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(第十一集) 2015/8/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56-181-0011
教授:今天下午我們講到「而」這個字,大家記得「而」是什麼東西?有人抓抓鬍子,而。這裡我們引到《莊子.齊物論》裡面的一段話,說到「而」跟「汝」之間的聲韻的關係。「而、汝、若」,這些聲韻相近的字,為什麼是代表第二人稱你我他的「你」?
板書:
古時候農耕社會,在田裡耕作都以男人為主,因為需要出很多力氣。所以男人的「男」,同學們翻開《說文》:
板書:男
「丈夫也。从田力。言男子力於田也。」農耕社會,在田裡勞作是需要出很大的力氣。你們下過田沒有?有同學下過田的舉手我看看,有很多沒下過田。光是插秧就非常累人,彎著腰在那插,還要除草種種,還有犁田。所以男人就以「田」、「力」。男子力於田,會意。在甲骨文裡面,這個「力」字,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學家們,有另外一個看法,認為它不是力氣的力,它是耕田的耒具,犁這一類東西,可以當作另外的一種說解。而許慎說,「男子力於田」。
農耕社會出很大力氣在田裡工作來養家糊口,所以漸漸的就形成以男性為主的一種社會。男性為主,那男性的對方是誰?這個字,女人,女。所以這個女,由於是男性的對方,就引申為第二人稱。明白嗎?我們說過:
板書:
這什麼字?
板書:它
它,象形的蛇,它。甲文有這種寫法。上面加一個腳印,意思是說,千萬要小心,腳不要去踩到這個「它」,牠會咬人。因為牠可怕,會咬人,所以人們忌諱說蛇,就用「那個、那個」來代替蛇。不說蛇,說那個、那個,因此那個、那個就漸漸演變為第三人稱「它」,那個、那個。所以這個「它」字就漸漸成為第三人稱。
第二人稱,「女」。剛才我們說了,是以男人為主,那他的對方就指的是女,所以這個「女」就指第二人稱。我們現在寫成:
板書:你
你。跟它(女)同音或者音近的,有:
板書:爾
爾。有:
板書:汝
汝。還有:
板書:若
若。還有嗎?還有那個鬍子:
板書:而
而。這些聲韻上都跟這個「女」字音相近,所以這些字,「爾」、「汝」就是指的對方,你。接下來,我們看下一個字,樹師妳幫我念一下:
學生讀誦:心ㄒㄧㄣ。金文 小篆。心是人心臟的象形。
備註:《說文》:「人心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」
典籍所見:(1)人或動物的心臟。《史記.匈奴傳》:「披髮左衽,人面獸心。」(2)中央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詩》:「洞庭秋月生湖心,層波萬頃如鎔金。」(3)思想,意念。《文選.與吳質書》:「東望於邑,裁書敘心。」(4)心思。《詩經.關雎序》:「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。」(5)性情。《韓非子.觀行》:「董安於心之緩。」
常用詞:惻隱之心,心領神會,心安理得。
教授:這是一個心臟的象形文字。
板書:
像不像心臟?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,心。古人以為心跟心思是連在一起的,所以往往在古文的詩文裡面,譬如典籍所見第三,《文選.與吳質書》。這《文選》指什麼文選?
