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释普通疑惑
内分理事,心性,悟证,宗教,持咒,出家,谤佛,戒律,中阴,四土,舍利,臂香,境界,神通,外道,胜缘诸聚。
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,不出心性二字。
世出世间之事,不出因果二字。
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。亦断无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。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
众生沈九界,如来证一乘,于心性毫无增减。
其所以升沈迥异,苦乐悬殊者,由因地之修德不一,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。
迥异(jiǒng yì) = 迥然不同;完全不同[widely different]。
悬殊(xuán shū) = 相差很远[great
disparity;far apart]。
阐扬佛法,大非易事。
阐(chǎn) = 开,打开[open]。(讲明白[explain;expound]/发扬,发展与提倡[develop]。)
唯谈理性,则中下不能受益。
专说因果,则上士每厌闻熏。
然因果心性,离之则两伤,合之则双美。
故梦东云: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于因果;而深信因果者,终必大明乎心性。
梦东禅师 = 释际醒1741年-1810年,俗姓马,字彻悟,一字讷堂,号梦东,世称红螺彻悟,直隶省丰润县人,清朝佛教高僧,净土宗第十二祖。
此理势所必然也。
势所必然(shì suǒ bì rán) = 情势必然的发展趋向。
(正)与佛学报馆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净土,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,约理则唯心所现。
良以心清净故,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,理与事固不能分张,不过约所重之义,分事分理耳。
良(liáng) = 善良[good and honest;kindhearted]。(长,久;深[long;deep]/确实;果然[certainly]/通“埌”。坟墓[grave]。)
分张(fēn zhāng) = 分离。/分布。
汝但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,真俗二谛之文理,及约境所唯之义,自可了知矣。
混(hùn) = 水势盛大[torrent]。(浑浊,水多泥多杂质而不清澈[muddy]/糊涂[confused]/混同,混合搀杂[mix]。)
滥(làn) = 浮起,浮现[float;gush;emerge]。(大水漫出,泛滥[overflow;flood]/虚妄不实[unreal]/过度;超过限度;漫无准则[excessive;wanton]/假借为“鉴”。浴盆[bath;bathbub]。)
真俗二谛 = 梵Paramartha-samvrti-satyau,为真谛、俗谛之并称。前者又称胜义谛、第一义谛,指真实平等之理;后者又称世俗谛、世谛,指世俗差别之理。此外,真俗亦为事理之异名;因缘所生之事理,称为俗,不生不灭之理性,称为真。真俗二字乃相对之名称,故依相对而演为世、出世,在家、出家等之异名。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,历来各家,如成实、毗昙、三论、法相(唯识)、地论、天台等,亦各立新义,竞吐芳华,蔚为佛教学中之一大系统。
唯(wéi) = 急声回答声[yes]。(只有,只是[only;alone]/以,因为[because]/表示肯定[be]/虽然,纵使[though]。)
(论中真俗二谛之文理,及约境所喻之义,已采入本编论宗教一节,阅之即知。编者敬注)
事理二法,两不相离。
由有净心,方有净境。
若无净境,何显净心。
心净则佛土净,是名心具。
心具三千色具三千 = 宋代天台宗之山家、山外二派所持异议之一。宋时,天台家对一念心之真妄问题,产生论争,山家派主张妄心观,山外派则主张真心观。山外派学者源清、庆昭、智圆等,立于唯心论之观点,主张心法为能造,生佛为所造,立‘心具三千’之说,即主张于一念之心性圆具三千,故不同意于色法中亦圆具三千。其中智圆主张心、佛、众生三法原来不外一心,不承认所谓独头之色本具三千,须‘色即心’之故,归于心具之本,则同意色法亦圆具三千。
若非心具,则因不感果矣。
(三)复马宗道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,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,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。
空有 = 空与有之并称。遮遣谓之空,建立谓之有。与‘有无’同义。诸法依因缘而生,事属存在,故有;诸法系因缘和合而生,本来无自性,故谓空。空、有为佛法两大门系,为破凡夫执相而立因缘生法为空;再立唯识法相,胜义为有。以凡夫执我、我相为有,执无因果、涅槃为空,故须空有两遣方得真谛。
空解脱人,以一法不修为不立,诸佛称为可怜悯者。
莲池大师云:著事而念能相续,不虚入品之功。执理而心实未通,难免落空之祸。
= 『不虚入品之功』,品就是品位,最低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他入了品。换句话说,『着事而念能相继』,这个人决定能往生。
= 弥陀疏钞:然著事而念能相继,不虚入品之功。执理而心实未明,反受落空之祸。
莲池袾宏 = 1535年-1615年,浙江仁和(今杭州市)人,俗姓沈,法名袾宏,字佛慧,法号莲池,故常称为莲池大师,又因常在云栖寺居住而称为云栖莲池,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,与紫柏真可、憨山德清、蕅益智旭等并称明末四大高僧,后提倡禅宗净土宗两者兼修的理论。
以事有挟理之功,理无独立之能故也。
挟(xié) = 用胳膊夹住[hold sth. under the arm]。(怀抱,怀有[harbor]。)
吾人学佛,必须即事而成理,即理而成事。
理事圆融,空有不二。
始可圆成三昧,了脱生死。
若自谓我即是佛,执理废事,差之远矣。
当用力修持,一心念佛。
从事而显理,显理而仍注重于事,方得实益。
(三)息灾法会法语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事持者,信有西方阿弥陀佛,而未达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
=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:见此事已,次当想佛。所以者何?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,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。
但以决志愿求生故,如子忆母,无时暂忘。
此未达理性。
而但依事修持也。
理持者,信西方阿弥陀佛,是我心具,是我心造。
心具者,自心原具此理,心造者,依心具之理而起修,则此理方能彰显,故名为造。
心具即理体,心造即事修。
心具、即是心是佛,心造、即是心作佛。
是心作佛,即称性起修。
是心是佛,即全修在性。
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
性德 = 一般称性得,或自性得。于天台宗特用‘德’字。众生于本性所具足之先天能力,称性德;而依修行所得之后天能力,称修德,或修得、人功得。
虽悟理而仍不废事,方为真修。
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。
故下曰: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,为系心之境,令不暂忘也。
此种解法,千古未有。
实为机理双契,理事圆融,非法身大士,孰克臻此。
臻(zhēn) = 到,到达[arrive;attain a high level]。(盛;满[full]。)
以事持纵未悟理,岂能出于理外。
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。
既悟焉,则即事是理。
岂所悟之理,不在事中乎。
理不离事,事不离理。
事理无二,如人身心,二俱同时运用。
断未有心与身,彼此分张者。
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。
狂妄知见,执理废事,则便不融合矣。
(正)复马契西书九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此心周遍常恒,如虚空然。
吾人由迷染故,起诸执著。
譬如虚空,以物障之,则便不周遍、不常恒矣。
然不周遍、不常恒者,乃执著妄现,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,遂不周遍、不常恒乎。
是以凡夫之心,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,了无有异。
其异者,乃凡夫迷染所致耳。
非心体原有改变也。
弥陀净土,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。
(澫师所谓‘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。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。深心弘愿。决志求生。’即是此意,编者敬注)
= 灵峰宗论:有不思议胜异方便,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,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,深心弘愿,决志求生,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,将世、出世一切方便,无非往生左券。
蕅益智旭 = 1599年-1655年,俗姓锺,字智旭,又字素华,号蕅益,又号西有,别号八不道人、藕益老人,直隶吴县渎川(江苏苏州木渎镇)人,明末莲柏椒蕅四大高僧之一,被尊为净土宗九祖。晚年住于浙江安吉州北天目灵峯寺(今安吉县),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蕅益大师。
则阿弥陀佛,我心本具。
既是我心本具,固当常念。
既能常念,则感应道交,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,事理圆融,生佛不二矣。
迷悟不二/生佛不二/生佛平等/佛凡一体/凡圣一如/凡圣不二/生佛一如 = 谓众生本具之理性与诸佛之法身,乃平等无差别。谓众生与佛,二者非个别之存在,乃相即不二,其间含有烦恼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之意。此在天台宗依诸法实相之理,密宗则依六大一实之说,二者所据虽不一,但均不以为由后天实践所得,乃我人本具之德。
故曰:以我具佛之心,念我心具之佛,岂我心具之佛,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。
(正)同上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此之心性,具无量德。
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
不变随缘 = 圆成真如有不变、随缘二义。此乃法性宗之通说。真如为一切诸法之实体,超越时空,为不生不灭、无为常住之存在,称为不变。真如全其不变之自性,而能随染净之缘,全体起动,显现森罗万象,称为随缘。就大乘起信论之法门而言,不变即心真如门,随缘即心生灭门,即将众生之心,自一心之两面来彰显其相成之二义。/‘随缘不变’之对称。谓诸法虽由因缘而生起,然其体则为不变。
随缘不变 = 随顺因缘而有生灭变化,谓之随缘;永远不变而存续,谓之不变。真如有以上二面,即真如之理体虽恒不变易,而触缘则生出万有,起相之变化,成为悟迷净染之存在。
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
由迷悟之不同,致十界之差别。
即此十界,一一无非心具心造,心作心是。
求生西方,即真无生。
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,非彼执理废事,空有其名,实无其境之西方也。
乃决定生、而无有生相,决定无生、而无有无生之相、之生无生也。
之(zhī) = 出,生出,滋长[grow]。(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[go
to;leave]/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[this;that]。)
以信愿念佛,求生于自己心具、心造、心作、心是、之西方,故虽生而无有生相,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。
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。
(三)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序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寂照不二,真俗圆融之义,下文极为发挥显示,何不体认以求了解乎。
寂照 = 寂,寂静之意;照,照鉴之意。智之本体为空寂,有观照之作用,即坐禅之当体、止观。
今先将此四字之义说明,则自势如破竹,一了俱了矣。
势如破竹(shì rú pò zhú) = 形势就像劈竹子。形容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[smash
into the enemy territory like splitting a bamboo]。
上说吾心本具之道,与吾心固有之法,原是寂照不二,真俗圆融。
何名为寂,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。
有生灭便不名寂。
何名为照,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。
不了了常知,便不名照。
何名为真,即常寂常照之心体,原是真空无相,一法不立。
何名为俗,俗即假义。
谓虽则一法不立,而复万法俱备,万德圆彰。
万法万德,即事相也。事故名俗
寂即是体,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。
此体、相、用三,原是一法。
具此三义,故曰寂照不二。
真即是理性,俗即是事修。
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,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。
所谓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也。
故曰真俗圆融也。
下去离念离情,不生不灭,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,均皆离念离情,不生不灭也。
详观下喻,并所断之数句,自可了然于心矣。
如仍不了,则是宿欠修习。
但至诚恳切持佛名号,待业障一消,则明如观火,必有相视而笑之一日也。
(三)复叶聘臣书
