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5 August 2016

漢字入門 (第二十五集)

漢字入門  劉克雄教授主講  (第二十五集)  2015/8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56-181-0025
       教授:昨天我們講到無聲字多音,這是季剛先生他發現的,無聲字多音。所以,《說文》裡面「妃」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妃
       《說文》原來是:
       板書:从女己聲
       「从女己聲。」段玉裁他發現「己」聲:
       板書:己
       (己)它是(妃)它的聲符。所以在形聲字裡面我們說(己)這是聲母,(妃)這是聲子。聲母既是用來幫聲子注音,那應該聲子與聲母之間,原來它是用來注音的,那它們兩者之間應該同音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?以現在來說,就是從女:
       板書:女
       如果現在造這個字,最好的辦法,從女,注音ㄆㄟˋ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從女,ㄆㄟˋ,(妃)這是注音符號,(妃)這是當時的注音符號,形聲字。段玉裁發現這個妃ㄆㄟˋ跟聲母己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跟聲母己,妃與己這兩者既不同音,也不是雙聲,也不是疊韻,所以段玉裁認為這個「聲」字是錯的。他改過來,他說各本有聲,今刪,我現在把它刪除。像了不起的段玉裁這麼大的一個學者,在這裡竟然是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。本來是形聲字,他因為發現聲子和聲母之間沒有聲韻的關係,所以他大膽的把這個聲字刪掉,變成「从女己」,成為會意字,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。你說像他這麼一個很嚴謹又博學的學者,怎麼會犯這種錯誤?我們應該體諒他,原因,無聲字多音,在段玉裁乾隆年間根本沒有人想到,一直到民國初年,季剛先生才提出無聲字多音。所以,本來它(己)有兩個音,一個讀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一個讀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以它(己)為聲母的另外的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季剛先生發現無聲字是多音的。我們說過,無聲字為什麼多音?先弄清楚什麼是無聲字,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帶聲符的就是無聲字。哪些是不帶聲符?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。帶聲符的形聲字除外,其他都叫無聲字。記得昨天我們說過,《說文》裡面本身就舉出:
       板書:丨
       這個指事字,下上通也,「丨」。然後他又說,引而上行讀若囟ㄒㄧㄣˋ,引而下行讀若?
       學生:退ㄊㄨㄟˋ
       教授:就有三個音。下上通讀曰丨ㄍㄨㄣˇ,引而上行讀曰囟ㄒㄧㄣˋ,引而下行讀曰退ㄊㄨㄟˋ。同是一個字,《說文》裡面就明明注了有這三個音。其他還有,這是最明顯一個例子。這昨天我們都已經說過了。因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,所以現在一開始我們再複習一下。能告訴我為什麼無聲字會多音?昨天也講過的:
       學生:創造字不是一人、一時、一個地方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百分。造文字不是倉頡一個人造的,也絕非一人、一時、一地所能創。以甲骨文來說,目前能認的是一千幾百個字,不到一千五。還包括一些其他不認識的甲骨文,總共大約三千字。到我們《說文》,東漢就是九千字左右。所以從殷商到東漢,由本來的三千字,現在增加到九千字,到東漢。然後,到現在的《中文大辭典》,收了五萬字左右。所以文字,它絕不可能是一個人能創造,這個很清楚。文字,這個概念一定要牢牢記住,文字非一人、一時、一地所創。因此會造成同一個字形,會有二個或者三個,或者三個以上的讀音。清楚了嗎?很好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請問除了《說文解字》,有沒有其他的古籍有列出來一個字的讀音?
       教授:讀音?
       學生:讀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有的。讀音,最早的一本韻書,是隋代陸法言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切韻 隋 陸法言
       我們最早的一本韻書叫《切韻》,是隋代陸法言他跟幾個朋友研究,後來他編輯成這本《切韻》,裡面就用的反切。隋下面,接下來是什麼朝代?
