿,非常的好,非常的美,我們在文學史上稱它是唯美文學。六朝這一段是唯美文學的高峰,最高峰。
       可是如果有同學讀到歐陽修,歐陽修什麼時代?宋初。唐宋八大家,有人告訴我,是哪八大家?唐是韓愈、柳宗元;宋,歐陽修,再加三蘇,再加曾鞏,再加王安石,唐宋古文八大家。韓愈為什麼提倡不要再作駢文,應該恢復駢文以前的古文,也就是我們說的散文,像《左傳》、像《史記》,這是韓愈所說的古文。原因就是駢文做文章,才氣高的,可以做到像王勃、像駱賓王那樣好;如果才氣不夠,為著要對仗,就要找很多典故來堆砌,表面看起來,這篇文章堆砌起來也是駢文,表面看起來也很漂亮,但是看起來像是一座七寶樓台,很漂亮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,可是你拆下來,不成片段,沒有內容,這是駢文末流的最大弊端。所以韓昌黎有鑑於此,高聲疾呼,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的駢文,明白嗎?他提倡所謂的古文運動,就是不要再去搞那個堆砌成七寶樓台那個樣子的駢文,應該好好的要文以達意為主,文以載道,他是提倡這個。後來柳宗元以及歐陽修,後來的這些總共八家,連他自己八家,都是擁護他這種說法,文章要來以載道為主,這是古文運動。
       這是我剛才提到歐陽修,附帶說一說,歐陽修是古文運動宋初的一位健將。歐陽修曾經評論陶淵明的一篇文章,叫「歸去來辭」,不曉得有同學讀過嗎?有同學讀過的舉手,還有嗎?真好,有。沒有讀的回去翻,「歸去來辭」。歐陽修這樣說,魏晉無文章,唯,唯有「歸去來辭」一篇而已。意思是說,魏晉六朝除了「歸去來辭」一篇以外,其他都不算文章,魏晉無文章,唯有「歸去來辭」一篇而已。那我們想,歐陽修這個話對嗎?在他眼中,我們魏晉其他文章都不算文章,他主要是來推崇「歸去來辭」這一篇。而實實際際在文學史上,魏晉這段時間是唯美文學的高峰,剛才我說的;但是如果跟「歸去來辭」一比,歐陽修就說,那些都不算,只有「歸去來辭」這一篇。可見「歸去來辭」怎麼樣,應該讀嗎?應該背嗎?好,要背,「歸去來辭」。文章氣勢我們暫時就講到這,以後想到需要補充再補充。
       氣,天上的雲氣。還有一點需要說的,一個人的氣質,尤其女士們,如何使氣質高華?古人說:詩書充腹,或者「腹有詩書氣自華」。意思是說,一個人他有高華的氣質,那不是天生,也不是學得來的,而是需要多讀詩書,你才能夠有這分高華的氣質。如果你想讓你的氣質更高華,就多讀詩書。這裡我附帶想起,林語堂他推薦一個氣質高華的人,想知道是誰嗎?你們想知道他推薦誰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你知道是誰嗎?有人知道嗎?不知道。這個人是古人,但是不是太遠,乾隆時代。我已經提醒了一下,有人說得出來嗎?還不知道,好,就公布答案吧。有一本小書:
       板書:《浮生六記》。
       有人讀過嗎?很小一本書,在你閒暇的時候可以拿來讀。這裡面作者:
       板書:沈復,三白。
       沈復,字三白,沈三白。他的夫人:
       板書:陳芸。
       陳芸是《浮生六記》裡面的女主人翁,陳芸。幽默大師林語堂對一個有高華氣質的女人,他推薦這個人,陳芸。你說她是乾隆時代,林語堂是現代的人,他沒見過,他怎麼會知道?他其實就是從這個(浮生六記)裡面知道的。在你想像中,這位陳芸應該是什麼個樣子?想像一下,這可以讓我們想像的。可能會出乎你想像,沈三白自己記述他夫人陳芸是怎樣一個人?他說,是「削肩」,肩膀頹的;「長項」,脖子長的;「兩齒微露」,還有點小暴牙,這是沈三白記述他夫人的形象。削肩長項,兩齒還微露,有點像兔牙,「似非佳相」、「然顧盼神飛」、「令人之意也消」。這是沈三白記述他的夫人是這樣。
       可見高華氣質的人,不一定要合乎選美的標準。你看,陳芸是一個削肩長項、兩齒微露的人。林語堂在所有的中外女人裡面,他特別推薦她。我說中外,林語堂學問很好,中國書讀得很多,他英文很好,他外國書也讀得很多。所以他說中外古今,他推薦這個人——陳芸,自然有他道理。他做個比喻,他說她是怎麼樣的人?應該是她的先生朋友們到家來,在那喝點小酒、聊天,老朋友們就在沙發睡著了,陳芸會拿個小毯子輕輕的幫這位客人蓋上。他只用這個比喻。所以他推薦,他認為古今中外,這一位陳芸女士是讓他最敬佩、最崇拜的一個女士。你要詳細多知道一點,把這個書買回來,相信很便宜,很薄的一本小書。
