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5 August 2016

漢字入門 (第三十一集)

漢字入門  劉克雄教授主講  (第三十一集)  2015/8/2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56-181-0031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,在這個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,主要是給同學們一個最基礎的漢字的一些概念。到昨天為止,我們該講的都已經講過。現在提出幾個重點,大家一起再複習一下。
       漢字到目前為止,在林老師和高明先生他們主編的《中文大辭典》裡面,收的是大約五萬個字。這五萬個字,同學們一定會覺得是很龐大的一個數字,一個字、一個音、一個義,看來好像會畏懼。我們這個入門的課程,就是讓同學們排除對這麼龐大的漢字的畏懼。還記得太炎先生的統計,初文有多少?
       板書:初文
       記得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不到五百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到五百。初文,就是四體二用裡面最前面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象形
       象形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指事
       由它們所造出的初文,總共不到五百個。同學們要認識這五百個字,你不能說困難的,因為你早已學富多少?
       學生:五車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五車。之所以說同學們都早已超過五車,原因古代五牛車、五馬車的竹簡是沒有幾本書的。所以對初文,不到五百個的初文,同學們正確認識它不會困難。然後再了解如何兩兩組合,重義的我們稱它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會意 形聲
       教授:加上聲符的就是:
       學生:形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形聲。認識了這不到五百個初文,你要有自信我一定能認識,你已經認識。然後,如何利用這已經造出的初文兩兩組合,重義的,譬如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個演變為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止戈為武。會意,兩兩組合重義的會意。形聲,我們花的時間稍微多一點,何以故?因為形聲裡面,季剛先生說,形聲字之正例:
       板書:正例 聲必兼義
       聲必兼義。不要忘記是正例。什麼是變例?說出來,第一個:
       學生:以聲命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三個都一樣。你再上來,打這個:ㄍㄚ、ㄍㄚ、ㄍㄚ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再打這個:ㄜˊ、ㄜˊ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好,這是以聲命名。看來都一樣,都像鳥,可是總是有點差別,這個鳥該叫什麼?就拍牠一下,牠就「ㄍㄚ、ㄍㄚ」叫,用牠叫的聲音,你就叫鴨子,ㄍㄚ。還有一個什麼?變例還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呦
       呦呦鹿鳴,還有:
       板書:嚶
       嚶嚶來狀鳥叫的聲音,狀聲字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狀聲
       以聲命名、狀聲,還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外來語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外來語。像「珣」,是東夷的語。以聲命名的還有:
       板書:江 河
       這都是以聲命名。狀聲字、外來語,這叫:
       板書:變例
       形聲字的變例。季剛先生說,形聲字的正例聲必兼義,很肯定的「必」兼義。我們課本舉了一些例子,最為同學們記得的應該是:
       板書:戔
       從戔得聲的字,多有什麼意思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小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從戔得聲的字皆有小義,翻開課本,第幾頁?有哪些例字?
       板書:淺 棧 錢 賤…
       (淺)從水戔聲,(棧)從木戔聲,(錢)從金戔聲,(賤)從貝戔聲,還有很多。季剛先生說,形聲字的正例聲必兼義,這是形(氵)聲(戔),形(木)聲(戔),從水戔聲。戔,本身兩戈相向,互相爭鬥,必有傷殘,所以有小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小
       所以從它得聲的這一群字,都有小義。(淺)水之淺小者;(棧)用木板蓋的棚子,再引申路邊木板蓋的小客棧;(錢)小的錢;(賤)小的貝,也當貨幣。形聲字之正例聲必兼義。這些是我們從《說文》找出來的現象,我們看到這一群字,它的現象表現出來都有小義。曾經跟同學們說過,還應該加個問號,為什麼?為什麼從戔得聲多有小義?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齒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很好。在聲韻學上發聲的部位,在我們先民還沒有語言之前,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意思的時候,他必定是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,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。齒音,現在注音符號裡面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ㄐ ㄑ ㄒ
       ㄐ、ㄑ、ㄒ這叫齒音。我們這裡最小的同學,你如果碰到西洋一個大力士,你說大力士我們佩服你真是力氣很大,我不跟你比力氣,但是我可以跟你比聲音,看誰大。大力士一想,我的聲音還會比你小嗎?可是你一定要記得,給他設定一個條件:大力士,你發這些齒音(ㄐㄑㄒ)。他想毫無問題,他就深深吸一口氣,然後用力的ㄐ。你拿測量聲音大小的機器一測,就一點點。他不信再發這個,ㄑ,還是很小。你就問他:可以了。他說:好好,可以了。你呢?你聽著,我來發:ㄏㄡˋ。什麼聲音?