       學生: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同學們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有個簡要的年表,你一定要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年表,什麼朝代、什麼朝代、什麼朝代,隋下面就是唐。他編的,陸法言在隋代編的《切韻》,到了唐代,字數又增多了。所以,孫愐,唐代的孫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唐韻 唐 孫愐
       《唐韻》,孫愐根據陸法言的《切韻》增廣新的文字。增廣就是增加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增廣
       增廣,叫做《唐韻》。增廣《切韻》,這叫《唐韻》。到了宋代,唐後面就是宋。到了宋代:
       板書:廣韻 宋 陳彭年
       陳彭年,在宋代,他又把孫愐的《唐韻》又增廣,因為文字愈來愈多。所以《廣韻》是根據《唐韻》,《唐韻》是根據最早的《切韻》。現在的《切韻》、《唐韻》都已經:
       板書:亡佚
       亡佚。好在《廣韻》完整。所以我們現在要研究聲韻學,有完整的《廣韻》在,就不怕《唐韻》、《切韻》的亡佚。雖然它們亡佚了,可是《廣韻》是完全根據它們的這個系統編纂的。藏經洞裡被英國人和法國人弄走的一大批寶貴的經卷,裡面發現有《切韻》的:
       板書:殘卷
       只有幾頁殘卷,但是對我們研究聲韻學來說,已經彌足珍貴。書本由手寫到刻版印刷,這當中會產生很多錯誤。所以《廣韻》,剛才我們說,雖然是根據《唐韻》、《切韻》增廣而來,但是有某些地方,我們做《廣韻》反切上字與反切下字的系聯的時候,就有發生很多問題。用發現的《切韻》殘卷來對照現有的《廣韻》,有某些《廣韻》裡面反切上下字就被我們對照出來錯誤,由它(《切韻》殘卷)可以幫助我們研究《廣韻》的時候反切上下字的錯字。所以雖然是殘卷,只有幾頁,是彌足珍貴,尤其在聲韻學上面,雖然幾片黃黃的紙,但是已經非常重要。所以剛才同學們問,字音反切,除了《說文》、《段注》上面有反切,有第幾部,還有其他的書有嗎?有的,這是一系列最正統的,《切韻》、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。而現在《廣韻》它是對我們研究聲韻的問題是非常的重要,就像我們研究字形,《說文解字》是非常的重要一樣。
       三百六十二頁,開吉師幫讀一下。三百六十二,「造字時聲符假借」。
       學生讀誦:二、造字時聲符假借的形聲字。在字根(即形聲字的聲符)上如果無義可說,在語根(語言的發音根源)方面,必可求得意義的來源。例如:祿字从示,彔聲,彔字與祿在意義上沒有關係,彔聲卻有義可尋。彔與鹿音同,打獵時碰到鹿,不是福祿的事嗎?《說文》凡从鹿聲的字,重文常作彔。如「麓」重文作「」;「漉」重文作「淥」。當造「祿」字時,假借「彔」為「鹿」,才在字根上無義可說了。其他如:禍从示,咼聲,咼為虎聲的假借;丕从一,不聲,不為旁溥聲的假借。(溥有大義,不丕古多通用,是古代已借「不」為旁溥之義。)都是聲符為假借的形聲字,可由語根上追究其義。
       關於形聲字形符與聲符的位置,分有六種。一、「江」、「河」之類,是左形右聲;二、「鳩」、「鴿」之類,是右形左聲;三、「草」、「藻」之類,是上形下聲;四、「婆」、「娑」之類,是上聲下形;五、「圃」、「囿」之類,是外形內聲;六、「聞」、「問」、「衡」、「銜」之類,是外聲內形。
       天地之間,事物無盡;人心之中,觀念無窮。發為語言,便沒有極限;形於文字,也永不停止。象形只能像物的大別;指事只能指事之大概;會意雖然較為方便,但仍有所窮。因此,許多事物和觀念,既不能用依類象形的法子去畫出它的形狀動作,也很難憑兩形配合來會出它的含義來。於是,文字的孳衍,自然不得不從聲音方面發展;文字的進化,自然不得不從衍聲方面演進。在六書四體之中,形聲字最多。《說文解字》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文字,形聲字就佔七千六百九十七。理由就在此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。形聲字有一項原來很不容易理解的情況,就是聲符在造字的時候以為假借,昨天我們說過「彔」字,它應該是哪一個字?梅花鹿的「鹿」。造字的時候,它種種原因,可能由於造福祿壽的祿這個人,可能他不知道已經前人造有梅花鹿的這個鹿字,那他就借用刻木彔彔的這個彔來當作福祿壽的祿字的聲符。還有第二種情況,造字的人在造福祿壽祿的時候,從示彔聲這個彔本來應該用梅花鹿這個鹿字,可能他一時記不得、記錯了,就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,我們現在說的錯字、別字,這個意思。所以造形聲字的時候,就有這種聲符由假借而來的,這使我們一時很難理解。但是聲符,譬如福祿壽的祿,從示彔聲,這個彔聲是刻木彔彔,跟福祿毫無關係,似乎也不可說解。可是在語根,記得語根這個名詞,字根和語根這兩個名詞要弄清楚。