學生:《昭明文選》。
教授:真好,《昭明文選》。
板書:昭明文選
梁,宋、齊、梁、陳的梁,蕭統(昭明太子)他蒐集的,他認為最優美的文學作品,《昭明文選》。季剛先生曾命我的老師林先生,要背誦《昭明文選》。同學們如果書齋裡能備一部《昭明文選》,你隨時多翻閱一下,選幾篇你喜愛的把它熟讀,你就能領會,我們唯美文學登峰造極的那個時代,作品是如何的優美。這是《昭明文選》。
這裡我們選到一個《與吳質書》:「東望於邑,裁書敘心。」這「心」指的什麼?就是指的意念和思想。所以古人認為心是主思想。不像現在人已經知道思想是靠什麼?腦袋。古人認為是心。典籍所見裡面第二,引到劉禹錫「洞庭秋月生湖心」,這個「心」是什麼意思?中央,湖心中央。我想起有一句詩:
板書:波心朗月寂無聲
寂寞的寂,「波心朗月寂無聲」。波心跟劉禹錫說的湖心,同樣的意思。我敢斷定同學們不知道這一句詩的出處。前面它還有三句,是一首七言的詩:
板書:朝朝葦渚討營生 何妨放歡酒自傾 夢醒一篙天野大
可以把它抄下來。「朝朝葦渚討營生」,這是題一幅畫的詩。一個老漁翁在蘆葦叢那裡,在那抓魚。「朝朝葦渚」,蘆葦叢裡;「討營生」,打漁是他營生的方法。表面上寫的是,這個漁翁天天(朝朝)葦渚討營生;實際上寫的是眾人,你、我、他,大家天天都為著工作在那忙,朝朝葦渚討營生。
不過這位釣魚翁,他好像比一般人稍微聰明一點,「何妨放歡酒自傾」。帶壺酒在船上,一邊釣魚,等了很久,久不來,他喝它一口,自我娛樂,又有何妨,有何不可?何妨放歡酒自傾。他比一般的人,他曉得及時行樂,跟一般人還不太一樣,這個釣魚翁。
有一次可能酒稍微喝多了,竟然睡著了。等睡醒以後天黑了,一篙伸出來,從蘆葦叢中伸出來,「夢醒一篙天野大」。夢醒了,一篙伸出來,發現天那麼高,湖面那麼空曠,是很新的一個境界,跟蘆葦叢裡面不一樣,境界放寬了。再抬頭一看,正好一輪明月,「波心朗月寂無聲」。平靜的水泊,夜晚一輪朗月照在波心上,他沒有說什麼,就是寂無聲。佛祖拈花微笑說些什麼?沒說。波心朗月,他說些什麼?沒說,寂無聲,這是進到禪的境界。為什麼我剛才說,我敢斷定你們不知道這句詩出自於哪裡?
學生:劉家特寫。
教授:師父就是師父,是我畫的一幅畫,我題的一首詩,所以我斷定你們不會知道。「夢醒一篙天野大,波心朗月寂無聲。」鼓掌!好,看到劉禹錫「洞庭秋月生湖心」,你們的老師竟然也有一句跟他差不多,「波心朗月寂無聲」。再看下一個字,樹師也請妳讀一下:
學生讀誦:手ㄕㄡˇ。(金文)(小篆)。手是人手五指俱全的象形。金文及小篆像畫五個指頭的象形。
備註:《說文》:「拳也。象形。」段注:「今人舒之爲手。卷之爲拳。其實一也。象指掌及腕也。」
典籍所見:(1)凡表示動作多曰手。《晉書.杜預傳》:「皆迎刃而解,無復著手處。」(2)執,執持。《公羊傳.莊公十二年》:「手劍而叱之。」(3)取。《詩經.賓之初筵》:「賓載手仇。」
常用詞:手足之情,白手起家,手不釋卷。
教授:同學們繼續看下一個字,「又」。妳再把「又」讀一遍:
學生讀誦:又ㄧㄡˋ。甲文 金文 小篆。又是人右手的象形。小篆與甲文、金文同,均像右手之形,甲文、金文正反每無別,惟像右手,「」像左手,則劃分甚明。
備註:《說文》:「手也。象形。」按:手是五指全形,又省略筆劃,是手的側視。又為右手,後被借為重複之義,便借「右」來表示右手;為左手,後被專用為部首字,便借「左」來表示左手。
典籍所見:(1)重複。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: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」(2)連詞。《詩經.卷耳序》:「又當輔佐君子。」(3)表示轉折。《墨子.節葬下》:「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,又得禍焉。」(4)表示並列。《詩經.豳風.破斧》:「既破我斧,又缺我斨。」
常用詞:欲言又止,又快又好。
教授:好,這是先看第一個「」,舉起你的手看看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五個指頭。這個呢「」?側面看少掉兩個,代表右手。所以也不一定說是要完全畫五個指頭,能夠看出它是右手就可以。反過來「」,當然是左手。接下來,我們看下一個字「白」。樹師幫我讀一遍:
學生讀誦:白ㄅㄞˊ。① ②(甲骨文)①②(金文)(小篆)。白是大拇指的象形。
備註:甲文實拇指之象形。(按:拇與白同屬唇音,白,旁陌切,五部,並紐;拇,莫厚切,一部,明紐;白與拇兩者雙聲。拇又名巨擘,擘,博戹(ㄜˋ)切,十六部,幫紐;擘、白亦雙聲,拇為將指,在手足具居首位,故白引申為伯仲之伯,又引申為王伯之伯。)
典籍所見:(1)假借為白色。《說文》:「西方色也。」《老子.第二十八章》:「知其白,守其黑。」(按:白本拇指,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中,金主西方為白色,故借白為白色。)(2)表明。《呂覽.士節》:「吾將以死白之。」(3)皎潔。《屈原.漁父》:「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。」(4)古代書信署名下的敬語,是說的意思。《與吳質書》:「二月三日,丕白。」又《山中與裴迪秀才書》:「山中人王維白。」
常用詞:明白,表白,白天,黑白分明。
教授:同學們看看「白」,它實際上在甲文裡面,找到甲文嗎?甲文、金文,它就是(看我這)大拇指。白,這是大拇指的一個象形。後面備註裡面,白,又引申到伯仲叔季。伯仲叔季,是排行裡面老大、老二、老三、老么,伯仲叔季。伯是老大:
板書:伯
白與伯,同學們慢慢就能認出,「从人白聲」,形聲字。同學們查查《說文》,這個「伯」字有嗎?「白」,我們已經把它的反切,在我們書本上寫出來了。「伯」字有嗎?看它的反切如何?「長也。从人白聲。」就是要同學們動動手,讓你確認這個「伯」字是「从人白聲」,形聲。你翻到《說文》了,你確認了,「長也。从人白聲。」白是它(伯)的聲母,伯算是聲子,(白)聲母,(伯)聲子。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,我們先說形聲,這個聲母是用來注這個字(伯)的字音,注音。所以聲子它的讀音應該,告訴我?應該跟這個聲母是一樣的,應該是同音的。因為用它來注音,明白嗎?語言在漸漸的變,文字的字音也會漸漸的變,所以你看到同是從某一個聲母那一群字,有的它與聲母已經不完全一樣讀音,有的只保存雙聲,有的還保存疊韻。這是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。
記得剛才我說的這段話非常非常重要。形聲字,形、聲。形聲字它所從的聲符我們叫它聲母,形聲字是由聲母來注它的音,所以這一群相同聲母的形聲字,都是由它(白)衍生出來的,因此我們稱它(伯)為聲子。聲子與聲母之間的字音的關係,這點最重要。我們明白形聲字是聲母用它來當注音符號。古代沒有我們的ㄅ、ㄆ、ㄇ這種注音符號,他就用這個辦法。所以形聲字,它的聲子跟聲母之間,既是用來當注音符號,應該怎麼樣?應該同音,來注音!這是造字當時。那造字經過幾千年,語言在變,所以文字字音,以形聲字的這一群聲子,同是從白這個聲母:
板書:柏
這什麼字?現在讀(ㄅㄛˊ),也有讀(ㄅㄞˇ)的,松柏(ㄅㄛˊ),松柏(ㄅㄞˇ),這都是跟它的聲母字音上稍微有一點變化,有時候沒有變化。這是聲母、聲子之間的關係。這些東西本來是應該放在後面的「形聲」舉例來說的,現在不得已先說一下,不然你不明白。但是這就非常重要,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的關係,記得它是什麼?來用當作注音符號。所以形聲字的聲子跟聲母,它造字當時必然是同音。它本身「白」這個字是什麼?大拇指的象形,象形文字。在手上,大拇指是數在第一位,一開始,第一位;在腳上呢?也是一樣。手、腳的大拇指都是第一位。在手足都是居於首位,故引申為伯仲的伯,又引申為王伯、公侯伯子男的伯。
是用這個白色是嗎?
學生:只有這個字,但是查不到白色,那個西方色的白,這個版本裡好像查不到這個白字。
教授:找到了,你倒是很麻煩,害我們找半天才找到你。同學們翻到三百六十七頁(這個書),看到這個「白」嗎?注音是ㄅㄛˊ,它注ㄅㄛˊ。「西方色也」,許慎這裡用的五行來做說解,因此他這裡沒有辦法說清楚「白」這個字文字字形的本義,所以我就沒有引《說文》,我們這裡沒有引《說文》,看到嗎?因為他用那種陰陽五行來做說解,是有些牽強。我們就直接從古文字甲文、金文看出是大拇指,清清楚楚。
板書:白 疾二切 十五部
這個「疾二切」是另一個字,甲文它寫成:
板書:
早上我們講過這個字,像什麼?