       板書:虎
       老虎,好大。測音器一測,你高他好多倍。這說明什麼事?你發音發聲的部位氣流,肺、氣管、聲門,不受口腔、鼻腔任何阻礙,直接發出來的喉音。除了這個字(虎),還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洪 宏 弘 鴻
       大的水,洪,洪水。大的房子,宏。(弘)這個是什麼?大的弓,士不可以不弘毅的「弘」是弓。(鴻)大的鳥,鴻圖大展。喉音發的必定比齒音大很多。所以從戔得聲這群字為什麼有小義,原因是發的是齒音。戔,ㄐ、ㄑ、ㄒ,兩齒扣起來,舌頭抵在兩齒中間,氣流只有一點點可以從齒縫裡拼出來,所以聲音很小。
       上次也讓同學試驗過,這些(ㄐㄑㄒ)它發聲有什麼不同?同是齒音,再來一次,把手放嘴巴前面,一起讀ㄐ,讀ㄑ,感覺什麼?再來一次,ㄐ、ㄑ。你讀ㄑ的時候,會感到有股強的氣流往外面衝,讀ㄐ的時候沒有。在聲韻學上,(ㄐ)這叫發聲,(ㄑ)這叫送氣。發聲、送氣,剛才我們已經試驗過。更明顯的,我們讀這兩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ㄅ ㄆ
       再來一次,把手放嘴巴前面讀:ㄅ、ㄆ。再來一次,ㄅ、ㄆ。有沒有感覺到它(ㄆ)氣流很強出來?這稱送氣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送氣
       發音的部位、發音的方法是完全一樣,兩齒緊扣,舌尖抵住兩齒中間,氣流出來,出來的強是ㄑ,出來的弱是ㄐ。ㄅ、ㄆ是重唇音,兩唇阻塞氣流,然後打開,ㄅ、ㄆ。我們是來解釋從戔這一群的字,它為什麼有小義,除了有現象,我們蒐集了好多從戔的字都有小義,我們還要追根究柢它為什麼會有小義。這些形聲字的聲符,有一個名稱叫什麼?說出來:
       學生:字根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字根。字根相同,字義必相近,旁邊的水、木、金、貝只是分別這些字的類別,你(淺)是屬於水這一類別,你(棧)是屬於木、(錢)屬於金。它的聲符相同,字根相同,字義是必定相近。這群字(虎、洪、宏、弘、鴻)呢?
       學生:語根相同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群字跟它(淺、棧、錢、賤)不一樣,這些字根一樣,都是從戔得聲;這些字根不同,這叫(太炎先生說的):
       板書:語根相同
       語根相同。語根,語言的根基,語根相同。所以語根相同,字義也一定相近。這是形聲字,我們之所以多花一些時間介紹。還有一個麻煩,形聲字還有一個麻煩,記得嗎?在造字的時候已經用假借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你已經認識這個字了。我們的先民,譬如伏羲氏那個時代,在狩獵的時代、游牧的時代,他去打獵碰到這種()動物,當然是吉祥的。牠又不會傷害你,牠有很多好處,所以碰到羊就是吉祥的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有一個字,我們說過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福祿的祿,從示彔聲。這個彔本義,「刻木彔彔也」,它本義無關福氣的意思。那怎麼回事?形聲字不是聲與義要相關嗎?它原來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當造字的時候應該這樣造,從示鹿聲,福祿壽應該造這個字。可是他當時造字的時候,聲符用了假借,借刻木彔彔為梅花鹿的鹿,所以我們現在看來,這個祿你看不出它有福氣的意思,這就說明造字當時有假借。這個我相信同學也已經弄清楚了,形聲字在造字當時用了假借。這也就是為什麼班固他說假借也是造字的方法。我們說四體二用,四體,說出來: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是造字的方法。轉注、假借?