字根是什麼?形聲字的聲符,形聲字的聲母叫字根。這一群形聲字,它是從那個聲符來的,所以它稱字根。語根,就是語言的根基,因為語言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思。所以福祿壽的祿,雖然用刻木彔彔這個彔字,在字根上你根據這個彔,你無義可說,在語根上你一找,它跟梅花鹿的鹿字音相同。因此,你就可以先假定它,它是梅花鹿這個鹿的假借,然後你再小心求證。如何求證告訴我,你已經會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這個聲符(彔)跟它的聲子(祿)無義可說,它(祿)是福氣、福祿的意思,可是這個(彔)是刻木彔彔,沒有福氣的意思。像這種情況,我們就要明白,這種形聲字造字當時,這個聲符是假借來的。那你就需要先假設,譬如假設,是跟同音的這個鹿,先假設福祿壽的祿它應該這樣寫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造字的時候他一時記不得,或者其他,他不知道已經有這個鹿字,他借用這個彔,寫成這樣(祿),你可以這樣假設,大膽假設。那你要找證據,這個證據要充足,我說你們已經會怎麼樣找這兩個字通假的證據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查它的反切,它的聲紐,看看有沒有雙聲、疊韻或者同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了。我們做過好多次,讓你們練習,記得嗎?把它(彔)的反切找出來,把這兩個聲符(彔、鹿)的反切找出來,看看它們之間在聲韻上是不是可以通假。如果可以通假,你就可以確定,這個祿,這個聲符(彔)是梅花鹿這個鹿這個聲符的假借。再看《說文》裡面還有重文,我們課本舉了有,重文,從彔的,它往往是梅花鹿的鹿;從鹿的,它的重文往往是這個彔,看到嗎?這又是另外的一個證據。除了聲韻上找它的聲和韻的關係之外,重文也幫助我們很大的忙。
       形聲字聲母與聲子之間如果無義可說,形聲字的聲符如果無義可說,就應該假設它是假借而來。先假設,然後求證據,求證據是需要很正確的方法,不可以說我猜、我想,這不可以,把證據找出來。剛才同學們問的那個問題,《說文》裡面的反切,那還有其他的字音嗎?非常好,《廣韻》,同學們手上應該備有一本《廣韻》。拿到《廣韻》,你手上有了《廣韻》,第一個做圈點,像圈點《說文》一樣,先圈點。與圈點《說文》不同,是《廣韻》它書的體例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一東,你把這個字(東)先把它紅筆圈下,裡面就是斷句,碰到它的反切,你用紅筆畫下,德紅切。它每一個字上面都有一個小圓圈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然後這裡註明一個數目,譬如十二,就表示與東反切相同,德紅切的,字音完全相同的有十二個字,底下它就有十二個字。這是《廣韻》的體例。所以把它(東)畫出來,德紅切畫出來,以後再用,比較醒目,容易找,斷句當然也是要圈點。這是做《廣韻》,你需要圈點它。有機會我再告訴各位,《廣韻》如何入手,它跟《說文》不一樣。
       季剛先生的古聲、古韻的成果之所以超邁前人,他是對《廣韻》這本書,一天要翻幾次,非常熟悉。完全得力於《廣韻》這本書,他在聲和韻這方面的成是超邁前人。因此,同學們,我們說文字學的廣義有三部分:字形、字音、字義。字形以《說文》(同學們手上有了)為主,字音以《廣韻》,字義以《爾雅》,這裡面尤其重要的是什麼?字音。所以林老師不止一次的跟我說,聲韻是開啟國學寶庫的鑰匙。你能通聲韻學,國學寶庫那麼多典籍,憑你的性向,你喜愛哪部分,你信手抓,拿出來閱讀,然後碰到的問題你都很容易克服。
       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書叫《漢字入門》,是介紹一個最基礎關於文字學方面的概念。我們的時間也很有限,因此我只能夠根據我們這個書跟同學們盡量的介紹關於文字這方面、聲韻訓詁這方面,之所以我往往在課堂上要同學們你不要怕麻煩,翻《說文》,把那個反切給我找出來;之所以我們這個書後面附有一個四十一聲類表,讓你知道查出來的反切它屬於是某一個聲類。然後再告訴你怎麼樣算是雙聲,怎麼樣算是疊韻,怎麼樣可以通假。何以故可以通假,為什麼這三個條件:同音、雙聲、疊韻就可以通假?我們一開始好像我就說過,聲音、語言是來表達我們的意思,記得嗎?聲音、語言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。文字(字形),文字是來記錄語言、記錄聲音的。所以段玉裁說:
       板書:聲義同源
       「聲義同源。」這個聲指的是字音,不光是字音的聲韻的聲,它就指字音,聲;義,字義,意義,同源。我們好像也不止說過一次,大的聲音用來表示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大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的意思。小的聲音?