學生:鼻子。
教授:這個鼻子不太好看。這就是「自」,自己。到了小篆,整齊化:
板書:
就比較規整了,「自」。我們現在寫成這樣:
板書:自
《說文》在這個後面有一個這樣寫:
板書:
就緊接著在「自」後面。所以有同學看成它是白色的白,它是疾二切。疾二切切出來就是自己的自,明白嗎?所以這個()不是黑白的白。現在我們進行下一個字,樹師妳讀下一個字:
學生:凡ㄈㄢˊ,凡是木制器具托盤的象形。甲文像承槃之形。(按:槃,薄官切,十四部,並紐;般,薄官切,十四部,並紐;凡,浮芝切,七部,奉紐。今凡讀輕唇音,然古讀重唇音。「凡」實與般、槃同音。篆文「般」本應從凡,因「凡」、「舟」古文字形相近而誤從舟。《說文》許慎「凡」為最括之詞,乃假借義。)
備註:
典籍所見:(1)概略,大概。《漢書.楊雄傳》:「請略舉凡,而容自覽其切焉。」(2)塵俗。《宗鼎錄》:「至理一言,轉凡成聖。」(3)總計。《史記.陳涉世家》:「陳勝王,凡六月。」
常用詞:超凡入聖,不同凡響,器宇不凡。
教授:這個字如果不講解,同學們可能會弄糊塗。看甲文,像木制的一種托盤,一種盤子,長方形,一種盤子。小篆從甲、金文的字形它起了變化,變到隸楷,就是我們現在用的「凡」,平凡的凡。
這裡我們分析了幾個字,我們說甲文、金文的形狀像托盤、承槃。分析了這個「槃」的字音,薄官切,十四部,並紐;「般」同樣是薄官切,當然也是十四部,也是並紐;「凡」呢?它是浮芝切,它不在十四部,在七部,奉紐。同學們先翻開四十一聲紐那個表。
板書:浮
反切上字浮在奉紐找到嗎?最後那個非、敷、奉、微,奉紐,找到這個「浮」嗎?一定要看到它,不要讓它跑掉,用手按住它,「浮」,找到了。
板書:凡 浮芝切 七部
凡,反切,浮芝切,在七部,「浮」剛才叫你手按住,不然它會跑掉,什麼紐?
學生:奉紐。
板書:奉
教授:奉紐。浮是奉紐,非、敷、奉、微這四紐都屬輕唇。輕唇在注音符號裡面屬於哪一個?
板書:ㄅㄆㄇㄈ
這四個屬於哪一個?ㄅ、ㄆ、ㄇ、ㄈ,就這個(ㄈ),就它(ㄈ),奉紐,輕唇音。我們說過,錢大昕他發現古無輕唇音,凡是輕唇音古代都讀成重唇。好像上次跟同學們舉過一個例:
板書:
現在讀?
學生:ㄈㄢˋ。
教授:是什麼?
板書:ㄈ
輕唇是吧?錢大昕說古無輕唇音,古代它應該不讀ㄈㄢˋ,應該讀重唇,重唇是這些(ㄅ、ㄆ、ㄇ),這(ㄇ)是帶鼻音的,這兩個是ㄅ、ㄆ。閩南音讀它為什麼?