聘(pìn) = 访问,探问[call on;drop in ]。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夫三谛、三观,乃佛法中之纲要。
三谛 = 指三种真理。据天台宗,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、假、中三谛。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。
|
|
真谛/无谛/空谛
|
诸法本空,众生不了,执之为实而生妄见。若以空观对治之,则执情自忘,情忘即能离于诸相,了悟真空之理。
|
俗谛/有谛/假谛
|
诸法虽即本空,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,于空中立一切法,故称假谛。
|
中道第一义谛/中谛
|
以中观观之,诸法本来不离二边、不即二边、非真非俗、即真即俗,清净洞彻,圆融无碍,故称中谛。
|
三观 = 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,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通之一说。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,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。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,即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称为‘空假中三观’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‘从假入空二谛观、从空入假平等观、中道第一义谛观’而立。
圆融三观/不可思议三观/不次第三观/一心三观 = 乃天台宗之观法。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。一心,即能观之心;三观,即空、假、中三谛。知‘一念之心’乃不可得、不可说,而于一心中圆修空、假、中三谛者,即称一心三观。此为圆教之观法,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。
别相三观/隔历三观/次第三观 = 为天台化法四教中,别教所立之观法。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、假、中三观之意。对此而言,圆教所立一心三观之观法,称为不次第三观。盖别教认为,空、假、中三观乃互相隔历而不融通,故须次第渐观之,由此可依次破除见思、尘沙、无明三惑,而得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等三智。然圆教则认为,于一念心中即能圆观空、假、中三谛,而不须次第修习之,故圆教之三观称为圆融三观、不次第三观。
|
|
从假入空观/二谛观/空观
|
空者,离性离相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称之为空;由观一念空之故,而一空一切空,无假无中而不空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,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,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,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,三相皆荡,即毕竟空,是为空观。简言之,自世俗常识之立场(假),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(空),是为空观。
|
从空入假观/平等观/假观
|
假者,无法不备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诸法,称之为假;由观一念假之故,而一假一切假,无空无中而不假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皆能立法,以空观立真谛之法,以假观立俗谛之法,以中观立中谛之法,三法皆立,即为妙假,是为假观。简言之,不停滞于‘空’,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,是为假观。
|
中道第一义谛观/中观
|
中即中正,泯绝二边对待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称之为中;由观一念中之故,而一中一切中,无空无假而不中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,言空则空外无法,言假则假外无法,言中则中外无法,三者皆绝待,即为圆中,是为中观。简言之,不执空观、不执假观,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,是为中道观。
|
约理性说,则名为谛。
谛(dì) = 细察;详审[examine carefully]。(明白;了解[understand]/详细,仔细[carefully]/佛教名词。谓真实无谬的道理[梵Satya]。)
谛即理。
约修持说,则名为观。
观即修也。
真谛一法不立,俗谛万法圆备。
观真谛之理,名为空观。
观俗谛之理,名为假观。
空观乃观其一法不立之真如法性,此并空有两空之空,此即心经诸法空相之空相,不但色空、空空,并菩提、涅槃亦空。
若有一法不空,不名真空。
此三观空观之空,何可以万事不管不做当之。
俗谛之俗,非鄙俗雅俗之俗。
鄙(bǐ) = 五百家<周代户口单位>[five hundred
families]。(采邑;小邑[city;small city]/小;狭[small;narrow]/边邑;边境[border]/见识浅薄,行为低下[mean]/粗俗,庸俗;质朴[vulgar;simple]。)
雅俗(yǎ sú)
= 文雅和粗俗。/雅人和俗人。/指雅正的风气。
乃以建立施设,名之为俗。
假亦非真假之假,亦建立施设之假。
观俗谛之理之观,名为假观者,以真谛一法不立之性体,圆具六度万行诸法圆备之功德。
六波罗蜜多/六波罗蜜 = Cha-parami,译作六度、六度无极、六到彼岸。波罗蜜译为度,为到彼岸之意。即为达成理想、完成之意。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。
|
对治
|
|
施波罗蜜/檀那波罗蜜/布施度无极/布施波罗蜜
|
Dana-parami,有财施、法施(教以真理)、无畏施(除去众生恐怖,使其安心)三种,能对治悭贪,消除贫穷。
|
悭贪
|
戒波罗蜜/尸罗波罗蜜/戒度无极/持戒波罗蜜
|
Sila-parami,持守戒律,并常自省,能对治恶业,使身心清凉。
|
恶业
|
忍波罗蜜/羼提波罗蜜/忍辱度无极/忍辱波罗蜜
|
Khanti-parami,忍耐迫害,能对治嗔恚,使心安住。
|
嗔恚
|
进波罗蜜/毗梨耶波罗蜜/精进度无极/精进波罗蜜
|
Viriya-parami,实践其他五德目时,上进不懈,不屈不挠,能对治懈怠,生长善法。
|
懈怠
|
禅波罗蜜/禅那波罗蜜/禅度无极/禅定波罗蜜
|
Jhana-parami,修习禅定,能对治乱意,使心安定。
|
乱意
|
慧波罗蜜/般若波罗蜜/明度无极/智慧波罗蜜
|
Panna-parami,能对治愚痴,开真实之智慧,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。
|
愚痴
|
此即心经诸法空相之诸法。
何可以凡夫当之乎。
当(dāng) = 两块田相当、相等[equal;be equal to]。(面对着[face;turn
towards]/在[when]/应当[ought]/适合,适当[appropriate;proper]/承担[bear;undertake]/阻挡<某人或某事物>的通路[block]。)
当之无愧(dāng zhī wú kuì) = 承当得起他人的称誉,不必感到惭愧。
凡夫,乃苦集二谛所摄。
此空假乃圆教圆妙道理,二乘尚非其分,况凡夫乎。
(续)复江易园书四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四句,最难领会。
诸家所注,各摅所见。
摅(shū) = 抒发;表达[express]。
依光愚见,色当体不可得,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。
当体即空 = 谓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。盖因缘生之法,如梦如幻,并无实性。观如此当体即空者,称为体空观。
下二句,重释上二句之义。
实即色与空,均不可得耳。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,即是照见五蕴皆空。
五蕴既皆不可得,即是真空实相。
故曰是诸法空相。
此诸法空相,故无生、灭、垢、净、增、减,及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、及智慧与涅槃耳。
涅槃、即得字之实际。
唯其实相中,无此凡圣等法,故能从凡至圣,修因克果。
譬如屋空,方能住人。
若其不空,人何由住。
由空,而方可真修实证。
若不空,则无此作用耳,切不可误会。
误会,则破坏诸佛正法。
以理为事,是名邪见,不名知法,宜详思之。
(续)复念佛居士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观世音菩萨,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。
五蕴,即百法之略称耳。
既见其空,则五蕴悉成深般若矣。
内之根身,外之器界,五蕴包含净尽。能见其是空,则即五蕴、离五蕴。法法头头,皆是大解脱法门,大涅槃境界矣。见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。
如佛光一照,群暗皆消,更无少暗之或留者。
学道之士,识此关要,则性相显密,悉是一如。
一如(yī rú)
= 完全一样。
一如 = 真如之理乃不二不异、平等无差别,故称一如。
否则随语生执,了无指归,入海算沙,徒劳辛苦。
(三)百法明门论讲义序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,以明心法,有六百卷之多。
此经略约心法,以明佛法众生法。
文仅二百六十字,而十法界因果事理,无不毕具。
以约摄博,了无遗义。
若约而言之,则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二句,复为全经枢纽。
再约而言之,只一照字,便可法法圆彰,法法圆泯。
泯(mǐn) = 灭,尽[eliminate]。
彰泯俱寂,一真彻露。
诚可谓如来之心印,大藏之纲宗,九法界之指南,大般若之关键,义不可思议,功德亦不可思议。
键(jiàn) = 鼎上贯通两耳的横杠[bar]。(“关”、“键”连用,泛指门闩,后来比喻事物中最紧要的部分,起决定性的因素[bolt;key]。)
(正)心经浅解序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心性夫心者,即寂即照,不生不灭。
廓彻灵通,圆融活泼。
廓(kuò) = 通“郭”。外城[outer wall]。(大,广大;空阔[wide;extensive]/开拓,扩大[expand]。)
泼(pō) = 用力向外倒或洒[splash;spill]。
活泼(huó pō) = 自然生动而不呆板[lively;vivacious;vivid]。
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。
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,直下与三世诸佛,敌体相同,了无有异。
倒惑(dǎo huò) = 颠倒惑乱。
一切诸佛/十方佛/三世佛/三世诸佛 =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。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。
敌(dí) = 匹敌;对等[match]。(仇敌;敌人[enemy]。)
敌体(dí tǐ)
= 谓彼此地位相等,无上下尊卑之分。
故曰: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
但以诸佛究竟证得,故其功德力用,彻底全彰。
凡夫全体迷背,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,于六尘境,起贪嗔痴,造杀盗淫。
因惑造业,因业感苦。
惑业苦三,互相引发。
惑业苦 = 即惑、业、苦三道。用以显示为惑业所缠缚(迷)之因果关系。即依贪、嗔、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,复由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苦果,称为惑业苦。又‘道’,为能通之义,些三者由惑起业,因业感苦,于苦复起惑,展转相通,生死不断,故称为三道。
因因果果,相续不断。
经尘点劫,长受轮回。
纵欲出离,末由也已。
喻如暗室触宝,不但不得受用,反致被彼损伤。
迷心逐境,背觉合尘,亦复如是。
如来悯之,为说妙法。
令其返妄归真,复本心性。
初则即妄穷真,次则全妄即真。
如风息波澄,日暖冰泮,即波冰以成水。
澄(chéng) = 水静而清[limpid;clear]。(清澈,透明[clean;transparent]/让水中物沉淀;使清静;使清明[precipitate;clarify]。)
泮(pàn) =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或作为学宫的宫殿[school]。(冰雪融解[melt]/通“判”。分离[divide;separate]。)
波冰与水,原非二物。
当其未澄未泮之前,校彼既澄既泮之后,体性了无二致,相用实大悬殊。
所谓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
若唯仗性德,不事修德,则尽未来际,永作徒具佛性,无所恃怙之众生矣。
恃(shì) = 依赖,依靠[rely on]。(持;矜持[support]。)
怙(hù) = 依仗,凭借[rely on]。
故般若心经云: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夫五蕴者,全体即是真如妙心。
但由一向迷背,遂成幻妄之相。
妄相既成,一真即昧。
一真既昧,诸苦俱集。
如风动则全水成波,天寒则即柔成刚。
照以甚深般若,则了知迷真成妄,全妄即真。
如风息日暖,复还水之本体耳。
故知一切诸法,皆由妄情所现。
若离妄情,则当体全空。
以故四大咸失本性,六根悉可互用,所以菩萨不起灭定,现诸威仪。
眼根作耳根佛事,耳根作眼根佛事。
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。
水火不能焦濡,虚空随意行住。
焦(jiāo) = 上面是“隹”,短尾鸟,下面是“火”。把鸟放在火上烤。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[charred;burnt;scorched]。(中醫上指食道、胃、腸等部分。分上、中、下三焦,屬於六腑。三焦[triple
warmer]。)
濡(rú) = 古水名[Ru River]。(沾湿[immerse;soak;ret;dip]/迟缓;滞留[tarry]。)
境无自性,悉随心转。
故楞严云:若有一人发真归元,十方虚空,悉皆消殒。
= 大佛顶首楞严经《卷九》:汝等一人发真归元,此十方空皆悉销殒,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?