       學生:小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小的意思。圓轉的聲音?不記得了?圓的。是哪一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侖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侖ㄌ
       它是圓轉的聲音,發聲舌頭在裡面打轉,像英文的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R
       先民就找這種聲音,大的聲音來表大的意思。在山上碰到一個很大會吃人的,他不會說「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細細」,你聽不懂;「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小」,你也聽不懂。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什麼?虎!你就知道好可怕,老虎。大聲代表大義,小聲代表小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少小細詳析…
       齒音都有小義,齒音注音符號的ㄐㄑㄒ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ㄐㄑㄒ
       齒音。我以前也跟你們說過,你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怎麼樣?挑戰,跟他挑戰你聲音比大小,可是你要跟他設定一個條件:你讀齒音。記得嗎?所以這些(少小細詳析…),凡是齒音的字,都有小義。所以段玉裁說:「聲義同源。」所以我們要讓兩個字通假,找到它聲相同,它的字音相同,它的義就同源。這兩個字之間,如果字音相同,根據聲義同源的道理,它可以通假。這個清楚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徹底弄清楚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請問一下,《廣韻》有哪個出版社出版的比較正?
       教授:比較好的版本,是台灣黎明出版公司,知道黎明嗎?《廣韻》,這裡面有林老師的校正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校正
       就是對《廣韻》的反切,切語的上下字,林老師做過校正。原來林老師要我做的一個題目,叫《廣韻》韻類考證。韻類,譬如同是東這個韻,它系聯結果有兩類,系聯就需要用到反切,系聯用的反切如果這個版本有錯你就系聯不好。所以剛才我說,《切韻》雖然是殘卷幾章,但是已經是彌足珍貴。這個黎明出版社的《廣韻》,林老師做的校正,非常好。你做系聯,《廣韻》系聯的時候就不會碰到問題。
       後面就說到形聲字聲符它的位置問題,這個我們讀過了解一下就可以了。再後面,形聲正例舉例。在形聲這一節裡面,我們分三部分來說,第一個就是正例,然後形聲的變例,之後我特別列了一項形聲多兼會意。形聲正例,第一,同學們有這個表沒有?看你們的書好像跟我的不太一樣,有嗎?
       同學:有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個表就是很清楚列出來形聲字指聲與韻完全相同的,注音符號當然應該完全相同,明白嗎?「聲韻畢同者」,我們舉的有「禛、瑀、物、牲、捷」,這個同學們都可以自己看。
       然後有「四聲之異者」。譬如喜,禧,《說文》說:「禮吉也。从示,喜聲。」喜是上聲,聲母;聲子,禧是平聲。是聲韻四聲有點變化的,這是第二類舉的例子,有這幾個字。當然形聲字不止這些,我只是簡要的舉出來,讓同學們一看明白就可以了。
       第三項我們舉的是「聲同韻異」。同學們會問,譬如第二個字,思,思想的思,「从心,囟聲。」思,古韻一部,聲是心紐;囟,聲心紐,韻十二部。是聲相同韻不同,看到嗎?真的看到了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看到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定要看到,聲同韻異。再翻過來,「韻同聲異」。譬如第一個字,翁,「从羽公聲。」翁本身是烏公切,古聲影紐,古韻九部;公,古紅切,古聲見紐,古韻九部。這是韻相同,都在九部,而聲一個是影紐,一個是見紐,聲不相同。第五個「聲韻畢異者」。這我們講過了,第一個字,妃,我們說了半天,記得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記得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妃,為什麼它會聲韻畢異?告訴我:
       學生:無聲字多音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百分,無聲字多音。看後面的這幾個字,需要的需,它的聲母與聲子也完全不同。牡、斯、跡這些,都是由於無聲字多音。明白沒有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不能敷衍的點點頭,告訴我,明白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,要真明白才行。在聲韻畢異後面,我們作了個附註。附註的第二項說:「無聲字多音。」所謂無聲字是指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象形,指事,會意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三種沒有聲符的文字。後面又一再提出來告訴各位,造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,因此造出來會有同樣字形(字形相同)而字音不同。清楚沒有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一定要真清楚,不能敷衍的說。真清楚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清楚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好。接下來看「形聲變例」。所謂變例,就是形體有些省或者有增加。你看考這個字,它是「从老省,丂(ㄎㄠˇ)聲。」它的反切,聲母聲子都是苦浩切,你就知道它怎麼樣?它一定是同音,都不必再看它是什麼聲紐、韻部,它反切是完全一樣。說明這個形符這一部分是從老省而來,省掉部分的筆畫,這是「簡體形聲」。
       另一種變例是「繁體形聲」。第一個,碧,《說文》:「石之青美者。从玉石,白聲。」从玉石,表示是會意,似玉的石頭;白是它的聲符,所以這是會意加聲符。梁也是,「从木水」,然後以刅為它的聲符,會意加聲。金,「从土,今聲」,它已是形聲字,然後在土旁邊左右各加一點,來表示是土中的金,所以這個字是形聲又加了形,這兩點是形聲加形。後面禽這個字,「从厹(ㄖㄡˊ),象形,今聲。」从厹,今聲,已經是形聲字,然後又加一個不成文的,像凶這個不成文的符號,象走獸的頭,所以這是形聲加形。
       形聲字,這些都是讓同學們看到形聲正例是如何,還有所謂的變例又是如何。形聲字一邊是形,一邊是聲。形代表類別,從金某聲,這群字都代表屬於金屬這一類。從木某聲,這群字都代表是樹木這一類跟木有關,其他是它的聲符。從水也是一樣,這一群字,水是它的形符,而聲符有幾種,有兼義的,有不兼義的,也有是形聲字的聲符,有的是以聲命名的,有的是狀聲字的,種種不同。說到這裡,同學們注意一個問題,《說文解字》分五百四十部首,每一個部首後面附有一群的字,是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是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那一個部首就是形符,形聲字的形符。因為文字裡面形聲字佔最大的比例。所以《說文》,許慎他的方法是用部首來統所有的字。而部首我們現在認清楚了,原來是形聲字的形符。這一來同學們再看《說文》就認識它了,這些部首到底是什麼?我現在知道,你是形聲字,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的形符。而形聲字除了我們認識,有幾項聲符不兼義的,一個,「以聲命名」;第二個,「狀聲字」;第三,「外來語」。這是形聲字的聲符,有不兼義的。所以季剛先生說,凡形聲字除以聲命名者外,聲必兼義。這是在他二十一條例裡面有這麼一條。形聲字,他自己說的除以聲命名,當然還包含剛才我們說的外來語,還有狀聲字,這種無義可說的,其他的他說聲必兼義。
       因此,下一節我們就看到,我的書是三百七十頁,「形聲多兼會意」。看到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看到了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翻到第一個例,「凡从半得聲之字,多有分義。」這是章太炎先生說的,從半得聲,多有分開的意思。這個我們以前就說過。前面四個是太炎先生舉出來的例,後面我給它補了也是四個,找出來。同學們再找,還可以補,記得嗎?你如果再找到,從半得聲,你可以補,它有分義的,把它補上。所謂後出轉精,愈後面愈能做得更精到。我這裡補了四個,同學們如果找到,可以再補。
       同學們很好學,提到字音,同學們就會問有哪些書,告訴你有《廣韻》,你還希望知道什麼版本。講字義,同學們知道是《爾雅》,你也進一步希望知道什麼版本,這都說明大家真正很用心。太炎先生說的:「凡从半得聲之字,多有分義。」我補了兩個,同學們看第七、第八,這就是《廣韻》裡面的,看到嗎?《廣韻》裡面。看第二例,「凡从勺得聲之字,皆有小義」,這是焦循的說法。「勺」本身就有小的意思,焦循說:「勺之受小」。「勺」是小勺子,它舀的水也很少。所以勺之受,它的容量,「受」指容量。
       由它(勺)得聲的字,「約」,《說文》說:「纏束也。从糸勺聲。」段註:「束者,縛也。引申為儉約。」《廣雅》:「約,儉也。又云:約,少也。」有小義。從木勺聲的「杓」,《說文》說是「枓柄也。从木,勺聲。」《廣雅》說:「杓,末也。」末就有小義。第四,「豹」,《說文》說:「似虎,圜文。从豸,勺聲。」豹小於虎,所以小義。「箹」,「小籟也。从竹約聲。」籟是一種竹製的管樂,而箹是小的一種籟。所以這些從勺的聲,焦循舉出來的有這五個。
       我們跟它補上後面幾個:「瓝」,《爾雅.釋草》邢昺(ㄅㄧㄥˇ)疏:「瓞,一名瓝,小瓜也。」「芍」,《廣韻》:「蓮中子也。」蓮子不會很大,小義。「的」,《段注》:「引申為射的。」「射的」就是射箭箭靶的靶心那個小點。「釣」,「鉤魚也,从金,勺聲。」段註這是個鉤還是個釣?同學們翻開一下《說文》,這個釣字,看它段註,我們有沒有印錯?