       所謂六記,記述六件事情。第一記,寫他夫婦之間這種逍閒的生活。譬如有一記我記得清楚:夏天,他們在蘇州滄浪亭畔租下一個老屋。很舊、很破了,他們糊上白紙,也就煥然一新。旁邊種些菊花,到九月份,就會覺得很好。夏天,在河畔、樹下鋪些草蓆,在那喝粥。在夕陽將下的時候,在樹下喝稀飯。我們中國人都喜歡喝稀飯,是吧?他不喜歡吃豆腐乳,他覺得很臭。陳芸很喜歡吃豆腐乳,她有一次,夾一口豆腐乳硬塞到他那裡,沈三白後來覺得也真是好吃。
       在那清風徐來,一邊喝著稀飯,看著天邊晚霞。然後,晚霞的變幻,沈三白作了一句詩:「獸雲吞落日」,「獸」,野獸。天上那個雲彩,一下像獅子,一下像老虎,一下把落日給吞了,「獸雲吞落日」,記得下來嗎?陳芸本來不識字,也沒讀過書。古代沒有機會讀書,女子,嫁過來以後,從沈三白的書箱裡面翻到《琵琶行》,白香山的《琵琶行》,才挨字的認。「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」,挨字的認,慢慢的她也能作詩。「獸雲吞落日」,陳芸接著說「弓月彈流星」。彎彎的月亮像一張弓一樣,正好有流星滑過:
       板書:弓月彈流星
       「獸雲吞落日,弓月彈流星」,好像不錯是吧。你點頭稱好,她一定很高興。這還不說,在這種很舒適、很自在、很純樸的生活裡面,陳芸感覺到非常的滿意,難得在此。而她對她的丈夫說,以後,我們把這個老屋子買下來。然後,旁邊還有些菜圃,種種菜,「君畫我繡」。沈三白會畫些不太值錢的畫,可以賣錢。君畫,你畫,我還可以拿去賣;我繡繡花,也可以拿去賣。換的錢幹嘛?「以為詩酒之需」。想喝點小酒,需要花錢買,沒錢怎麼辦?你畫畫,我繡繡花,拿去賣。作詩也需要紙筆,也需要花錢買,在在都需要花錢。所以,「君畫我繡,以為詩酒之需」。接下來兩句話特別的動人。她說:「布衣菜飯,可樂終身,不必作遠遊計也。」寫得下來嗎?好,我寫:
       板書:布衣菜飯,可樂終身,不必作遠遊計也。
       她覺得這種很純樸、很簡單的生活,非常滿意。所以對她丈夫說,我們這種簡樸的生活,布衣、粗茶淡飯(菜飯),可樂終身,我一輩子都覺得很快樂,你不必作遠遊計也,不必想到哪裡去想辦法賺錢,去想辦法發財,不必。咱們就在這,「布衣菜飯,可樂終身,不必作遠遊計也」。不要忘記,這種話出自一個女子的口吻是多麼難得。為什麼林語堂特別推薦她?我想是因為這個。能夠放下一切榮華富貴,不去爭逐,甘於淡泊,這是最難得的事。同意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同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所謂的氣質,我想到這位女主人,一定是氣質高華,能夠說出這種話來,「布衣菜飯,可樂終身,不必作遠遊計也」。她非常可愛,所以林語堂中外古今,他就推薦她。他做一個比喻,剛才我說的。這是說到一個人的氣質。
       如何培養自己的氣質,使自己氣質能高華,不要因為你只擁有一張像明星一樣美麗的臉,你一開口說話就俗不可耐,有這種人,見過嗎?你一定見過,我也見過。所以,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氣質,讀書,不二法門。這個氣,怎麼那麼麻煩,我們講那麼多,還沒講完嗎?暫歇,氣暫時不講了。碰到有關氣這方面的問題,歡迎同學們隨時提出來我們討論。我們這裡提到什麼?正氣,要有一股沛然的正氣。如何培養?
       學生:忠恕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太好了。忠恕修己,忠恕待人,久而久之你自然有一股沛然不可侵犯的正氣。哪怕有所謂的邪魔外道,看到我們他就跑,正氣!所以,我們這裡講到一個正氣,希望我們大家都慢慢培養,這是一。又說到什麼?文章的氣勢,本來這個氣很難講解,但是我做了比喻,相信同學們應該明白了,像一串珍珠項鏈當中那根最重要的線,就是文章的氣。除了文章,包括詩文。還有什麼?我也說過,書法、繪畫,都要有氣勢。你不能光是一些顏料,在那亂塗。你畫的畫要使人一看,氣勢磅礡,好像你的畫面還裝不下你的畫,它在裡面要衝出來一樣,氣!我也想學好,想學好作畫,但太難,我一直在努力,這是一輩子的事。有機會也讓同學看看怎麼學畫的過程,也講氣。
       我們講正氣,文章的氣勢,又說到書法、繪畫的氣,又說到什麼?人的這種所謂的高貴的氣質。這是天上的雲氣使我想到這些,可以我們來多講講它。暫時說到這,如果還有什麼補充的,或者同學們想到的,我們接下來再討論。接下來,我們要講的是「水」,留到下次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