       學生:用字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用字的方法。而為什麼班固他說假借也是造字的方法?就因為像這一類,是造形聲字的時候用了假借。所以比較不太容易理解形聲字的一部分。還有一部分也相當討厭,記得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無聲字多音
       無聲字多音。昨天我們還說到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妃
       《說文》裡面解釋這個字,說:
       板書:从女己
       現在我們看到《說文》是這樣。小字段註怎麼說?
       板書:各本有聲字,今刪
       你翻開《說文》,你看到的是「从女己,會意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从○○ 从○从○
       从某某,从女己;从某从某。《說文》裡面這種說解,都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會意字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都是會意。現在看到這裡「从女己」,變成會意了。段註小字裡面說:「各本有聲字,今刪。」各本當然指的大徐本、小徐本的《說文》,底下都有個聲字,「从女己聲」,這裡有個聲字。由於形聲字造字的原則:
       板書:己
       聲母(己)與聲子(妃)之間,這個聲母(己)是這個字(妃)的注音,因此這個字(妃)在造字當時它一定讀跟這個聲母(己)同音,哪怕後世字音會變,再怎麼變,不外韻變了,保持,說:
       學生:雙聲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雙聲。聲變了,保持?
       學生:疊韻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疊韻。所以形聲字的聲子與聲母之間要有這三層關係:第一個同音,第二雙聲,第三:
       學生:疊韻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如果有這三個條件的一個,那就不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則。現在段玉裁看到這個字(妃),從女己聲。各位同學把《說文》「己」翻開,它的反切。翻開《說文》,要勤快的翻,不可以偷懶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七百四十八頁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看它的反切,己的反切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居擬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居擬切
       教授:幾部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一部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一部
       段玉裁的十七部的一部。再把這個妃查出來反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芳非切 十五部
       大家都查到這個「妃」嗎?芳非切(其他版本有沒有不同),十五部。己,居擬切,一部。再查四十一聲類表,大家都查,一定要查到它,「居」屬於什麼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見
       教授:芳屬於什麼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敷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敷
       教授:己,你們親自動手找到居擬切,屬於一部。妃,芳非切,在四十一聲類表,你要確實幫我找到這個「芳」字,用指頭把它按住,別給它跑掉,在哪裡?在敷紐,不讓它跑掉。曾經跟同學們說過,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反切上字,哪一群字屬於某一紐要熟背,不必查表,背熟了,一看芳就是敷紐,一看反切上字,居就是見紐,不必再查表,就是要背誦反切上字,某一群字屬於哪一個紐。同學們會問,這些字都毫無意義,怎麼背?我不管你怎麼把它編成歌訣,你自己編,然後比較容易背。看到某一個字的反切上字,你就能知道,居在見,芳在敷。當然你們一個月裡面,學的東西有些多了,目前不要求你們,我希望各位能夠做到這樣。
       好,再來分析它,己是見紐,芳在敷紐,聲不同紐,這是四十一聲類裡面。再看看四十一聲類前面我附的有一個發音部位表,大家翻開來看,敷紐屬於變聲,它的正聲是什麼?幫、滂、並、明。敷紐屬於輕唇音,幫、滂、並、明屬於重唇音。錢大昕發現的古無:
       學生:輕唇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古無輕唇音。他還有一個重大發現,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古無舌上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兩大發現。古無輕唇音在這裡,敷紐屬於輕唇,古音它就應該讀重唇。重唇屬於唇音的正聲,見紐呢?查查那個表,發聲部位表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牙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喉、牙、舌、齒、唇的牙。它(居)跟唇毫無相干,因此敷跟見不屬雙聲,弄清楚沒有?要確確實實都弄清楚,它們兩個聲毫無關係。再看韻,一個在一部,一個在十五部,又是天差地別,一、十五不同部。也就是說,這兩個字,己跟妃既不雙聲,又不疊韻,有違背於(我們說形聲字造字的原則有三個:同音,或者雙聲,或者疊韻),它這兩個字,這三個條件一個都沒有。所以段玉裁覺得,這個「聲」一定是錯了。所以他大膽的、勇敢的聲刪掉,「各本有聲字,今刪」,他把它刪了。我們說過,當時段玉裁是乾隆時候,還不知道無聲字多音這種情況。誰說的無聲字多音,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季剛先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黃季剛先生,他發現無聲字是多音。所以我們說,段玉裁他當時來不及跟季剛先生交朋友,握握手。他來不及成為季剛先生的朋友,所以他不知道有無聲字多音這個事。因此看到這兩個字,聲又不一樣,韻又不一樣,有違背形聲字造字的原理,因此他很勇敢把它(聲)刪了。現在看來,他當時的勇敢,現在看來就成為魯莽,不應該刪。原因,這個己,我們現在只知道它(己)讀ㄐㄧˇ,由它衍生的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(紀)從糸己聲;(記)從言己聲,聲母己。由它(己ㄐㄧˇ)衍生的形聲字,聲子和聲母字音相同,這非常合理,是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字形完全一樣,可是它(己)讀ㄆㄟˋ,由它(己ㄆㄟˋ)衍生的這群字,從女己(妃ㄆㄟˋ)聲,現在讀ㄈㄟ,古音應該讀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ㄆㄟ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為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古無輕唇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,你們已經可以畢業了。現在雖然讀ㄈㄟ,古音ㄈㄟ要讀ㄆㄟˋ,因為古無輕唇音。古代英文的這個字f,或者ph,ㄈ,古音都應該讀重唇ㄅ、ㄆ。所以現在讀ㄈㄟ,古音一定是讀ㄆㄟˋ。由它己(ㄆㄟˋ)衍生的,從女己(妃)ㄆㄟˋ聲,從酉己(配)ㄆㄟˋ聲,這些也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則,對不對?你一定要點頭,敢不點頭就不讓你畢業。從它(己ㄆㄟˋ)衍生的,(妃)從女己(ㄆㄟˋ)聲,(配)從酉己(ㄆㄟˋ)聲,跟它的聲母己(ㄆㄟˋ一樣,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,這個都沒有問題。到後世,這個無聲字(己)它這個音(ㄆㄟˋ)被人家遺忘了,我們看到它(己),只知道它讀ㄐㄧˇ,不知道它還有個音讀ㄆㄟˋ。所以,你看到這個字(妃),跟它(己ㄐㄧˇ)聲韻完全不同,因此段玉裁把聲字刪掉。現在清楚沒有?一定要弄清楚,無聲字多音。再進一步問,為什麼無聲字會多音?你一定會說得出來,黃燦妳站起來說: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文字的創造非一人、一時、一地而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請坐。這個同學們一定要記清楚,文字不是我們傳說倉頡一個人造的,倉頡可以是造字的人,但是絕不是他創造所有的字。文字不是一人、不是一時、不是一地,因此,譬如不是一地來說,在北方造出這個符號(己),讀它為ㄐㄧˇ;在南方,他不知道北方人造了這個字,他造出這個符號,一樣的,他讀它為ㄆㄟˋ,地區的不同。古今的不同,以前有人造了這個字(己)這樣寫,讀它為ㄐㄧˇ;後人他不知道,他又造一個字形跟它完全一樣,讀它為ㄆㄟˋ,這時間的不同。還有人的不同。所以會造出,一個無聲字會有多音的現象。同是這樣寫法(己),有讀ㄐㄧˇ,有讀ㄆㄟˋ。讀ㄐㄧˇ的衍生下來這些(紀、記),都很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;讀ㄆㄟˋ的它衍生的這群字(妃、配),也都合乎形聲字造字的原理。這些無聲字,有些聲母它的音符被遺忘,因此我們看到它(己),只知道讀ㄐㄧˇ,就認為它(妃)跟它(己ㄐㄧˇ)不合形聲字造字原理,所以段玉裁勇敢把那個聲字怎麼樣?刪掉。