殒(yǔn) = 死亡[die;perish]。(通“陨”。坠落[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]。)
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。
实效(shí xiào) = 实际的功效或表现。
归者归投、归还,即返照回光,复本心性之义。
投(tóu) = 殳,古兵器。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。投掷。(投宿,临时住宿/投靠,前去依靠别人生活。古时指投奔权贵,求得托身。多指卖身为奴[go and seek refuge with sb.]。)
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,非先归心三宝,依教奉行不可。
既能归心三宝,依教奉行,自可复本心源,彻证佛性。
既得复本心源,彻证佛性,方知自心至宝,在迷不减,在悟不增。
但以顺法性故,则得受用。
违法性故,反受损伤。
而利害天渊迥别耳。
迥(jiǒng) = 遥远[far]。(僻远的处所[out-of-the-way
place]/差得远;截然不同[far from]。)
(正)归心堂跋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众生者,未悟之佛。
佛者,已悟之众生。
其心性本体,平等一如,无二无别。
其苦乐受用,天地悬殊者,由称性顺修,背性逆修之所致也。
其理甚深,不易宣说。
欲不费词,姑以喻明。
费(fèi) = 花费<钱财>[cost;spend;expend]。(耗损[consume;waste;lose]/古地名[Fei
town]。)
姑(gū) = 丈夫的母亲[the mother of one's husband]。(父亲的姐妹[aunt; the sister of one's
father]/丈夫的姐妹[the sister of one's husband]/姑且,暂且[for the time being]。)
诸佛致极修德,彻证性德。
譬如大圆宝镜,其体是铜。
知有光明,日事揩磨。
揩(kāi) = 擦抹;摩擦[rub;wipe]。
施功不已,尘尽光发。
高台卓竖,有形斯映。
卓(zhuó) = 超然独立;高明;高超[distinguished;outstanding]。(建立;竖立[erect]。)
竖(shù) = 直立。纵[longitudinal;vertical]。与“横”相反。(童子,未成年的人[boy]。)
大而天地,小而尘毛。
森罗万象,炳然齐现。
森罗万象 = 宇宙间的各种现象繁多而整齐的排列在眼前。
炳(bǐng) = 光明,明亮[bright]。(照耀[shine]。)
正当万象齐现之时,而复空洞虚豁,了无一物。
洞(dòng) = 水流急[rapid]。(透彻[thoroughly]/窟窿;孔穴[hole]/敞开[open]/贯穿;通达[communicate]/广阔[broad]。)
豁(huò) = 空缺;露出缺口;缺损[crack]。(裂开;割裂[slit;break;crack]/开通、开阔。)
诸佛之心,亦复如是。
断尽烦恼惑业,圆彰智慧德相。
尽来际以安住寂光,常享法乐。
度九界以出离生死,同证涅槃。
众生全迷性德,毫无修德。
譬如宝镜蒙尘,不但毫无光明,即铜体亦被锈遮,而不复现,众生之心,亦复如是。
蒙(méng) = 草名。(蒙受[suffer from]/幼稚,暗昧不明[ignorant;naive;uncultured]/承继,继承[inherit;succeed]/茂盛[flourishing]/遮蔽;覆盖[cover]。)
锈(xiù) = 金属表面所生的氧化物[rust]。(生锈[become
rusty]。)
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,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。
从兹不肯废弃,日事揩磨。
初则略露铜质,次则渐发光明。
倘能极力尽磨,一旦尘垢净尽,自然遇形斯映,照天照地矣。
然此光明,镜本自具。
非从外来,非从磨得。
然不磨,则亦无由而得也。
众生背尘合觉,返妄归真,亦复如是。
渐断烦惑,渐增智慧。
迨至功圆行满,则断无可断,证无可证。
迨(dài) = 及,到[until]。(等到[by the time]。)
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
神通智慧,功德相好,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了无异致。
然虽如此,但复本有,别无新得。
若唯任性德,不起修德,则尽未来际,常受生死轮回之苦,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。
(正)潮阳佛教会演说四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。
而佛与众生,心行受用,绝不相同者,何也。
以佛则背尘合觉,众生则背觉合尘。
佛性虽同,而迷悟迥异。
故致苦乐升沈,天渊悬殊也。
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,则无疑不破,无人不欲修习矣。
三因佛性 = 系天台大师智顗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之说所立者,谓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,此因若显,即成三德妙果。
|
|
正因佛性
|
正即中正,中必双照,离于边邪,照空照假,非空非假,三谛具足,为正因佛性。亦即诸法实相之理体是成佛之正因。
|
了因佛性
|
了即照了,由前正因,发此照了之智,智与理相应,是为了因佛性。
|
缘因佛性
|
缘即缘助,一切功德善根,资助了因,开发正因之性,是为缘因佛性。
|
三因者,正因、了因、缘因也。
一、正因佛性,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,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。
此则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
处生死而不染,居涅槃而不净。
众生彻底迷背,诸佛究竟圆证。
迷证虽异,性常平等。
二、了因佛性,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。
以或由知识,或由经教,得闻正因佛性之义,而得了悟。
知由一念无明,障蔽心源。
不知六尘境界,当体本空,认为实有。
外尘/六贼/六尘
=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,能昏昧真性,故称为尘。此六尘在心之外,故称外尘。此六尘犹如盗贼,能劫夺一切之善法,故称六贼。
以致起贪嗔痴,造杀盗淫。
由惑造业,因业受苦。
反令正因佛性,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。
从兹了悟,遂欲反妄归真,冀复本性也。
兹(zī) = 草木茂盛[grow]。(这个,此[this]/这里[here]/通“滋”。益,愈加[more]。)
三、缘因佛性,缘即助缘。
既得了悟,即须修习种种善法,以期消除惑业,增长福慧。
必令所悟本具之理,究竟亲证而后已。
请以喻明。
正因佛性,如矿中金,如木中火,如镜中光,如谷中芽。
虽复本具,若不了知,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,则金火光芽,永无发生之日。
钻(zuān) = 穿孔[drill;bore]。(钻研,集中精力学习,推究事理[study intensively]。)
砻(lóng) = 磨[grind]。
是知虽有正因,若无缘了,不能得其受用。
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,而即欲度脱。
众生由不了悟,不肯修习善法,以致长劫轮回生死,莫之能出。
如来于是广设方便,随机启迪。
迪(dí) = 道;道理[road;reason]。(开导[enlighten]。)
启迪(qǐ dí)
= 开导;启发。
冀其返妄归真,背尘合觉。
(正)陈了常往生发隐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真性在未证前,随恶缘则成烦恼,而仍不变。
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,亦不变。
譬如真金打做马桶夜壶,虽日盛粪,而金性仍然不变。
马桶(mǎ tǒng)
= 便溺的器具。昔日用木制,今多为瓷制。
夜壶(yè hú) = 夜里供男人小便用的壶形溺器[chamber
pot]。
打做佛像菩萨像,虽极其贵重,而金性仍然不变。
世间人各具佛性,而常造恶业,如以金做马桶夜壶,太不知自重了。
(正)复吕智明书
吕(lǚ) = 脊梁骨。“膂”的古字[backbone]。(我国古代音乐,十二律中的阴律,有六种,总称六吕[bamboo pitch-pipes used in ancient
china]。)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佛光者,十法界凡圣生佛,即心本具之智体也。
此体灵明洞彻,湛寂常恒。
湛(zhàn) = 清澈透明[be crystal;clear]。(深;深沉[deep]/dān
= 快乐。)
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
竖穷三际,而三际由之坐断。
坐断 = 禅林用语。坐,平坐之意。坐断,原意谓‘彻底的坐’,引申为拼命做之意。又作坐破。即由坐禅之力以断迷,用以形容坐破差别相,彻底达于平等一如之境地。
三世/三际 = 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时。
|
|
前际
|
Purvanta,指过去。
|
后际
|
Aparanta,指未来。
|
中际
|
Madhyanta,指现在。
|
横遍十方,而十方以之消融。
谓之为空,则万德圆彰。
谓之为有,则一尘不立。
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
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
虽则五眼莫能觑,四辩莫能宣。
觑(qù) = 窥视,偷偷地看[steal a
glance at]。(瞧;看[look]。)
五眼 = Panca cakkhu,指五种眼力。
|
|
肉眼
|
Mamsa-cakkhu,指人之肉眼。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。。
|
天眼
|
Diva-cakkhu,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,此眼远近前后,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。
|
慧眼
|
Panna-cakkhu,为二乘人之眼,能识出真空无相;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、定相。
|
法眼
|
Dhamma-cakkhu,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,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。
|
佛眼
|
Buddha-cakkhu,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,此眼无不见知,乃至无事不知、不闻;闻见互用,无所思惟,一切皆见。
|
四无碍/四解/四辩/四无碍解 = Catasrah pratisamvidah,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(即智解)及言语表达能力(即辩才)。均以智慧为本质,故称为四无碍智;就理解能力言之,称为四无碍解;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,称为四无碍辩。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,故亦称四化法。
|
|
法无碍/法无碍辩/法无碍智/法无碍解
|
Dharma-pratisamvid,谓善能诠表,领悟法之名句、文章,并能决断无碍。
|
义无碍/义无碍辩/义无碍智/义无碍解
|
Artha-pratisamvid,谓知诸法之义,了了通达而无滞碍。
|
词无碍/词无碍辩/词无碍智/词无碍解
|
Nirukti-pratisamvid,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。
|
乐说无碍辩/乐说无碍解/乐说无碍智/辩无碍解
|
Pratibhana-pratisamvid,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;或亦称乐说,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,故称乐说。
|
而复法法承他力,处处得逢渠。
= 洞山开悟诗:切忌从他见,迢迢与我疏。我今独自往,处处得逢渠。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应须凭么会,方得契如如。
渠(qú) = 水停积处,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[canal;channel;ditch]。(他[he]。)
但由众生从未悟故,不但不得受用,反承此不思议力,起惑造业,由业感苦。
致令生死轮回,了无已时。
以常住之真心,受生灭之幻报。
譬如醉见屋转,屋实不转。
迷谓方移,方实不移。
全属妄业所现,了无实法可得。
以故我释迦世尊,示成佛道,彻证佛光时叹曰:奇哉奇哉,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但以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
= 大方广佛华严经《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》:奇哉!奇哉!此诸众生,云何具有如来智慧,愚痴迷惑,不知不见?我当教以圣道,令其永离妄想执著,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,与佛无异。
若离妄想,则一切智,自然智,无碍智,则得现前。
楞严云: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。本来无有世界众生,因妄有生,因生有灭。生灭名妄,灭妄名真。是称如来无上菩提、及大涅槃、二转依号。
= 大佛顶首楞严经《卷七》:当知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,本来无有世界、众生。因妄有生,因生有灭,生灭名妄。灭妄名真,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,二转依号。
转依 = Asraya-parivrtti/asraya-paravrtti,转所依之意。又作所依已转、变住。转,转舍、转得之义;依,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。转依,即转舍劣法之所依,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。如唯识宗所说,由修圣道,断灭烦恼障、所知障,而证得涅槃、菩提之果,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,或二转依妙果,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。
盘山云:心月孤圆,光吞万象。光非照境,境亦不存。心境俱亡,复是何物。
盘山宝积 = 唐代僧。马祖道一之法嗣,居于幽州(河北)盘山,宣扬宗风,故世称盘山宝积。籍贯、生卒年均不详。谥号‘凝寂大师’。
心月 = 心性明朗清净,譬如满月。
沩山云: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。
=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: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
百丈怀海 = 749年-814年,俗姓王,名怀海,福州长乐人,唐朝禅宗禅师,为马祖道一门下,承继洪州宗禅法。因居洪州大雄山百丈岩(位于今之江西宜春市奉新县),人称百丈怀海。唐穆宗长庆元年(821年),敕谥“大智禅师”。
迥(jiǒng) = 遥远[far]。(僻远的处所[out-of-the-way
place]/差得远;截然不同[far from]。)
如如佛 = 觉悟如如理体之佛也。又佛体即如如之理也。
是知佛祖种种言教,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,令其返迷归悟,复本还元而已。
(正)佛光月报序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一切众生,具有佛性常光。
举凡明暗通塞远近,悉皆彻照无遗。
凡(fán) = 铸造器物的模子/引申义:凡是,表示概括。一切[all]。(总共[altogether]/平常;普通[ordinary]。)
举凡(jǔ fán)
= 表示总括;凡是<下文大多列举>;列举其大要[ranging from…to]。
固不假日月灯明,方能有见也。
无奈众生迷昧本性,背觉合尘。
致佛性常光,变作烦恼无明。
不但暗塞远处不能见,即近在目前,若无日月灯光,虽泰山亦不能见,况其他乎。
由是轮回生死苦海,如盲无导,了无出期。
(正)李夫人然灯记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悟证二空理,唯言悟,则利根凡夫即能。
解悟证悟 = 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,称为解悟,又称开悟;由实践而体得真理者,称为证悟,又称悟入。
如圆教名字位中人,虽五住烦恼,毫未伏断,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。
五住地烦恼/五住地惑 = 五种住地之惑。即见、思、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、欲爱住地、色爱住地、有爱住地、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,称为五住地惑。出于胜鬘经。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,又能生烦恼,故称住地。五住地惑中,唯识家主张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之种子,后一种为所知障之种子。天台宗则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,第二、三、四为三界之思惑,总称为界内见思之惑,二乘人断之而出三界。第五之无明住地即界外之惑,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别,经四十二位断尽之,离二种生死,得证大涅槃。
|
|
见一处住地
|