       學生:鉤者,是鉤者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鉤者,沒錯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因為它是解釋鉤魚的鉤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,它是解釋鉤魚。說「鉤者,曲金也;以曲金取魚謂之釣。」用來釣魚的魚鉤當然是小小的。「酌」,《說文》:「盛酒行觴也。」段註:「盛酒於觶(ㄓˋ)中以飲人曰行觴。」所以這是一個小的酒器,所以有小義。你看我們補的不止《說文》,有《爾雅》,有《廣韻》。同學們也可以再補,從勺得聲。
       看下一個,「凡从農得聲之字,多有厚義」,這是段玉裁說。從衣農聲(襛),《段注》它說:「凡農聲之字皆訓厚。」農人的䢉(農),《說文》:「耕人也。从晨,囟聲。」段註引到《尚書.洪範》:「農用八政。」孔安國的傳:「農,厚也。」《論語.子路》:「吾不如老農。」皇侃疏:「農者,濃也,是耕田之人也,言耕田可以使國家倉廩濃厚也。」這是皇侃的疏。為什麼說農有厚義,可使國家倉廩濃厚。
       下一個「(膿)」,《說文》:「腫血也。从血,農省聲。膿,俗从肉農聲。」段註:「停滯之血則為。」停滯之血則濃厚。從水農聲的「濃」,《說文》說:「露多也。从水農聲。《小雅.蓼蕭》:『零露濃濃。』毛傳:『濃濃,厚皃。』」下一個「醲」,「厚酒也。从酉農聲。」《說文》直接說厚酒。「襛」,《說文》:「衣厚皃。从衣農聲。」《詩》曰:『何彼襛矣。』」這是從農得聲,多有厚義。同學們一樣的可以找到從農得聲的字,你可以在後面增補。
       除了這個之外,同學們要注意到,這裡我們舉的形聲字裡面聲兼義,是根據季剛先生說,「凡形聲字之正例,聲必兼義」。正例,那什麼是變例?就是那些不兼義的,像狀聲字,像以聲命名,像外來語,那些字音就不兼義。季剛先生就說:「凡形聲字之正例,聲必兼義」,很肯定的用個必字。我們找例子,找了這些,先是找到太炎先生說的從半得聲,含有分開的意思;焦循說的從勺得聲,有小的意思;從句(勾)得聲,多有曲義。這個字我們漏過,漏過去,我翻漏了,從句(勾)得聲,同學們現在再翻回來看。前面從勺得聲,只看到第十個,下面還有十一,一直到二十一,這些都是從勺得聲,而有的是引的《爾雅》,還引的兩個《廣韻》,這都是「从勺得聲,多有小義。」
       所以,第一個是太炎先生說的,「从半得聲,多有分義。」第二個,我們引到焦循說,「从勺得聲,多有小義。」焦循舉了幾個例?只舉了五個,後面我補了很多個。同學們可以再補,從勺得聲。第三個就是段玉裁說的,從翑(ㄑㄩˊ)」句(勾)聲,這個字下,他註:「凡从句者皆訓曲。」昨天我們也說過這個句(勾),它從丩得聲,丩:「相糾繚也。」瓜藤糾纏,是彎曲的。這是丩。句(ㄍㄡ)的聲符是從丩得聲,所以「句(ㄍㄡ)」它有曲的意思,是由於它的聲符「丩」本身就是瓜藤糾纏。因此,後面這群從句(ㄍㄡ)得聲的字,之所以有曲義,實際上它最早的聲母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丩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真好。最早的聲母就是丩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瓜藤皆糾曲,它有糾纏,有彎曲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 
       句(ㄍㄡ),從口丩聲,丩有糾纏、纏繞、彎曲。再以它為聲母:
       板書:鉤
       鉤ㄍㄡ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笱
       這個字我們也講過,「曲竹捕魚笱也」。我們後面例字好多。這群例字,實際上從句(ㄍㄡ)得聲,它的最早的聲母是丩。所以實際上這群它的最早聲母,它是從丩得聲。第四個字,「跔」,從足句聲,「天寒足跔(ㄐㄩ)也。從足句聲。」天寒腳凍而腳伸不直,天寒足跔。第五個字,「耈」,「从老省,句聲。」朱駿聲的《說文通訓定聲》,它是說「老人背傴僂也。」老人彎著背彎著腰,直不起來,所以耈。第六個字,「痀」,「从疒,句聲。曲脊也。」第七,「苟」,「从艸,句聲。」曲生草,一種生長的時候就彎彎曲曲的一種草,曲生草。第八,「雊」,「雄雉鳴也。」昨天我們還說到同學們看過公雞叫嗎?牠一定是把脖子彎著,然後,喔喔喔這樣叫。麥隴朝雊記得嗎?這個雊。彎曲。第九,「姁」,從女句聲的姁,姁,《說文》說:「嫗也。」嫗,《說文》說:「母也。」母像懷子形。躬身抱子。故姁有曲義。第十,「翑」,「从羽,句聲。羽曲也。」彎曲的羽毛。這是從句得聲的字,多有彎曲的意思。段玉裁說:「从句者皆訓曲。」