       在當時,段玉裁我們很敬佩他。當時沒有電腦,也沒有手機,他完全靠腦袋瓜子,能夠記得那麼多的經典,幫我們做《說文解字注》,你只要細看一下,你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,真是一個大師。之所以會犯這個錯誤,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後世有一個黃季剛先生,他發現無聲字多音。這是季剛先生他自己憑空臆測的嗎?還是真正有證據?學問絕不可以臆說,一定要有證據。在《說文》裡面就明擺著有證據。我們再複習一次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《說文》,丨(ㄍㄨㄣˇ)是上下通的意思,讀它為ㄍㄨㄣˇ。有另外一個人,他說引而上行,讀若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囟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囟。再有另外一個人,他說引而下行,讀曰:
       學生:退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丨、囟、退同是一個符號,《說文》裡面明白記載,同是這個(丨)字有三個音。季剛先生他就發現,是,像這個證據,《說文》不止這個還有,我們都說過是嗎?他就發現無聲字多音。什麼是無聲字?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。不帶聲符的形聲字除外,其他的的象形、指事、會意都稱無聲字,它都可以多音。這個清楚吧?很好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後 后
       同學們把這兩個字《說文》查出來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查到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查到了。你年紀最小,查得最快,大家鼓掌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後 胡口切 四部 后 胡口切 四部
       本來還要各位查查反切上字屬於什麼聲紐。還要同學們對照一下,段玉裁的十七部屬於哪一部。沒想到這麼方便,你看反切的切語,胡口切、胡口切,你就不必查聲紐,不必知道它是第幾部,看到反切完全一樣,就證明這兩個字字音是完全一樣。清楚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字音相同,古音相同,段玉裁說聲義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同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源,聲義同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聲義同源
       聲義同源。同音字之所以可以通假,就因為聲義同源。你怎麼知道這兩字它字音一樣,憑你嘴巴讀一讀可以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不可以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對,要查反切。要知道古音它確實是同音,因為現在的今音,尤其是普通話,它音變了很多,輕唇音已經沒有,入聲字完全沒有。所以你用現在的音來讀,看它這兩個字是不是同音,這個不準確,真正準確要查它的反切。除了《說文》的反切,還有,我說過的《廣韻》,《廣韻》裡面它每個字都注有反切,把《廣韻》的反切查出來,然後再對照那四十一聲紐表,看看它古聲紐是不是一樣。為了方便,我們沒有用季剛先生的古韻,他原來的二十八部,後來他又細分成三十部,也沒有用陳新雄先生的古韻三十二部。為方便,就要同學們用段玉裁的十七部,因為它上面就註有第幾部,像這裡四部、四部,同學們初學很方便。聲,據《廣韻》,對照四十一聲類表;韻,用段玉裁十七部,你就知道這兩字聲韻的關係。現在看出切語完全一樣,它就一定是同音。聲義同源,同音必同義,因此兩個字怎麼樣?可以通假。知止而后有定,用這個后。應該用什麼?應該用這個後,它是假借這個后為後。知止而后有定應該是用這個後,他用了假借字。現在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我們讀古籍、古代經典,這類問題比比皆是。用假借的問題比比皆是,有時候會讓我們一時迷糊。我舉過的一個例,莊子的那一則話,記得嗎?「既使我與若辯矣,若勝我,我不若勝,若果是也,我果非也邪?」然後倒過來他又說一次。你剛剛讀的時候會發現什麼?一定有疑問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既使我與若辯矣 若勝我 我不若勝 若果是也 我果非也邪
       古代古書沒有標點,你乍看,我的天,到底說什麼?可能連標點都不太容易標。沒有標點,你試試看怎麼標點?你要弄清楚他意思,你才能標點。怎麼看也迷糊,它不太清楚。我們說過:
       板書:你