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,入见道时,并断于一处。
|
欲爱住地
|
即欲界烦恼中,除见、无明,而着于外之五欲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之烦恼。
|
色爱住地
|
即色界之烦恼中,除见、无明,舍外之五欲而着于一己色身之烦恼。
|
有爱住地
|
即无色界之烦恼中,除见、无明,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。
|
无明住地
|
即三界一切之无明。无明为痴闇之心,其体无慧明,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。
|
五住者,见惑为一住,思惑为三住,此二住于界内,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,此二住于界外。
若约宗说,则名大彻大悟。
若约教说,则名大开圆解。
大彻大悟,与大开圆解,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。
稀(xī) = 事物中间距离远、空隙大,与“密”相对[scattered;sparse]。
依稀(yī xī) = 含糊不清地,不明确地[vaguely;dimly]。
仿(fǎng) = 相似。或作“彷”[be similar]。(仿效;模仿。也作“彷”、“倣”[imitate;follow the example
of]。)
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
= 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.居士庞蕴》:“后之江西,参问马祖云: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?’祖云:‘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,即向汝道。’”
庞(páng) = 高屋[high
house]。
庞蕴 = ?-808,中唐时代的禅门居士。与梁代之傅大士并称为‘东土维摩’。居士名蕴,字道玄,又称庞居士。生于衡州衡阳县(湖南省衡阳县治),初志于儒,贞元(785-804)初年,曾谒石头希迁,豁然有省。后又与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举之选,而投宿于汉南旅舍。时,闻江西马祖之道名,乃悟选官不如选佛,遂直奔洪州,随马祖参禅而契悟。丹霞后嗣法石头,剃发出家,庞蕴则终生不变儒形,在家而举扬方外之风。元和(806-820)初年,与女儿灵照北游襄汉,随处而居,或凤岭鹿门,或廛肆闾巷,初住东岩,后居郭西小舍,常制竹漉篱维持生计。
马祖道一 = 709年-788年,或688年-763年,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(公元709年),又称洪州道一,俗姓马。唐朝佛教禅宗大师,六祖惠能之再传弟子,师承南岳怀让门下,为洪州宗的开创者,唐宪宗元和年间谥号大寂禅师。唐德宗贞元四年(公元788年)二月一日,马祖沐浴跏趺入灭。其舍利建塔归葬于建昌(今江西靖安县)石门山。塔曰大庄严。
当下顿亡玄解。
玄解(xuán jiě) = 谓对事物奥秘的理解。亦指深奥难解的道理或事理。
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,殿阁生微凉。
= 夏日联句:人皆苦炎热,我爱夏日长。熏风自南来,殿阁生微凉。
杲(gǎo) = 明亮的样子[bright]。
大慧宗杲 = 1089年-1163年,俗姓奚,字昙晦,号妙喜,又号云门,谥号普觉禅师,宣州宁国(今属安徽)人,南宋禅宗大师,为临济杨岐派第五代传人,提倡看话禅。南宋前期对金主战派的代表人物。法嗣昭觉圆悟克勤禅师。
圜悟克勤 = 1063年-1135年,俗姓骆,字无著,法号克勤,彭州崇宁(今四川省成都市)人,宋代高僧,临济宗杨岐派禅师,嗣法五祖法演,弘法于四川、湖南、江西、金陵等地,宋徽宗敕封佛果大师,宋高宗敕封圜悟大师,又作圆悟大师。谥号真觉大师。合称为佛果圜悟真觉克勤大师。
亦然。
智者诵法华,至药王本事品。
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。
= 妙法莲华经《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》: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。若以华香、璎珞、烧香、末香、涂香、天缯、幡盖,及海此岸栴檀之香,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,所不能及,假使国城、妻子布施,亦所不及。
豁然大悟,寂尔入定。
尔(ěr) = 窗格花纹[figure;decorative pattern]。(那[that]/你[you]/如此;这样/近。通“迩”[near]/形容词、副词的词尾,相当于“然”。)
寂尔(jì ěr) = 犹寂然。
亲见灵山一会,俨然未散。
俨(yǎn) = 恭敬;庄重[dignified;majestic]。(宛如,十分像[just like]。)
能如是悟,方可名大彻大悟,大开圆解。
若云证实相法,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。
南岳思大禅师,智者之得法师也。
慧思 = 515年-577年,禅师,俗姓李,豫州汝阳郡武津县(今河南上蔡县)人,南北朝佛教禅师,为天台宗二祖。(以龙树菩萨为初祖,则慧思尊者为三祖)。十五岁出家,曾师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,从受禅法。北齐天保五年(554),慧思至光州,为众说法达十四年余久,声闻远播。又于河南南部大苏山法传智顗,世称智者大师。 陈光大二年(568),慧思始入衡山,遂有“南岳尊者”之称。因居于南岳衡山,也称南岳慧思。
有大智慧,有大神通。
临终有人问其所证,乃曰:我初志期铜轮。
即十住位,破无明,证实相,初入实报,分证寂光,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,示作佛身,教化众生,二住则千,三住则万,位位增数十倍,岂小可哉。
但以领众太早,只证铁轮而已。
铁轮,即第十信位,初信断见惑,七信断思惑,八九十信破尘沙,伏无明,南岳思示居第十信,尚未证实相法,若破一品无明,即证初住位,方可云证实相法耳。
智者大师,释迦之化身也。
临终有问:未审大师证入何位。
审(shěn) = 屋里有兽足印,能仔细分辨。详究;考察[study at large]。(知道,知悉[know]/审核,审查,检查核对[check]/正,不偏斜[right]/真实;确实[really;certainly]/固定;安定[fixed]。)
未审(wèi shěn) = 不知。
答曰:我不领众,必净六根。
即十信位,获六根清净,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。
损己利人,但登五品。
五品,即观行位,圆伏五住烦恼,而见惑尚未断除。
观行五品位 = 即天台宗所立圆教菩萨六行位(六即)中之‘观行即’。此位乃既知名字而起观行,心观明了,理慧相应之位,能成就五品功德。观行即与八位中之五品弟子位相当,故并称观行五品位。
|
|
随喜品
|
即闻实相圆妙之法而信解随喜,又令他人由此亦喜。对内以三观观三谛之境界,对外以五悔勤加精进,助成理解。
|
读诵品
|
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。
|
说法品
|
即圆顿之修行者于观行即(六即位之第三)之位,受持读诵法华经之外,复说法利导于人,其化导之功归于自己,而观解倍胜于前者。
|
兼行六度
|
指天台观行五品中之第四品。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入灭后之弟子,说五品之功德,其中之第四品即兼行六度品;盖此品除修正观外,又兼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等六度以助观心,故称兼行六度品。
|
正行六度
|
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,事理具足,观行转胜者。
|
五品弟子位 = 八行位之一。略称五品位。天台宗立圆教之行位有八,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。十信以前之外凡位区别为五品,在六即位中相当于第三之观行即(观行五品位)。五品,一般指专心于自己之实践行,故称弟子位。以下所说原系出自法华经分别功德品,而在法华玄义卷五上,以三藏教之五停心位比拟于此。又法华文句记卷二十七以五品弟子位配三慧,其中前三人配闻慧位,兼行六度配思慧位,正行六度配修慧位。据传智顗尝称说自己为五品弟子位。
|
|
随喜品
|
闻实相圆妙之法而信解随喜,内以三观观三谛之境,外用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发愿、回向等五悔勤加精进。
|
读诵品
|
信解随喜,并读诵讲说妙法之经。
|
说法品
|
以正确说法引导他人,更由此功德观自心之修行。
|
兼行六度品
|
观心之余,辅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六度。
|
正行六度品
|
观心之功夫进时,自行化他事理具足,故在此须以六度之实践为主。
|
澫益大师临终有偈云:名字位中真佛眼,未知毕竟付何人。
蕅益智旭 = 1599年-1655年,俗姓锺,字智旭,又字素华,号蕅益,又号西有,别号八不道人、藕益老人,直隶吴县渎川(江苏苏州木渎镇)人,明末莲柏椒蕅四大高僧之一,被尊为净土宗九祖。晚年住于浙江安吉州北天目灵峯寺(今安吉县),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蕅益大师。
六即佛 =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,称为六即佛。此六佛虽因智(悟)情(迷)之深浅,而有六种之别,然其体性不二,彼此互即,故称为‘即’。据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上载,六即佛即:
|
|
理即佛
|
又作理佛,指一切众生。盖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,与诸如来无二无别,皆即是佛,故称理即佛。
|
名字即佛
|
又作名字佛。指或从善知识处闻知,或从经卷中见得,而了知此‘理性即佛之名’之人;此等之人,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,故称名字即佛。
|
观行即佛
|
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,进而依教修行而达于心观明了、理慧相应(即境智相当)、观行相即之人;此等之人,所行如所言,所言如所行,言行一致,以证此位,故称观行即佛。此位分为五品位,即:随喜品、读诵品、说法品、兼行六度品、正行六度品。
|
相似即佛
|
指于前述‘观行即’位中,愈观愈明,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净,断除见思之惑,制伏无明之人;此等之人,虽未能真证其理,但于理仿佛,有如真证,故称相似即佛。此位分为十信位。
|
分证即佛
|
又作分真即佛。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;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,由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位,渐次破除一品无明,而证得一分中道。
|
究竟即佛
|
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,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,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。
|
名字位人,圆悟藏性,与佛同俦,而见思尚未能伏,何况乎断,末世大彻大悟人,多多是此等身分,五祖戒为东坡,草堂清作鲁公,犹其上者,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,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,良以理虽顿悟,惑未伏除,一经受生,或致迷失耳。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,乃实相之异名。
澫益大师示居名字,智者示居五品,南岳示居十信。
虽三大师之本地,皆不可测。
而其所示名字、观行、相似、三位,可见实相之不易证,后进之难超越。
实恐后人未证谓证,故以身说法,令其自知惭愧,不敢妄拟故耳。
拟(nǐ) = 揣度,猜测[conjecture]。(模仿[imitate]/起草[draw up]/打算[intend]。)
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,粉骨碎身,莫之能报。
粉骨碎身(fěn gǔ suì shēn) =
比喻牺牲生命。
汝自忖度,果能越此三师否乎。
忖(cǔn) = 思量,揣度[ponder;speculate]。
若曰:念佛阅经,培植善根,往生西方之后,常侍弥陀,高预海会。
预(yù) = 安乐。经典通用“豫”字[happy]。(预先,事先。事先有准备。通“豫”[in
advance;beforehand]/参与。通“与”[take
part in]。)
海会 = 禅宗谓丛林僧众。如百川之流入大海,众僧会于丛林,称为海会。/谓诸尊圣众之会聚。以海比喻其德高、数众,故称海会。
随其功行浅深,迟早必证实相。
则是决定无疑之词,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。
(正)复永嘉某居士书五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又、二空,即我空、法空。
我空者,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,了知若色若心,色即色法,下四即心法。
悉皆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别离而灭,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。
法空者,于五阴法,了知当体全空。
心经照见五蕴皆空,即是其义。
只此法空之理,即是实相。
由破无明,证实相,故曰度一切苦厄也。
实相者,法身理体,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,而为一切诸相之本,最为真实,故名实相。
此之实相,生佛同具。
而凡夫二乘,由迷背故,不能得其受用。
(正)同上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悟者,了了分明。
如开门见山,拨云见月。
开门见山 =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。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,不拐弯抹角[come
straight to the point;shirt-sleeved]。
拨(bō) = 治理[administer]。(拨动东西;分开;拨开[stir;poke]。)
拨云见日 =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。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。也比喻疑团消除,心里顿时明白。
又如明眼之人,亲见归路。
亦如久贫之士,忽开宝藏。
证者,如就路还家,息步安坐。
就(jiù) = 到高处去住[move to highland]。(靠近;走近;趋向[come close to;move towards]/完成;成功[accomplish]/担任;开始从事[assume the
office of]/登上;开始,启[ascend;start]/只,仅仅[only]/终,尽[end]。)
就路(jiù lù) = 上路。
亦如持此藏宝,随意受用。
悟则大心凡夫,能与佛同。
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。
识此悟证之义,自然不起上慢,不生退屈。
屈(qū) = 尸,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。弯曲[bend]。(委屈;冤屈[feel wronged;put sb. to great
inconvenience]/屈服[subdue;yield]。)
退屈(tuì qū) = 退缩屈服。
而求生净土之心,万牛亦难挽回矣。
挽(wǎn) = 牵引;拉[draw;pull]。
(正)同上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佛法,诸宗修持,必到行起解绝,方有实益。
愚谓起之一字,义当作极。
唯其用力之极,故致能所双忘,一心彻露。
行若未极,虽能观念,则有能有所,全是凡情用事,全是知见分别,全是知解,何能得其真实利益。
观念(guān niàn) = 由外界感受而来对事物的心象。/重现人心的过去印象。/由认知作用而来的意识,如感觉、知觉、幻觉、想像、概念等。
观念念佛 = 凝神专意念佛之意。即观察忆念佛身相好光明及法身实相等,而以口称名念佛。此种念佛须止心之散乱,拂除妄念,观念佛之相好等,故称观念念佛。通常指忆念阿弥陀佛而言。六念、十念中所举之念佛,均属观念念佛。庐山慧远、天台智顗、四明知礼等诸师亦皆唱导观念念佛,或观佛之相好、观佛之功德法、观佛之法身、实相等;主张不堪修观者修口称念佛,口称念佛又分为观与无观两种,观念念佛系相对于无观之口称念佛而言。而念佛主要仍以观念为主、为胜。
唯其用力及极,则能所情见消灭,本有真心发现。
故古有死木头人,后来道风,辉映古今。
辉(huī) = 光;光辉[light;radiance]。(产生光彩;照耀[shine]。)
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。
(正)复范古农书一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念佛所重在往生。
念之至极,亦能明心见性。
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。
念极情忘,心空佛现。则于现生之中,便能亲证三昧。见正编与徐福贤书。
昔明教嵩禅师,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,后于世间经书,悉皆不读而知。
嵩(sōng) = 山高[high;lofty]。
佛日契嵩禅师 = 1007年-1072年,俗姓李,字仲灵,自号潜子,北宋藤州镡津(今广西藤县)人,著名高僧,云门宗法嗣。宋仁宗赐号“明教大师”。
(正)复谢诚明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宗教克论佛法大体,不出真俗二谛。
克(kè) = 甲骨文字形,下面象肩形。整个字形,象人肩物之形。胜任[be competent]。(能够[can;be able to]/攻下;战胜;打败[defeat;overcome;capture]。)
真谛,则一法不立。