學生:ㄅㄥ。
教授:ㄅㄥ是哪一個?ㄅ,ㄅㄥ。客家語裡面有一路讀ㄆㄢ(潘),「你吃ㄆㄢ(潘)嗎?」你吃飯了嗎?這是有ㄆ。ㄅ、ㄆ都屬重唇,我也曾經跟同學們說明過,這兩個發音方式有什麼不同?ㄅ與ㄆ。再來一次,把手指頭放在嘴巴前面,然後我們讀ㄅ、讀ㄆ。好了,你感覺到什麼?再來一次,如果不清楚,ㄅ、ㄆ。好了,你會感覺到發ㄅ的時候,氣流出來比較輕,發ㄆ的時候,有一股強烈的氣流衝出來,衝到你手指頭,ㄆ。在聲韻學上,這叫送氣。
板書:送氣
發音的方法、發音的部位是完全一樣,都是兩唇閉起,氣流從肺裡出來,受到兩唇的阻塞,然後打開。氣流出來得輕,ㄅ;出來得重,ㄆ。發音的部位、發音的方法完全一樣,只是送氣與不送氣的分別,ㄅ、ㄆ。現在讀,吃飯,你吃飯嗎?是輕唇。客家語有讀泥捨潘某(你吃飯了嗎)?ㄆㄢ是哪一個?ㄆ。閩南語讀呷崩美(吃飯了嗎)?ㄅㄥ,ㄅ重唇。所以我們說閩南音、客家音保存中原古音最多,像這就是一個例子。那同學們可能要問,飯是形聲字,从食反聲。它的聲母:
板書:
它是聲母,它現在讀ㄈㄢˇ,反對的反。那它用來注音,這個字(飯)當然應該讀ㄈㄢˇ,是吧?
板書:
這個字應該讀ㄈㄢˇ嗎?把那個木ㄈㄢˇ拿過來,是嗎?
板書:
你開的那個出ㄈㄢˇ社在哪裡?如果聲母以前就讀輕唇,那麼所有這群(飯、板、版……)它的聲子,都應該讀輕唇,吃飯、木ㄈㄢˇ、出ㄈㄢˇ社。但是適得其反,這個木板,它還保留聲母原來還沒有聲變的重唇音,ㄅㄢˇ,聲母依然保存它原來的重唇ㄅㄢˇ。這(版)也是。現在這個聲母(反)它自己音變,變成輕唇了,但是由它的聲子(飯、板、版)可以來證明,它原來本來就應該讀ㄅㄢˇ。
這裡我們要來說明這個字,「凡」,現在是輕唇,奉紐。浮芝切,奉紐,是輕唇,凡。
板書:般
同學們《說文》翻開這個字。看到這個「般」,它是「从舟从殳」。實際上它是,我們這裡說解裡面說到,篆文的「般」本應從凡,因「凡」和「舟」古文字形相近。凡,你看小篆的凡和舟,它字形相近,而誤從舟。也就是「般」,它舟這邊應該是從凡。所以這個般字,由於字形凡跟舟相近,而誤以為是舟,其實它是從凡。因此:
板書:盤 槃
盤,槃,這邊(舟),本來就應該是從凡。那同學會問,既然它(盤、槃)應該讀ㄆㄢˊ,為什麼這裡(凡)讀ㄈㄢˊ呢?凡,古無輕唇音,它就應該讀ㄆㄢˊ。這個字很多古文字學家,他都不敢認定,只說懷疑。實際上我們只要能知道,我們確認古無輕唇音,錢大昕這個發現是正確的,我們就能夠正確判斷,「凡」讀輕唇,古音就讀ㄆㄢˊ。因此從它得聲的般,以及從般得聲的盤,從木般聲的槃,都是它(凡)的重唇,都是由這個凡,古音它這個凡就讀ㄆㄢˊ,重唇。更何況這個凡在甲骨文就像一個盤子。
板書:
一個長方形的盤子。這是,凡這個字,古音讀重唇。因此從它得聲的般,你說般它是從舟並不是從凡得聲,因為它字形相近而誤,從般得聲的這些ㄆㄢˊ(盤、槃)都是重唇。
板書:帆
這是什麼字?形聲字,這個帆現在讀輕唇,依然這個字都讀它為帆船,帆,輕唇。有同學用閩南音讀讀看這個字,滂僔。滂僔,ㄆㄤ,ㄆ重唇;帆船,滂僔。所以這個字(帆),本來就讀重唇。帆,ㄆㄤˊ;ㄆㄢˊ,到這裡(盤、槃),盤子,這是重唇。我們翻下面,「止」。樹師妳讀一下:
學生讀誦:止ㄓˇ。甲文 金文 小篆。止是人的腳印,前像足趾,後像足掌。甲文、金文本是腳印的象形,到小篆,略去腳掌,側重腳趾,有行走意,行終有所止,故又引申為停止。
備註:王筠《釋例》:「止者,趾之古文也,上象足趾,下象足跟,足掌。」
典籍所見:(1)停止。《荀子.大略》:「流言止於智者。」(2)禁止。《左傳.桓公六年》:「少師歸,請追楚師,隨侯將許之,季梁止之。」(3)古文止作「趾」。《繫辭》:「履校滅趾。」(4)居。《詩.玄鳥》:「惟民所止。」(5)威儀。《詩經.鄘風》:「人而無止,不死何俟。」
常用詞:高山仰止,言談舉止,止於至善。
教授:同學們,這個「止」看甲文。我們以前畫過一個什麼?