       我們現在認識了形聲的聲符,除變例以外,它必兼有字義。雖然只看到幾個例子,我們都認識形聲字的聲符。季剛先生說,除變例以外,它的正例是聲必兼意。認識了這個例子,從句得聲,多有曲的意思。現在,譬如同學們翻開經典碰到一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茍
       譬如你不認識這個字,譬如你手邊也沒有字典,你打開經典,碰到這個字,你不認識。現在同學們學過形聲字正例,聲必兼意,季剛先生說的這個條例,你就可以,手頭沒有字典,甚至有字典你也懶得去翻,你就可以上下文一看,它(茍)一定是個形聲字,從艸句聲。你又記得以前老師說過,從句得聲字多有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曲義
       教授:有曲義。那你就可以看出,這是一種曲的草,上下文一讀,是對的,通了,你就讀通了。這是這種條例的作用,幫助我們讀經典,起到多麼樣大的作用。這群字任何一個字,譬如以前你碰到,在經典裡碰到時候不認識,你只要看出它是形聲字,而又記得這個條例,凡從句得聲的字都有曲義,你就可以很快能夠貫通經典裡面這個字的字義。明白我說的意思嗎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明白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這也就是說,學過文字學,對幫助我們解讀經典起到很大的幫助。這是從句。前面那個從勺呢?你也記得,從勺得聲多有小義。那你也可以判斷它是什麼意思,解讀經典也就能夠豁然貫通。這說明什麼?形聲字聲韻上對我們解讀經典的重要,它幫助我們,它是整個有條例的,因為第一個我們認識形聲字聲母是它的注音符號,沒有疑問吧?聲母和聲子之間,它既是注音符號,那麼除了變例,它又兼有字義,形聲字。也許同學會問,那這個字呢?
       板書:狗
       從句得聲,難道牠是彎曲的動物嗎?上次好像我們說過,它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以聲命名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以聲命名。這種動物,以牠叫的聲音,當然大狗、小狗聲音有點不同,大概是一樣。你輕輕拍牠一下,牠跟你搖搖尾巴;你稍微用力踢牠一下,牠就句句句句句(ㄍㄠˋ)。現在台語,閩南語這種東西叫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狗ㄍㄠ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句句句,你就是ㄍㄠˋ。以聲命名。所以以聲命名者外,這是變例,它(狗)這個聲符並不兼義,它只是代表它的字音。
       第四,從農得聲,剛才我們看過,它多有厚義。
       第五,凡從叚(ㄐㄧㄚˇ)得聲之字,多有赤色之義。這也是段玉裁說。他在「鰕(ㄒㄧㄚ)」這個字下面註:「凡叚聲如瑕鰕騢(ㄒㄧㄚˊ)等皆有赤義。」這個聲符從叚得聲這個叚,《說文》說,「借也。闕。」「闕」是什麼?同學們打開《說文》看這個「叚」,然後看看段註,同學們都翻到了沒?一百一十七頁。注音注成ㄐㄧㄚˇ。《說文》說:「借也。」段註,在人部裡這個「叚」說是非真也,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裡說叚,借也,所以段註認為凡是假借應該用這個字,不是人字邊的那個假字。然後再看什麼是「闕」?段註說:「闕其形也。」就是字形為什麼這樣寫,闕。許慎他謹慎,他不敢臆說,不知道的他就說「闕」。在這裡,看到它的反切:
       板書:古雅切
       古雅切。看看「古」屬於哪一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什麼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見紐
       教授:見紐。見、溪、群、疑,屬於發聲部位哪一部?
       學生:牙部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喉、牙、舌、齒、唇的牙音。現在注音符號應該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ㄍ
       古、見應該是這個注音符號,ㄍ。那怎麼我們這個書上注音變成什麼?ㄐ
       板書:ㄐㄧㄚˇ
       是嗎?我們這書上,它的注音是不是注成ㄐㄧㄚˇ?