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也。
俗谛则无法不备。
所谓佛事门中,不舍一法也。
教则真俗并阐,而多就俗说。
教下 = 汉传佛教术语,在宋明时代,意指天台、法相、贤首三个宗派,又称教下三家。而新兴的禅宗,则自认为是教外别传,自称宗门。至近代,佛教净土宗则自称为教下。
宗则即俗说真,而扫除俗相。
宗门 = 特指禅宗,禅宗门徒自称为“宗门”,称他宗为“教门”。
须知真俗同体,并非二物。
譬如大圆宝镜,虚明洞彻,了无一物。
彻(chè) = 撤除,撤去[remove]。(通达;明白[understand]/穿透[penetrate;pierce]/通,达[thorough;penetrating;clear]/垦治[reclaim]。)
然虽了无一物,又复胡来则胡现,汉来则汉现,森罗万象,俱来则俱现。
虽复群相俱现,仍然了无一物。
虽复了无一物,不妨群相俱现。
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,专说了无一物。
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,详谈群相俱现。
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,不弃事修。
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,还归理性。
正所谓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
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
事理两得,宗教不二矣。
教虽中下犹能得益,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,以涉博故。
宗虽中下难以措心,而上根便能大彻,以守约故。
措(cuò) = 放置,安放[put in place]。(施行;用[carry out;use]。)
教则世法佛法,事理性相,悉皆通达。
又须大开圆解,即宗门大彻大悟也。
方可作人天导师。
宗则参破一个话头,亲见本来,便能阐直指宗风。
风仪/禅风/宗风
= 指一宗之各别风貌。禅宗特称宗师家之风仪为宗风,如云门宗风、德山宗风。又祖师禅风相承,乃该宗独特之风仪,亦称宗风,如临济宗风、曹洞宗风。
佛法大兴之日,及佛法大通之人,宜依宗参究。
参究 = 即参学究办。在禅宗,即指参访师家,致力体得佛法。禅家排斥单方面之知解,以亲至师父处参学,求其开示之参禅为一生之大事,亦即强调在正师之处参禅学道。散见于碧岩录中之参寻、参问、参叩、参玄、参学、参详等语,皆与参究为同义语。
喻如僧繇画龙,一点睛则即时飞去。
繇(yáo) = 随从[follow]。
张僧繇 = 479年-?,南朝梁吴中(今江苏苏州)人,画家。梁武帝天监(502年-519年)中为武陵王国侍郎、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,历任右军将军、吴兴太守。子善果、儒童,师于父,均擅绘宗教画。相传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,给其中的二条龙点上了眼睛,这两条龙便腾云驾雾地飞到天上去了,而未点睛者仍在墙壁上。
画龙点睛(huà lóng diǎn jīng)
= 南朝梁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壁上画龙,并为其中二龙点上眼睛,龙便破壁乘云飞去的故事。后用以比喻绘画、作文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,使全体更加生动传神。
佛法衰弱之时,及夙根陋劣之士,宜依教修持。
夙(sù) = 早晨[morning]。(前,早年[former]。)
陋(lòu) = 狭窄,狭小[narrow]。(简陋[simple
and crude]/不好看,丑[ugly]/知识浅薄[<of
knowledge> limited;shallow]。)
劣(liè) = 弱;小[weak;small]。(不好;低劣[bad;evil],与“优”相对。)
喻如拙工作器,废绳墨则终无所成。
拙(zhuō) = 笨拙,不灵活[clumsy;awkward]。
绳墨(shéng mò) = 木工打直线的墨线[carpenter's line
marker]。(比喻规矩或法度[rules and
regulations]。)
(正)宗教不宜混滥论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持咒持咒以不知义理,但只至诚恳切持去,竭诚之极,自能业消智朗,障尽福崇。
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。
(正)复张云雷书二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持咒一法,但可作助行。
不可以念佛为兼带,以持咒作正行。
但须主助分明,则助亦归主。见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。
夫持咒法门,虽亦不可思议。
而凡夫往生,全在信愿真切,与弥陀宏誓大愿,感应道交,而蒙接引耳。
若不知此意,则法法头头,皆不思议,随修何法,皆无不可,便成无禅无净土,铁床并铜柱,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矣。
头(tóu) = 本指人的头部,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[head]。(表示约计、不定数量的词/件,桩[piece]。)
头头(tóu tóu) = 每一样、每一件。
若知自是具缚凡夫,通身业力,匪仗如来宏誓愿力,决难即生定出轮回,方知净土一法,一代时教,皆不能比其力用耳。
匪(fěi) = “篚”的古字。竹器,形似竹箧[round bamboo basket]。(假借为“非”,表示否定[not;no]。)
持咒诵经,以之植福慧,消罪业,则可矣。
若妄意欲求神通,则所谓舍本逐末,不善用心。
舍本逐末(shě běn zhú mò) = 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视微末小节。
倘此心固结,又复理路不清,戒力不坚,菩提心不生,而人我心偏炽,则著魔发狂,尚有日在。
固结(gù jié) = 紧密坚实的结合在一起。
炽(chì) = 火旺。引申为凶猛,激烈;气焰高涨[burning]。(兴盛,昌盛[powerful and prosperous]。)
夫欲得神通,须先得道,得道则神通自具。
若不致力于道,而唯求乎通。
且无论通不能得,即得则或反障道。
故诸佛诸祖,皆严禁之,而不许人修学焉。
(正)复永嘉某昆季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出家夫佛法者,乃九法界公共之法。
无一人不当修,亦无一人不能修。
持斋念佛者多,推其效则法道兴隆,风俗淳善。
法道(fǎ dào)
= 指佛法之道。/办法和门道。
淳(chún) = 浇灌。(敦厚;质朴;朴实[honest;pure;simple]/味道浓厚的。一说通“醇”[strong]/通“纯”。纯粹[pure]。)
此则唯恐其不多,愈多则愈美也。
至于出家为僧,乃如来为住持法道,与流通法道而设。
若其立向上志,发大菩提,研究佛法,彻悟自性,宏三学而偏赞净土,即一生以顿脱苦轮,此亦唯恐不多,多多则益善也。
三胜学/戒定慧三学/三学 = Tisso sikkha,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、定、慧三学。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,即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。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,禅波罗蜜为定学,般若波罗蜜为慧学。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,一切法门尽摄于此,故当精勤修学。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,则成所谓‘五分法身’。
|
|
戒学/增上戒学/增戒学
|
Adhisila-sikkha,戒可修善,并防止身、口、意所作之恶业。
|
定学/增意学/增上意学/增上心学/增心学
|
Adhicitta-sikkha,定可摄散澄神、摒除杂念,见性悟道。
|
慧学/增上慧学/增慧学
|
Adhipanna-sikkha,慧能显发本性,断除烦恼,见诸佛实相。
|
若或稍有信心,无大志向,欲藉为僧之名,游手好闲,赖佛偷生。
游手好闲(yóu shǒu hào xián)
= 闲荡不务正业,好逸恶劳[live by being idle;loaf
around;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]。
赖(lài) = 得益;赢利[profit;gain]。(依靠;依赖;依恃、凭藉[rely on;depend on]。)
名为佛子,实是髡民。
髡(kūn) = 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[ancient
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]。(僧尼[monk]。)
即令不造恶业,已是法之败种,国之废人。
倘或破戒造业,贻辱佛教。
贻(yí) = 赠送[present]。(遗留[leave
behind;bequeath]。)
纵令生逃国法,决定死堕地狱。
于法于己,两无所益。
如是则一尚不可,何况众多。
古人谓,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所能为,乃真语实语,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。
抑(yì) = 按,向下压[press down]。(抑制[restrain]/或是,还是[or]。)
僧/僧伽 = Samgha,意译为和、众。乃和合之意,故又称和合众、和合僧、海众(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,故以海为喻,而称海众)。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。此外,亦有僧家、僧伍等称。为三宝之一。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,奉行其道,而入圣得果者。亦即出家剃发,从佛陀学道,具足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。或指信受佛法,修行佛道之团体。
良以荷佛家业,续佛慧命。
良(liáng) = 善良[good and honest;kindhearted]。(长,久;深[long;deep]/确实;果然[certainly]/通“埌”。坟墓[grave]。)
非破无明以复本性,宏法道以利众生者,不能也。
以后求出家者,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,第二要有过人天姿,方可薙落。
姿(zī) = 姿态[appearance;looks;carriage]。(容貌[appearance;looks]/资质<天资,禀赋>[natural gift]。)
薙(tì) = 除草[weed]。(通“剃”。剃头 [shave]。)
否则不可。
至若女人有信心者,即令在家修行,万万不可令其出家。
恐其或有破绽,则污败佛门不浅矣。
绽(zhàn) = 衣服裂开[burst;split]。(皮肉破裂[open;the skin is torn]。)
男若真修,出家更易。
以其参访知识,依止丛林也。
女若真修,出家反难。
以其动辄招世讥嫌,诸凡难随己意也。
辄(zhé) =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,亦称“车耳”[sides of a chariot,etc.,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]。(立即;就[immediately]/总是,每次[always]/则[then]。)
动辄(dòng zhé) = 动不动就;常常[easily]。
凡(fán) = 铸造器物的模子/引申义:凡是,表示概括。一切[all]。(总共[altogether]/平常;普通[ordinary]。)
诸凡(zhū fán) = 所有;一切。
如上拣择剃度,不度尼僧。
拣(jiǎn) = 挑选,选择[choose;select]。
乃末世护持佛法,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。
(正)复谢融脱书二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惟我释子,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。
释种子/释迦子/释子
= 释,释迦之略称;释尊出身于释迦族,故指依释尊出家之弟子为释子。或指释尊入灭后之教徒。
成佛/得佛/得道/成正觉/成道 = 成佛得道之略称。即完成佛道之意。为八相之一。谓菩萨完成修行,成就佛果。据传释尊历六年苦行后,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之金刚座上成道,此处即称为成道处。然大乘经论中以在树下成道为示现应身成佛之相,而谓佛陀之报身乃于色究竟天摩醯首罗智处成佛。
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,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。
六道四生 = 六道,指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间、天上等六种世界。又依六道众生出生之形态,可分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等四类,并称六道四生。其中,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生,鬼趣通胎、化二生,一切地狱、诸天及中有,唯为化生。
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,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,使其永出苦轮,常住正觉。
故曰释氏之孝,晦而难明者也。
晦(huì) =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[la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]。(夜;晚[night]/昏暗[dark]/掩蔽;隐秘[hide]。)
虽然,儒之孝,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。
若释氏辞亲出家,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。
夫佛制,出家必禀父母。
禀(bǐng) = 给予谷物[grant grain]。(赋予;给与[bestow
on;give]/承受[bear]/报告[report]。)
若有兄弟子侄可托,乃得禀请于亲,亲允方可出家,否则不许剃落。
侄(zhí) = 弟兄或其他同辈男性亲属的子女[nephew]。
托(tuō) = 寄托[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.;commit
sth. to sb.'s care]。(依靠;凭借[rely
on]/推。同“拓”[push]。)
其有出家之后,兄弟或故,亲无倚托,亦得减其衣钵之资,以奉二亲。
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,宋长芦宗颐禅师,襄阳人,少孤,母陈氏鞠养于舅家,及长,博通世典,二十九岁出家,深明宗要,后住长芦寺,迎母于方丈东室,劝令念佛求生净土,历七年,其母念佛而逝。事见净土圣贤录。
清了法师 = 1088-1151年,真歇清了和尚,南宋四川人,俗姓雍,号长芦,少年学经于成都,扣丹霞室而大悟。
芳(fāng) = 花草[fragrant grass]。(香气[aroma;fragrance]/比喻美名或美德[good name]。)
颐(yí) = 下巴[the lower jaw]。(保养[keep
fit;take care of oneself]。)
襄(xiāng) = “襄”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,放进种子,再盖土。(古州名。故治今湖北襄阳[Xiang
prefecture]。)
鞠(jū) =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。最早是结毛而成。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,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[ball used in
ancient China]。(通“育”。抚养;生育[give
birth to;rear]。)
道丕有葬父之异迹。
丕(pī) = 大[big;great]。
道丕禅师 = 洪州(今江西南昌)人,嗣法于云居道膺,为传曹洞宗第三世嗣祖沙门,付法与同安观志禅师,后在洪州凤栖山安院开法,弘扬曹洞宗风,世称“同安道丕”。
道丕。唐宗室,长安人,生始周岁,父殁王事,七岁出家,年十九世乱谷贵,负母入华山,自辟谷,乞食奉母,次年往霍山战场,收聚白骨,虔诵经咒,祈得父骨,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,直诣丕前,乃掩余骨,负其父骨而归葬焉,事见宋高僧传。
殁(mò) = 死[die]。(通“没”。隐没;沦没[disappear
gradually;sink;fall]。)
辟(bì) = 法律,法度[law]。(通“避”。回避,躲避[avoid]/pì = 打开,开启[open]/驳斥[refute]。)
霍(huò) = 鸟疾飞时发出的声音。后描述门、水等响声[huo]。
故经云:供养父母功德,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。
一生所系/补处/一生补处
= Eka-jati-pratibaddha,原为‘最后之轮回者’之义。谓经过此生,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。即指菩萨之最高位─等觉菩萨。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。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,来生即可成佛。
亲在,则善巧劝谕,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。
谕(yù) =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。也指告诉[instruct;tell]。(明白、懂得[understand;see]/比喻[analogy]。)
亲殁,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,常时至诚为亲回向。