板書:
由它:
板書:
足掌縮小了,還是三個腳趾,省略兩個。由它:
板書:
止:
板書:
再到現在,有問題嗎?這樣的演變。
板書:
範圍的圍。
板書:
範圍代表土地,這個土地四周有四個腳印,表示四周有人守衛。現在寫成什麼?
板書:
這是圍。
板書:
上面的腳印。
板書:
下面的腳印。
板書:
旁邊的腳印。
板書:
這邊的腳印。
板書:
衛。
板書:行
同學們把這個字,《說文》翻翻看。「人之步趨也」,找到嗎?段注告訴我們,步是行也,趨是走也,人之步趨就是人走路的意思。从什麼?彳、亍。段注:「彳,小步也。亍,步止也。」
板書:彳亍
彳、亍。這個字(彳)注音讀什麼?ㄔˋ。這個(亍)呢?ㄔㄨˋ。彳、亍,段注上面有,不然你再查這兩個字的注音。彳和亍,都是舌上音。把彳、亍兩個字反切幫我查出來,彳、亍的反切。
板書:
哪位同學先查到,你上來幫我把它的反切寫出來。
板書:亍 丑玉切 三部。彳 丑亦切。
再看看,丑是哪一個聲紐?
學生:徹。
教授:知、徹、澄、娘的徹。亍,丑玉切。彳,丑亦切,它是幾部?
學生:《說文》上面沒寫。
教授:沒有,不要緊。同學們翻到三九O這個表,發音部位表。發音部位,喉牙舌齒唇。在舌這個部位底下,看到正聲是端、透、定、泥、來;變聲是知、徹、澄、娘、照、穿、神、日、禪、審,這些變聲。正聲裡面,端、透、定、泥、來,就是注音符號裡面的ㄉ、ㄊ,端、透,ㄉ、ㄊ。下面變聲,就是捲舌的,我讀不好那個捲舌音:ㄓ、ㄔ、ㄕ、ㄖ。
它(丑)是徹紐,就是舌上音,捲舌的。錢大昕說什麼?古無舌上音,古無輕唇音。凡是現在捲舌的舌上音,古時候都讀同舌頭音。所以這個(丑),是現在捲舌的舌上音,古代讀ㄉ、ㄊ,不讀ㄓ、ㄔ。
因此這兩個字(彳、亍),誰能說準這兩個字現在閩南語裡面怎麼讀?彳、亍,它既不是讀彳、亍,不是捲舌的彳、亍,它應該讀重唇的ㄉ、ㄊ。閩南音裡面常用的,大膽說出來,踢投(去玩),沒想到吧?我們一起去那裡玩一玩、耍一耍,說去那裡踢投。踢投,台語裡面,閩南語裡面踢投就是這兩個字。踢投,彳亍。
我記得以前台灣的「中央日報」,有一個小方塊副刊裡面,那個人來解釋什麼叫彳亍(踢投)。彳亍,台語裡面天天掛在嘴巴上說的,彳亍、彳亍。那位朋友大概是從外省到台灣去,他大概不通閩南語,可是天天聽到人家說彳亍、彳亍,他又要來解釋這個彳亍。他說應該是台灣天氣熱,大家喜歡穿那木屐,在街上走路,踢踏踢踏的聲音。是嗎?不是。它就是這兩個字彳亍。
還有這樣寫的(躑躕)。漢古詩裡面,「執手野躑躕」,讀ㄓˊ、ㄔㄨˊ,彳亍。古音應該讀它什麼?踢投。很高興,我們大家都喜歡彳亍(踢投)。好了,下課我們大家彳亍,好嗎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