       學生:是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古、雅怎麼會切成ㄐㄧㄚˇ?它本來是ㄍ。ㄍ和ㄐ,容易變化,ㄍ、ㄐ容易變化。所以很多字本來讀ㄍ,後來變成讀ㄐ,這是語音的變化。ㄍ、ㄐ之變,ㄍ和ㄐ很容易變化。所以古雅切這古,你查出來是見鈕,你查出來是喉牙的牙音,怎麼會變成ㄐㄧㄚˇ?原因就是剛才我說的,ㄍ很容易變到ㄐ。
       聲韻學上以及一些語音學家的發現,大江以南保有部分古音。而保存最多兩個地方:一個閩南,一個客家。閩南也就包括現在台灣的大部分。譬如:
       板書:基
       台灣北部的港口叫基隆,是嗎?閩南語這個基隆還讀它為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ㄝ ㄌㄤˊ
       教授:對了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ㄍ
       基,它的聲符,古音還讀ㄍ。變到現在,變成基隆了,由ㄍ就變到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ㄍ→ㄐ
       ㄍㄝ ㄌㄤˊ變到基隆了。ㄍ變到ㄐ。再看這個字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告訴我閩南語這個字怎麼讀?家庭,ㄍㄚ ㄉㄧㄥˊ,它的聲符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也是ㄍ。現在一變,它又變了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ㄍ和ㄐ很容易變化,它現在叫家(ㄐㄧㄚ)庭了,ㄍ變到ㄐ。所以我們這個書上注音上面,古雅切,它注成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ㄐㄧㄚˇ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ㄐㄧㄚˇ,就是我說的ㄍ、ㄐ的變化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老師,我們剛剛學這個句(勾ㄍㄡ)字,在《說文》說「从口丩聲」,那丩是不是也在古音上變化,變成句(ㄍㄡ),現在我們就念句(ㄐㄩˋ),一句的句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妳說這個從句(ㄍㄡ)得聲,這句(ㄍㄡ)的注音它應該是ㄍ;ㄍㄡ,妳說能不能把它變成ㄐㄧㄡ,是嗎?有的變了,有的沒變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ㄍㄡ,它的原聲母應該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丩(丩ㄧㄡ),它原來應該讀ㄍㄡ,它本身變成丩(丩ㄧㄡ)了,還有: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(糾)也讀成丩ㄧㄡ。第一個,同學們查這個丩,查查《說文》,這個丩,查它的反切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居虯切 古矦切
       丩反切,居虯切,居是什麼紐?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現在我們查這個字,它的聲紐是屬於見紐,見紐應該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。
       板書:
       教授:所以這個字(丩)它本來應該是讀:
       板書:ㄍ
       不是讀ㄐ,它是見紐,保存它原來古音的像句(ㄍㄡ),這個保存它原來的古音,古矦切,還是見紐。
       這個就已經變了,聲母(丩)它孳乳出來的這一系列的從句得聲的字,聲子(句)還保留聲母(ㄍ)原有的這個聲符ㄍㄡ。這個(糾)它就變作ㄐ了。所以剛才我們說ㄍ,牙音,喉牙舌齒唇的牙音,很容易變到ㄐ,ㄍ、ㄐ。我們舉出保存在閩南音裡面的古音,像基隆,閩南語讀它為ㄍㄝ ㄌㄤˊ。家庭,閩南語依然讀ㄍㄚ ㄉㄧㄥˊ,ㄍ,ㄍㄚ ㄉㄧㄥˊ。
       「見」本身這個字是ㄍ,在北方音已經變成什麼?你看什麼?你看見了嗎?
       板書:ㄐ(G)
       又變成ㄐ,你看見,見是什麼?ㄐ,看見了。同學們附帶看看八十八頁這個句(ㄍㄡ)字,「曲也,从口丩(丩ㄧㄡ)聲」,底下,段註:「古矦切。古音也。四部。又九遇切」,他說是「今音也。」大家查查九屬於哪一紐?七八九的九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見紐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查到了?同樣是見紐,那還讀它為ㄍㄡ。九本身見紐,閩南語數目的九讀為什麼?
       學生:ㄍㄠˋ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ㄍㄠˋ,ㄍ。而現在的普通話讀為ㄐㄧㄡˇ,ㄐ,變成ㄐ,ㄍ、ㄐ。剛才是要同學們查這個叚,它注音注成ㄐㄧㄚˇ,那我們查它的反切,它應該是見紐,而ㄍ容易變到ㄐ,這是叚ㄐㄧㄚˇ,它注成叚ㄐㄧㄚˇ的原因。然後,我們又要同學們看到這個「闕」是什麼意思,是許慎他對這個字他不能了解的,他不會自己臆說,他是很謹慎,所以叫闕。段玉裁又說,「古多借瑕為叚。」那你看瑕這個字,在後面舉例第三個,「瑕,玉小赤也。从玉叚聲。」我們說瑕疵,指玉上面有紅色的小點,就所謂的瑕疵。然後,段玉裁說,古多假借這個瑕疵的瑕為聲母的叚,瑕疵的瑕本是玉小赤,所以就有紅、赤這個意思。同學看第二個字(鰕),這個字其實是哪一個字?
       學生:蝦。
       教授:大龍蝦的蝦字。《說文》說是:「魵(ㄈㄣˊ)也。从魚叚聲。」段註:「鰕篆者,長須水蟲之正字。」意思是說,那種長鬚水蟲大龍蝦那個蝦,長鬚水裡面的蟲,寫大龍蝦應該寫這個字(鰕),正字。我們需要唱歌了,留下三個字下次再說。
       學生:同學們,請起…
       教授:還沒有,先唱歌:功課完畢,要回家去,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,我們回去不要遊戲,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,明朝會好朋友,明朝會好朋友,願明早齊到校無先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