令其永出五浊,长辞六趣。
五滓/五浊 = Panca kasaya,指减劫(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)中所起之五种滓浊。
|
|||
劫浊
|
Kappa-kasaya,减劫中,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,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,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,世界众生无不被害。
|
总
|
|
见浊
|
浊之自体
|
Ditthi-kasaya,正法已灭,像法渐起,邪法转生,邪见增盛,使人不修善道。
|
别
|
烦恼浊
|
Kilesa-kasaya,众生多诸爱欲,悭贪斗诤,谄曲虚诳,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。
|
||
有情浊/众生浊
|
Satta-kasaya,众生多诸弊恶,不孝敬父母尊长,不畏恶业果报,不作功德,不修慧施、斋法,不持禁戒等。
|
||
寿浊/命浊
|
Ayu-kasaya,往古之世,人寿八万岁,今时以恶业增加,人寿转减,故寿命短促,百岁者稀。
|
忍证无生,地登不退。
尽来际以度脱众生,命自他以共成觉道。
如是,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。
(正)佛教以孝为本论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谤佛佛之愍念众生,前自无始,后尽未来,上自等觉菩萨,下及六道凡夫,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。
= 大方广佛华严经《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》:众生行海无有边,佛普弥纶雨法雨,随其根解除疑惑,华缨悟此心欢喜。
纶(lún) = 青丝绶带,古代官吏系印所用[black silk ribbon]。(整理丝线[put in order silks]。)
弥纶(mí lún) = 周遍包罗。
譬如虚空,普含一切。
森罗万象,乃至天地,悉所包容。
亦如日光,普照万方。
纵令生盲,毕世不见光相。
然亦承其光照,得以为人。
使无日光照烛,便无生活之缘。
烛(zhú) =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[torch]。(蜡烛<始于唐代>[candle]/照;照亮[illuminate]。)
岂必亲见光相者,方为蒙恩乎。
彼世智辩聪者,以己拘墟之见,辟驳佛法。
墟(xū) = 大土山[big mound]。(废址,故城[ruins]/ 场所[place]。)
拘墟(jū xū) = 比喻孤处一隅,见闻狭隘。
驳(bó) = 马毛色不纯[particolored;variegated]。(驳杂;庞杂[heberogeneous]/驳斥,反驳[rebute;refute]。)
辟驳(pì bó) = 驳斥。
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,与生盲骂日,谓无光明者,了无有异。
诬(wū) = 无中生有,捏造事实害人[accuse falsely]。
惑世诬民(huò shì wū mín) = 蛊惑世人。
一切外道,咸皆窃取佛经之义,以为己有。
更有窃取佛法之名,以行邪法。
是知佛法,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。
犹如大海,潜行地中。
其滋润流露,则为万川。
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。
彼谤佛者,非谤佛也,乃自谤耳。
以彼一念心性,全体是佛,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,冀彼舍迷归悟,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。
以佛性最为尊重,最可爱惜,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。
即不信受,亦不忍弃舍耳。
使众生不具佛性,不堪作佛,佛徒为如是施设,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,亦是世间第一大妄语人。
彼天龙八部,三乘贤圣,尚肯护卫依止乎哉。
(正)佛遗教经解序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世人未读佛经,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。
深谋远虑(shēn móu yuǎn lǜ) =
计划周密而思虑深远[think deeply and plan carefully;thoughtful and shrewd]。
见韩、欧、程、朱等辟佛,便以崇正辟邪为己任。
= 韩愈,欧阳修,程颐,朱熹。
韩愈 = 768年-824年12月25日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自称郡望昌黎,世称韩昌黎;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文,世称韩文公。唐代文学家,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,合称“韩柳”。
欧阳脩 = 1007年8月1日-1072年9月22日,本作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谥号文忠。籍贯吉州庐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),生于绵州(今四川绵阳),北宋时期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。他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,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。文学方面,欧阳脩成就斐然,是唐代韩愈、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,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程颐 = 1033年-1107年,字正叔,北宋洛阳伊川(今河南省伊川县)人,世称伊川先生,北宋理学家,教育家,历官汝州团练推官、西京国子监教授。
朱熹 = 1130年10月22日-1200年4月23日,字元晦,一字仲晦,斋号晦庵、考亭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紫阳夫子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朱熹早年对佛教甚感兴趣,时常礼佛,研修佛学,遇到李侗后,则尽弃佛学,回归儒家。
而人云亦云,肆口诬蔑。
肆口(sì kǒu)
= 毫无顾忌地开口伤人[talk irresponsibly]。
蔑(miè) = 从苜,从戍。“苜”是眼睛歪斜无神,“戍”是戍守人。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。眼睛红肿看不清[<be red
and swolle in eye> can not see clearly]。(轻视;轻侮。亦作“懱”[disdain;despise]。)
不知韩欧绝未看过佛经。
韩之原道,只寂灭二字,是佛法中话,其余皆老子庄子中话。
后由大颠禅师启迪,遂不谤佛。
潮州大颠 = 732年-824年,俗姓陈(一说姓杨),法号宝通,自号大颠和尚,广东潮阳人,唐代禅宗祖师,为石头希迁法嗣。
迪(dí) = 道;道理[road;reason]。(开导[enlighten]。)
启迪(qǐ dí)
= 开导;启发。
欧则唯韩是宗,其辟佛之根据,以王政衰,而仁义之道无人提倡,故佛得乘间而入。
若使知前所述佛随顺机宜,济世度生之道,当不至以佛为中国患,而欲逐之也。
欧以是倡,学者以欧为宗师,悉以辟佛是则是效。
明教大师欲救此弊,作辅教编,上仁宗皇帝。
宋仁宗赵祯 = 1010年5月30日-1063年4月30日,北宋第四代皇帝。
仁宗示韩魏公,韩持以示欧。
欧惊曰:不意僧中有此人也,黎明当一见之。
次日,韩陪明教往见,畅谈终日,自兹不复辟佛。
门下士,受明教之教,多皆极力学佛矣。
门下士(mén xià shì) = 指门客。/犹门生。/学生,弟子。
程、朱读佛大乘经,亲近禅宗善知识。
会得经中全事即理,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之义。
便以为大得。
实未遍阅大小乘经,及亲近各宗善知识,遂执理废事,拨无因果。
拨(bō) = 治理[administer]。(拨动东西;分开;拨开[stir;poke]。)
拨无因果 = ‘拨’即否定、排除之意。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之道理。为五见中之邪见。
谓佛所说三世因果,六道轮回,乃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,实无其事。
且谓人死,形既朽灭,神亦飘散。
朽(xiǔ) = 腐烂[decayed;rotten]。(衰老;衰弱[senile;old]/磨灭,消散[dissipate]。)
纵有剉斫舂磨,将何所施。
剉(cuò) = 折伤[break;deaden]。(铡切;斩剁[chop]。)
斫(zhuó) = 斧刃[edge <of an axe>]。(用刀、斧等砍劈[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]。)
舂(chōng) =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[pound]。
施(shī) = 本指旗帜。(假借为“吔”。给,给予。引申为施舍[give]/施行;实行;推行[put into force]/设置;安放[set
up]/散布;铺陈[spread]/用;运用[use]/yì = 移动、变化/及、延及。)
神已散矣,令谁托生。
由是恶者放心造业,善者亦难自勉。
(续)佛学图书馆缘起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戒律至言持戒,且先守佛两句略戒。
其戒唯何。
曰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
= 法句经《第二十二述佛品》: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
此两句,包罗一切戒法,了无有遗。
此系如来戒经中语。
文昌帝君引而用之于阴骘文,切勿谓原出于阴骘文也。
昌(chāng) = 善,正当[good]。(兴旺发达,与“亡”相对[flourishing]。)
君(jūn) =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[sovereign;ruler]。
帝君(dì jūn)
= 对神的尊称。
文昌帝君 = 文昌: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,即文昌宫。一说在北斗魁前,一说在北斗之左。六星各有星名,称上将、次将、贵相、司命、司中、司禄等。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。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,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。
骘(zhì) = 公马[male horse] 。(安定[stabilize]。)
阴骘(yīn zhì) = 原指上苍默默地使安定下民,后引申为阴德[good deed to
the doer's credit in the nether world]。
文昌帝君阴骘文 = 简称《阴骘文》,道教重要典籍。作者不详。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。
此两句,泛泛然视之,似无奇特。
泛(fàn) = 漂浮[float]。(假借为氾。广泛,普遍[extensive;general]/不切实际的,浮浅的[fanciful;illusory;impracticable;superficial]。)
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,则能全守无犯,凡起心动念,不许萌一念之不善,则诸戒均可圆持。见续编复宋慧湛书。
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。
(三)复陈飞青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律,不独指粗迹而已。
若不主敬存诚,即为犯律。
主敬存诚(zhǔ jìng cún chéng)
= 主敬存诚表示内心恭敬虔诚的意思,是宋儒律身的根本。语本《礼记.少仪》:「宾客主敬,祭祀主敬。」;语本《易经.乾卦.九二》:「闲邪存其诚。」
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。
若人不知因果,及瞒因昧果,皆为违律。
瞒(mán) = 眼睑低。闭目貌[eyelid lowed]。(惭愧的样子/隐藏实情[conceal secret from;hide the truth from]。)
昧(mèi) = 昏暗不明[obscure]。(愚昧;糊涂[be
ignorant of;have hazy notions about]/掩蔽;欺骗[conceal;hide;delude]。)
念佛之人,举心动念,常与佛合,则律教禅净,一道齐行矣。
(正)复谢诚明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三皈五戒,为入佛法之初门。
三皈依/三归/三自归/三归戒/趣三归依/三归依
= Tisarana,归依一词,含有救护、趣向之义。三归依即归投、依靠三宝,并请求救护,以永解脱一切苦。即指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。释迦牟尼成道后,尚未有僧宝之时,则仅授佛、法二归戒。
优婆塞五戒/优婆塞戒/五戒 = Panca-sila,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,(三)邪淫,(四)妄语,(五)饮酒。在小乘经量部中,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,准许五戒分别受持;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,后具受五戒,始名优婆塞,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。
修余法门,皆须依此而入。
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,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。
不省三业,不持五戒,即无复得人身之分。
三业 = Tini-kamma,身业、口业、意业三者的合称。根据造作业的处所,而对业做出分类。此外,另有非善非恶、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。
|
|
身业
|
Kaya-kamma,指身所造作之业。可分为善、恶、无记三种。身恶业指杀生、偷盗、邪淫;反之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即为身善业。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,则为无记之身业。
|
口业/语业
|
Vak-kamma,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,有善有恶,若妄语、离间语、恶语、绮语等为口恶业;若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语、不绮语则为口善业。
|
意业
|
Mana-kamma,指意所起之业,有善有恶,若贪欲、嗔恚、邪见等为意恶业;若不贪、不嗔、不邪见则为意善业。
|
况欲得莲华化生,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。
(正)复高邵麟书三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受戒一事,若男子出家为僧,必须入堂习仪,方知丛林规矩,为僧仪则。
丛林 = 指僧众聚居之寺院,尤指禅宗寺院。昔时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之林地,营建精舍;故僧众止住之处,即以兰若(空闲)、丛林等语称之。经典中对‘丛林’一语之解释颇多。
则游方行脚,了无妨阻。
行脚僧/游方头陀/游方僧/云水僧/游方僧 =
指云游四方之僧人。亦即步行参禅求道之僧人。
游方/游行/行脚
= 谓僧侣无一定居所,或为寻访名师,或为自我修持,或为教化他人,而广游四方。游方之僧,即称为行脚僧。与禅宗参禅学道之‘云水’同义。行脚僧于游方时可随身携带常用物件,然于物件类别及数量均有一定之限制。
否则十方丛林,莫由住止。
若在家女人,家资丰厚,身能自主。
诣寺受戒,亦非不可。
诣(yì) = 前往,去到[go to]。(<学问等>所达到的境地[attainment]。)
至于身家穷困,何必如此。
但于佛前恳切至诚,忏悔罪业。
一七日,自誓受戒。
至第七日,对佛唱言,我弟子福贤,誓受五戒,为满分优婆夷,优婆夷,此云近事女,谓既受五戒,堪事佛故。满分者,五戒全持也。(男子受戒,名优婆塞,此云近事男。编者敬注)
夷(yí) = 东方之人。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[Yi nationality]。(平坦[level]/太平[peaceful]/铲除;消灭;诛灭[exterminate;put to death]/毁灭[ruin]。)
邬波斯迦/优婆夷 = Upasika,译为清信女、近善女、近事女、近宿女、信女。即亲近三宝、受三归、持五戒、施行善法之女众。
尽形寿不杀生,尽形寿不偷盗,尽形寿不淫欲,若有夫女,则曰不邪淫。
尽形寿不妄语,尽形寿不饮酒,如此三说,即为得戒。
但自志心受持,功德并无优劣。
切勿谓自誓受戒者,为不如法。
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。
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 = 大乘佛教传出的《梵网经》,收于大正藏律部,从古汉语转译至西藏而有藏译本。其下卷又称之为《梵网菩萨戒经》(梵语:Brahmajala
Bodhisattva sila Sutra)、《菩萨波罗提木叉经》、《菩萨心地戒本》,为汉传佛教菩萨戒所据法本之一。本经虽与《巴利三藏·长部·梵网经》同名,但为不同经本,内容亦不相近。
(正)与徐福贤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中阴中阴者,即识神也。