       現在用這個字(你),古代沒有這個字,用汝、女、爾,把它代換進去,碰到若,你就用汝把它代換進去。哦,原來,即使我與你辯矣,你勝我,我不你勝,你果是嗎?我果不是嗎?現在可以斷句了吧?「既使我與若辯矣,若勝我,我不若勝,若果是也,我果非也邪?」你現在才能斷句,是嗎?原因就是這個若字在惹麻煩,原來這個若是個假借字,它應該用汝,爾、汝、女,它借用這個若代替汝、爾。那這裡面一定是汝、爾跟若它聲韻必定,要麼那三個條件,同音、雙聲、疊韻的一項,所以可以通假。他假借這個若為爾、汝的汝,因此,讓我們一開始好像斷句都不太容易,這就說明古籍裡面假借很多。我們如果明白聲韻的關係,我們就容易來解讀古代這種假借的麻煩。複習到此,幾個重點,將來同學們肩負承傳國學,你要去弘揚,把我們這個最基礎的書《漢字入門》,你徹底弄清楚,將來你出去,你去弘揚,把我們中國的漢字徹底讓我們的後代承傳下去。
       昨天在休息的時間,我跟焦教授在討論一個問題。我們閒談間說到,我們中國的漢字與其他各國的文字優劣不同。追溯以前埃及,還有兩河流域,這些文明古國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,我們也是象形,從甲骨文我們看到。我們認識載義的文字是非常方便。所以我們的文字一直沒有變,用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的方法,創造出來這麼多字,尤其到了形聲,可以無限制創造,到現在,還記得嗎?像化學名稱:
       板書:氧…
       還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鉀…
       鉀、鈉、鎂、鈣,這都是形(气)聲(羊),形(金)聲(甲),可以無限制造,到現在你還可以造。因此,我們中國漢字,造字到了形聲就非常進步。這裡附帶說個小問題。甲骨文裡面,我們看到有象形、有指事、有會意、有形聲,這說明什麼?殷商時代的甲骨文,已經到了能夠用形聲來造字,這是非常進步,到現在我們再也找不出用第五種方法來造字。前面這四個,殷商甲骨文就已經有形聲。由此證明什麼?我們的文字,絕不只是從殷商開始。還要認識一個情況,一切文明一開始的進步,它是很漫長、很慢的,對吧?好。到殷商已經有最進步的形聲,可見殷商甲骨文以前,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一定有很長的一段歷史,這個你同意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同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所以,我們的漢字這麼久的淵源,而我們一直保留它,它是一種載義的文字,不像其他的文明古國,它改成字母,拉丁字母。你現在看他們寫出來的,那字母是用來幹嘛?記錄他們的語言。因此寫出來一條橫的,除了字音之外是毫無意義。記得,不管英文、各種拉丁文,它除了標音以外,毫無意義。我們的中國文字,它是載義的文字,有字形,有字音,還有字義,都在上面。因此,孔老夫子當時跟他的門徒說的話記載下來,「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幾千年了,我們現在翻開,好像我們還在面對孔夫子,同意嗎?如果是載音,假如春秋那個時代,孔子那個時代,我們的文字已經用了標音,那麼好了,他用當時的語言來記錄他說的道理、他說的話,我們現在讀起來就像我們讀《尚書》那麼困難。因為《尚書》有部分就是藉用當時的語言,等於是當時的白話。
       我還曾經跟同學們舉過一個例,今天香港的一份大公報,是今天出版的大公報,把它封到保險箱裡,上面貼上封條:「重要寶貝,兩千年以後才可開啟。」兩千年以後,我們的後代一看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寶貝,小心翼翼打開來,原來「大公報」,還勉強看得懂三個字,裡面寫的嘸識光嘸識湯(不會講也聽不懂),他完全看不懂。原因是什麼道理?語言,兩千年後又改變了很多,你現在大公報是用現在的語言寫的,我們看起來就是白話,好簡單。人民日報也一樣,你把它封存兩千年之後,再拿出來,你用的是白話,語言改變了,兩千年後他們就讀不懂。
       所以,為什麼我們要提倡文言文?我們現在讀儒家的經典、道家的經典,東漢以後進來的佛家的經典,我們除了有些需要註釋之外,明白什麼是通假以外,我們一樣可以讀得懂。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,你多讀兩遍你馬上了解,老子先生要我們學習水它的品德,它永遠從高往下,警惕我們不可以高傲,一定學水那種就下、謙卑,這是一。水從山裡面涓涓流下來,碰到坑窪的地方,它會把它填滿,再繼續往前走;它碰到一個大石壁,它會硬撞嗎?它撞一下很不舒服,趕快繞個彎走了,順乎自然。這是《老子》。我們現在讀它,隨便翻開哪一章,他都在說它這個道理:順乎自然,不要違背自然,我們要謙卑。我們怎麼知道《老子》,道家是這種學說?因為有文字記載,它用的是文言文。它如果用白話文,我們也麻煩了,看不懂。儒家的也一樣,剛才我們說讀《論語》、讀《孟子》都一樣。有點小問題,就是通假的問題。典籍裡面在在都是通假,我們只要了解這個問題,怎麼克服它,我們讀起來就容易。
       該唱歌了,我們唱,一二三:「功課完畢要回家去,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,我們回去不要遊戲,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,明朝會好朋友,明朝會好朋友,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。」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