中阴/中蕴/中有身/中阴身/中有 = 梵Antarabhava,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后,到下一期生命开始之前的中间存在状态。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,类似于一般所说的灵魂、鬼魂、魂魄、元神、细微身等。在佛教中,不同部派对中有的概念有所争论,说一切有部支持中有学说,但大众部与分别说部则不支持。上座部佛教否定中有理论,但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则普遍接受中有的想法。
非识神化为中阴,即俗所谓灵魂者,言中阴七日一死生,七七日必投生等,不可泥执。
泥(ní) = 中国古水名,泾水支流,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[Ni River]。(nì
= 拘泥于;拘执,不变通[bigoted;obstinate]。)
中阴之死生,乃即彼无明心中,所现之生灭相而言,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。
中阴受生,疾则一弹指顷,即向三途六道中去。
迟则或至七七,并过七七日等。
初死之人,能令相识者,或见于昼夜,与人相接,或有言论。
相识(xiāng shí) = 彼此认识[be
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]。/相识之人[acquaintance]。
此不独中阴为然,即已受生善恶道中,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,一为现形。
亲故(qīn gù) = 亲戚和老友[relatives
and old acquaintances]。
此虽本人意念所现,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。
祇(qí) = 地神。(zhǐ = 正、恰、只。)
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,及善恶果报不虚耳。
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,则人死形既朽灭,神亦飘散之论,必至群相附和。
而举世之人,同陷于无因无果,无有来生后世之深坑,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,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。
惕厉(tì lì) = 因心存恐惧危难而警惕,指君子的修身自省。
天地鬼神,欲人明知此事,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,阳人主刑于幽冥等。
刑(xíng) = 惩罚[punish torture]。
皆所以辅弼佛法,翼赞治道。
弼(bì) = 辅佐君王的大臣[assister]。(辅助,特指臣下辅佐君王[assist]。)
赞(zàn) = 进财货以求谒见[introduce;present]。(辅佐,佐助[assist]/参与[participate
in]。)
其理甚微,其关系甚大。
此种事,古今载籍甚多,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,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。
权(quán) = 黄花木[a kind of tree]。(秤。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[scale]/权力[reins of
power]/权宜、变通[expedient]/衡量,比较[weigh;compare]。)
(正)复范古农书二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死之已后,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,名为中阴。
若已受生于六道中,则不名中阴。
其附人说苦乐事者,皆其神识作用耳。
投生,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。
是受胎时,即已神识住于胎中。
生时,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,乃系有父母交媾时,代为受胎。
媾(gòu) = 交互为婚姻,亲上结亲[bigamy]。(交合[copulate]。)
迨其胎成,本识方来,代识随去也。
圆泽之母,怀孕三年,殆即此种情事耳。
园泽 = 另作“圆规”。僧人,唐代杭州惠林寺的主持,和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的三生石有关。
殆(dài) = 危险[danger]。(困乏;疲惫[tired]/假借为“怠”。懒惰[lazy;idle]/表推测,相当于“大概”、“几乎”[nearly]。)
情事(qíng shì) = 事实、情形。/感情、情意。
此约常途通论。
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,如净业已成者,身未亡而神现净土。
恶业深重者,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,命虽未尽,识已投生。
婴(yīng) = 从女,賏。“賏”是颈项链。妇女颈饰,似现代的项链[necklace]。(初生的女孩[baby]/系到颈上;戴[wear]/绕,围绕[surround]/遭受;遇[suffer]/通“撄”。触犯[offend]。)
迨至将生,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。
此理固亦非全无也。
当以有代为受胎者,为常途多分耳。
三界诸法,唯心所现。
众生虽迷,其业力不思议处,正是心力不思议处,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。
(正)同上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四土凡圣同居、方便有余二土,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,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。
四佛土/四种佛土/四种净土/四种国土/四土 = 为天台宗智顗所立之四种佛土,即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无障碍土、常寂光土。
|
|
凡圣同居土
|
又称染净同居土、染净国。指人、天两道之凡夫,与声闻、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。其中,又可分种:
(1)凡居,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之‘四恶趣’与善众生所居之‘人天趣’之别。
(2)圣居,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。实圣即声闻四果、辟支佛、通教之六地、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。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、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萨、妙觉如来等,应有缘众生之须而权化生于此土。
此外,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、秽二种,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,西方极乐则是同居之净土。
|
方便有余土
|
又称方便土、有余土。指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地前菩萨所居之土。此等之人,系修方便道,断除见、思惑者,故称方便;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,故称有余。
|
实报无障碍土
|
又称实报土、果报国。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。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,故称实报无障碍土;纯属菩萨之居,无有凡夫二乘,乃别教初地以上、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。
|
常寂光土
|
又称理性土。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之依处,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,乃常住(法身)、寂灭(解脱)、光明(般若)之佛土。
|
不可约佛而论。
若约佛论,非但西方四土,全体寂光。
即此五浊恶世,三途恶道,自佛视之,何一不是寂光。
故曰:毗卢遮那,遍一切处,其佛所住,名常寂光。
毗楼遮那/毗卢折那/吠嚧遮那/毗卢舍那/毗卢遮那
= Verocana,为佛之报身或法身。略称卢舍那、卢遮那、遮那。意译遍一切处、遍照、光明遍照、大日遍照、净满、广博严净。
遍一切处之常寂光土,唯满证光明遍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,亲得受用耳。
余皆分证。
分证 =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,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中道。大乘起信论称之为随分觉,天台家则称为分证即。
若十信以下,至于凡夫,理则有而事则无耳。
十信心/十心/十信 =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,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;此十种心在信位,能助成信行。依诸经典所举,其名称与顺序略异。
|
|
信心
|
一心决定,乐欲成就。
|
念心
|
常修六念,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施及天。
|
精进心
|
闻菩萨藏,精勤修习无间善业。
|
定心
|
于事于义系心安住,远离一切虚伪、轻躁、忆想分别。
|
慧心
|
闻菩萨藏,思量观察,知一切法无我无人,自性空寂。
|
戒心
|
受持菩萨清净律仪,身口意净,不犯诸过,有犯悔除。
|
回向心
|
所修善根,回向菩提,不愿诸有;回施众生,不专为己;回求实际,不著名相。
|
护法心
|
防护己心,不起烦恼,更修默护、念护、智护、息心护、他护等五种护行。
|
舍心
|
不惜身财,所得能舍。
|
愿心
|
随时修习种种净愿。
|
欲详知者,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。
而梵网玄义,亦复具明。
毗卢遮那,华言光明遍照,亦云遍一切处,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,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然,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,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,卢舍那,华言净满,以其惑业净尽,福慧圆满,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。
閦(chù) = 众多。
不动佛 = Akshobhya,音译阿閦佛。教王经、略出经等所载之不动佛(或不动如来)系指东方之阿閦佛。
又须知实报寂光,本属一土。
约称性所感之果,则云实报。
约究竟所证之理,则云寂光。
初住初入实报,分证寂光。
妙觉乃云上上实报,究竟寂光。
是初住至等觉,二土皆属分证。
妙觉极果,则二土皆属究竟耳。
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,于寂光则唯约究竟。
寂光无相,实报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。
譬如虚空,体非群相。
而一切诸相,由空发挥。
又如宝镜,虚明洞彻,了无一物。
而复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。
实报寂光,即一而二,即二而一。
欲人易了,作二土说。
(正)复永嘉某居士书五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舍利言舍利者,系梵语。
舍利 = Sarira,即死尸、遗骨之意。意译体、身、身骨、遗身。通常指佛陀之遗骨,而称佛骨、佛舍利,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。
此云身骨,亦云灵骨。
骨身/灵骨 = Sarira,音译舍利。通常指佛之遗骨,亦即佛舍利。又尊称死者之遗骨,亦称灵骨。
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,非炼精气神所成。
此殆心与道合,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。
非特死而烧之,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。
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,又雪岩钦禅师剃头,其发变成一串舍利。
岩(yán) = 高峻的山崖[cliff]。(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[tall
rock]。)
钦(qīn) = 欠,打呵欠,张口舒气。打呵欠的样子[yawning]。(敬佩;恭敬[admire;respect]。)
雪岩祖钦 = 1216年-1287年,释祖钦,号雪岩,闽之漳州(今福建漳州)人。宋元临济宗杨岐派分支破庵系僧人,法嗣于径山无准师范禅师。
又有志心念佛,口中得舍利者。
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,板中出舍利者。
王日休 = ?-1173年,字虚中,又称龙舒居士,南宋龙舒(今安徽舒城)人。曾为国学进士,专修净土宗。著有《龙舒净土文》。
又有绣佛绣经,针下得舍利者。
绣(xiù) = 刺绣。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、鸟、图案等[embroider]。
又有死后烧之,舍利无数,门人皆得,有一远游未归,及归致祭像前,感慨悲痛,遂于像前得舍利者。
慨(kǎi) = 不得志而愤激[indignant;vehement]。(假借为“嘅”。感慨,叹息<因悲痛、不愉快而发出的叹息>[be
deeply touched;sigh with deep feeling]。)
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,天大起风,烟飞三四十里,烟所到处,皆有舍利,遂群收之,得四石余。
石(shí) = 山石[stone]。(dàn
= 容量单位,十斗为一石[dan,Chinese unit
of dry measure]/通“硕”。大[great]。)
当知舍利,乃道力所成。
丹家不知所以,妄臆是精气神之所炼耳。
臆(yì) = 胸骨[breastbone]。(胸部[chest]/通“意”。意料;推测[surmise]。)
(正)复郦隐叟书
郦(lì) = 姓。
叟(sǒu) = “叟”。假借为“傁”,老的男人。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[old man]。
编者敬按:印大师荼毗之翌晚,捡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。精圆莹彻,弈弈有光。又有大小舍利花,及血舍利牙齿舍利三十二颗等,共千余粒。在山缁素,莫不惊为希有。又无锡袁德常居士,检得灵骨骨屑携归,抵家启视,忽见骨中现有无数舍利,光耀夺目。附此以志景仰。
阇维/阇毗/耶维/耶旬/荼毗 = Jhapita,意译为烧燃、烧身、焚烧、烧。即火葬之意。行荼毗之火葬场即称为荼毗所。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,原为僧人死后,处理尸体之方法,佛教东渐后,中国、日本亦多用之。流行于中国丛林之俗语,则称为‘送往生’。
翌(yì) = 明<天,年>[next]。
弈(yì) = 下棋[play chess]。(大[great]。)
缁(zī) = 帛黑色[silks black]。
缁素(zī sù) = 黑和白。/指僧俗。僧徒衣缁,俗众服素,故称。
屑(xiè) = 碎末。(顾惜;介意[mind;willing]/常用否定式,不屑,即不惜顾一眼[disdain]。)
携(xié) = 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[carry in hand]。(牵挽;挽扶[lead]。)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佛舍利,更为神变无方。
无方(wú fāng) = 无定例、无定规。/无定类、无一定的方向。/无限、无极。/不得法。
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,一梵僧赠舍利数粒,及登极后视之,则有许多粒。
隋(suī) = 残余的祭品[residual
meat]。
隋文帝杨坚 = 541年7月21日-604年8月13日,小字那罗延,隋朝开国皇帝,谥号文皇帝,庙号高祖,公元581年3月4日-公元604年8月13日在位,在位24年。
登极(dēng jí) = 皇帝即位[be
enthroned]。
(数百)因修五十多座宝塔,阿育王寺之舍利塔,可捧而观,人各异见。
或一人一时,有大小高下转变,及颜色转变,及不转变之不同,是不可以凡情测度者。
世人以凡情测佛法,故只得其损,不受其益也。
(三)复杨佩文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臂香臂香者,于臂上然香也。
臂香 = 谓将香置于臂上燃烧,以供养佛、菩萨,表示赤诚之意。古时有燃臂香求神明者,乃源自佛教燃臂香供佛之举。
灵峰老人,日持楞严梵网二经,故于然香一事颇为频数。
蕅益智旭 = 1599年-1655年,俗姓锺,字智旭,又字素华,号蕅益,又号西有,别号八不道人、藕益老人,直隶吴县渎川(江苏苏州木渎镇)人,明末莲柏椒蕅四大高僧之一,被尊为净土宗九祖。晚年住于浙江安吉州北天目灵峯寺(今安吉县),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蕅益大师。
良以一切众生,无不爱惜自身,保重自身。
于他,则杀其身,食其肉,心更欢乐。
于己,则蚊噆芒刺。
噆(zǎn) = 衔、含。/叮、咬。
芒(máng) = 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[awn]。(通“茫”。模糊不清[dim]/通“铓”。毫末;锋刃[blade]。)
便难忍受矣。
如来于法华、楞严、梵网、等大乘经中,称赞苦行。
令其然身臂指,供养诸佛,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。
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。
然香然身,皆所谓舍。
必须至心恳切,仰祈三宝加被,唯欲自他业消慧朗,罪灭福增。
言自他者,虽实为己,又须以此功德,回向法界众生,故云自他。
绝无一毫为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,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。
则功德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。
所谓三轮体空,四弘普摄。
三轮体空 = 布施之时,能体达施者、受者、施物三者皆悉本空,摧破执着之相,称为三轮体空。
|
|
施空
|
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,既知无我,则无希望福报之心,称为施空。
|
受空
|
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,亦无他人为受施者,故不起慢想,称为受空。
|
施物空
|
物即资财珍宝等物,能体达一切皆空,则虽有所施,亦视为空,故不起贪想,称为施物空。
|
四弘愿/四弘行愿/四弘愿行/四弘誓/四弘/四弘誓愿 =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,故又称总愿。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,散见于诸经论,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,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。
|
||
众生无边誓愿度
|
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。
|
利他
|
烦恼无尽誓愿断
|
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。
|
自利
|
法门无量誓愿学
|
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。
|
|
佛道无上誓愿成
|
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。
|
功德由心愿而广大,果报由心愿而速获。
其或心慕虚名,徒以执著之心,效法除著之行,且莫说然臂香,即将全身通然,亦是无益苦行。
(正)复丁福保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境界念佛人,临终蒙佛接引,乃生佛感应道交,虽不离想心,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,绝无佛圣迎接之事。
心造地狱,临终则地狱相现。
心造佛国,临终则佛国相现。
谓相随心现则可,谓唯心无境则不可。
唯心无境,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,则无过。
阁下若说,则堕断灭知见,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。
可不慎诸。
诸(zhū) = 辩,问辩[argue;dispute;debate]。(众;各[all;various]/表示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/“之于”的合音。)
(正)复顾显微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来书所说二种邪见,乃以凡夫知见,测度如来境界。
此种人,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。
然佛慈广大,不弃一物,不妨设一方便,以醒彼迷梦。
佛由其了无贪心,故感此众宝庄严,诸凡化现,不须人力经营之殊胜境界。
岂可与娑婆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。
娑婆世界 = 指「包含大梵天界以下的世界」,「娑婆」为梵语之音译,巴利语之音译为「沙哈」(saha《玄应音义》作「索诃」),义译为「勘;能忍耐的」,而「大梵天」的名字即为「娑婆主」(巴利语音译为「沙哈巴地」,「巴地」义译为「主人」),所以「娑婆世界」也有「大梵天所统领的世界」的意思。
譬如慈善有德之人,心地行为,悉皆正大光明。
故其相貌,亦现慈善光华之相。
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之好,而自然会好。
造业之人,其心地龌龊污秽凶恶,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。
龌龊(wò chuò) = 肮脏,污秽[dirty;filthy]。/品行卑劣[mean,despicable]/气量狭隘,拘于小节[narrow]。
黯(àn) = 深黑色[black]。(昏暗,暗淡无光[dim]。)
彼固唯欲面色之好,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。
而心地不善,纵求亦了不可得,此约凡夫眼见者。
若鬼神,则见善人身有光明。
光明之大小,随其德之大小。
见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,其相之大小,亦随恶之大小而现。
煞(shā) = 同“杀”。弄死,杀死[kill]。(指迷信的凶神恶鬼之类[evil
spirit;goblin]。)
彼谓金刚经为空,不知金刚经乃发明理性,未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。
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,即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。
凡夫闻之,固当疑为无有此事。
(三)复俞慧郁陈慧昶书
昶(chǎng) = 白天时间长的[<of day> long]。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神通他心通有种种不同。
且约证道者说,如澍庵无论问何书,即能一一诵得清楚,一字不错。
澍(shù) = 及时雨[timely rain]。(降<雨>[rain]。)
澍庵 = 清代僧。幼粗率犷荡,及长,游惰无赖,出家后放纵如故,不守戒律。居于扬州禅寺时,一日,入厨与人争食,恶口谩骂,住持恶其无礼,当众呵斥。师心中愤恨,潜入厨房,持刀置枕下,俟机报仇。然至中夜,忽自悔悟,遂闭关三年,专持大悲神咒,以为忏悔。及出关后,神采焕然,顿异往昔。复于经史论书、内外方策、九流百家、小说杂记,乃至市井绮语诸书,不待研求,无不暗合,由是远近传其神异。当世名儒阮文达屡与言谈,师酬对如流,阮氏为之叹异有加。咸丰初年,师预言天下将有大乱,二年后,果然洪杨作乱。师晚年独处,每日以写经自课,所书华严诸经,每为徒侣分去,故今日所见,多为残帙片纸。
其人素未读书,何以如此。
素(sù) = 上是“垂”,下是糸。糸,丝。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。没有染色的丝绸[white silk]。(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[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]/白色,雪白[white]/向来;从来就[at all]/质朴;不加装饰[simple;plain]/平素,往常,旧时[ordinary;old]。)
以业尽情空,心如明镜。
当无人问时,心中一字亦不可得。
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,彼虽久而不记,其八识田中,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。
看佛经亦如此,古人谓一染识神,永为道种,当于此中谛信。
其人以无明锢蔽,了不知觉,而此有他心通者,即于彼心识影子中,明明朗朗见之。
锢(gù) = 用熔化的金属堵塞空隙[fill
up cracks with molten metal]。(禁闭;禁锢[imprison]。)
故能随问随诵,一无差错。
即彼问者未见此书,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,为彼诵之。
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,非其心常有许多经书记忆不忘也。
(正)复永嘉某居士书四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外道窃以释道本源,原无二致。
窃(qiè) = 偷[steal]。(盗贼[thief]/私下;私自。多用作谦词[in private;secretly]/偷偷地。)
致(zhì) = 送给,给予[deliver;extend;send]。(招引;招致[incur;result
in;cause]/造成;导致[create;bring about;cause]/求取;获得[gain;get]/通“至”。极,尽[very]/集中心、力于某一方面[devote oneself efforts to]。)
毫无二致(háo wú èr zhì) = 二致:两样。丝毫没有什么两样。指完全一样。
其末流支派,实有天殊。
佛教教人,最初先修四念处观。
四念处/四意止/四止念/四念/身受心法/四念住 = Satipatthana,指集中心念于一点,防止杂念妄想生起,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。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。
|
对治
|
|
身念处/身念住
|
Kayanupassana,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,同时观身之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共相,以对治净颠倒。
|
净颠倒
|
受念处/受念住
|
Vedananupassana,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(舍受)的刹那生灭、无常、苦、无我,以对治乐颠倒。
|
乐颠倒
|
心念处/心念住
|
Cittanupassana,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、无常、苦、无我,以对治常颠倒。
|
常颠倒
|
法念处/法念住
|
Dhammanupassana,不断觉知五盖、五取蕴、六内外处、七觉支的刹那生灭、无常、苦、无我后,最终会证悟四圣谛,以对治我颠倒。
|
我颠倒
|
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
既知身受心法,全属幻妄,苦空无常,无我不净,则真如妙性,自可显现矣。
道教约原初正传,亦不以炼丹运气,唯求长生为事。
丹(dān) = 辰砂,朱砂[cinnabar]。(红色,赤色[red]/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。又称丹头;丹液[pills of immortality]。)
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者,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。
佛教大无不包,细无不举。
不但身心性命之道,发挥罄尽无余。
罄(qìng) = 器中空[empty]。(用尽;消耗殆尽[use
up;exhaust]/满;全[full;all]。)
罄尽(qìng jìn) = 用完、竭尽。
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,礼义廉耻等,亦毫善弗遗。
八德 = 宋朝时的八德是,孝悌忠信礼义廉耻。民国初年的八德是,忠孝仁爱信义和平。
唯于炼丹运气等,绝无一字言及,而且深以为戒。
以一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,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。
此所谓心,乃指随缘生灭之心,非本有真心也。
炼丹一法,非无利益,但可延年益寿,极而至于成仙升天。
若曰了生脱死,乃属梦话。
(正)复郦隐叟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今之外道,遍世间皆是。
以佛法深妙,人莫能知。
彼遂窃取佛法之名,而不知其义。
遂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,认做了生脱死之法。
且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,故瞎造谣言,谓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复合一处,为得道。
谣(yáo) = 流言[rumor]。
实则完全是识神用事,心性真如实际之理体,绝未梦见。
尚自诩云:六祖乱传法,法归在家人,僧家无有法。
诩(xǔ) = 说大话,夸耀[boast;brag]。
此语不但说之于口,而且笔之于书。
以假毁真,以邪为正。
无知无识之人,遂被彼所惑。
而彼外道能遍传于世者,得力有二种法。
一则秘传。
谓一得明师真传,不修即成。
故神其说曰:老鼠听见,老鼠都会成。
雀子听见,雀子都会成。
故其传道时,必须在密室中,小声气说,外面尚要派人巡查,恐有盗听者。
巡(xún) = 到各地视察;巡行[patrol;make an inspection
tour]。
二则严示禁令。
虽父子夫妇之亲,均不与说,说之必受天谴。
谴(qiǎn) = 责备,斥责[accuse;censure;ask
reprovingly;condemn]。
故于未传道前,先令发咒,后若反道,则受如何之惨报。
发咒(fā zhòu) = 发誓。
惨(cǎn) = 残酷,狠毒[brutal]。(悲痛;伤心[miserable;pitiful;sad]。)
发咒以后方传道。
此后纵有知其非者,以其惧咒神,宁死也不敢出此道外而学佛法。
假使外道去秘传而公开,普令大家同闻,亦不令人发咒,则举世之人,有几个人肯入彼道者乎。
(续)与庄慧炬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以下论胜缘人之入道,各有时节因缘。
既因文钞而知佛法,从事修持,即是皈依。
(观此文钞菁华录亦然。编者敬注)
不必又复行皈依礼,方为皈依,不行皈依礼,不名皈依也。
但愿汝能依到底,不中变,即真皈依。
(三)复金振卿书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夫人宿世果种善根,且无论为学求道,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。
茅(máo) = 草名。即白茅,俗称茅草[thatch grass;cogongrass]。
即贪嗔痴等烦恼惑业,疾病颠连种种恶报,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,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。
颠(diān) = 头顶[crown of the head]。(马的额头[front of the horse]/上下倒置[upside
down]/“颠”假借为“蹎”。仆倒,倒下[fall forward]/狼狈困顿[in
a difficult position]。)
颠连(diān lián) = 非常困苦。
自反(zì fǎn)
= 自我反省,反求诸己。/恢复原来的面貌。
不能自反,且无论碌碌庸人,为世教之所拘,即晦庵、阳明、靖节、放翁等,虽学问操持见地,悉皆奇特卓荦,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,了脱生死。
碌(lù) = 石青色。(平庸无能<多叠用>[mediocre]。)
王守仁 = 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,幼名云,字伯安,号阳明子,谥文成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)人,明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书法家兼军事家、教育家,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,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,隆庆时追赠侯爵。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不但精通儒、释、道三教,而且能统军征战。
陶渊明 = 365年-427年,名潜,字元亮,自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先生。在唐代文献中,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,被称作陶泉明或陶深明。
陆游 = 1125年11月13日-1210年1月26日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诗人、词人。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。陆游自言“六十年间万首诗”,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。
荦(luò) = 杂色的牛[brindled
ox]。(特出,明显。)
其学问操持见地,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,由不能自反,竟为入道之障。
可知入道之难,真难于登天矣。
(正)复永嘉某居士书一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诸佛以八苦为师,成无上道。
八苦 =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,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。
|
||
生苦
|
受胎
|
谓识托母胎之时,在母腹中窄隘不净。
|
种子
|
谓识托父母遗体,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,不得自在。
|
|
增长
|
谓在母腹中,经十月日,内热煎煮,身形渐成,住在生脏之下,熟脏之上,间夹如狱。
|
|
出胎
|
谓初生下,有冷风、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,肌肤柔嫩,如被物刺。
|
|
种类
|
谓人品有富贵贫贱,相貌有残缺妍丑等。
|
|
老苦
|
增长
|
谓从少至壮,从壮至衰,气力羸少,动止不宁。
|
灭坏
|
谓盛去衰来,精神耗减,其命日促,渐至朽坏。
|
|
病苦
|
身病
|
谓四大不调,疾病交攻。如地大不调,举身沉重;风大不调,举身倔强;水大不调,举身胖肿;火大不调,举身蒸热。
|
心病
|
谓心怀苦恼,忧切悲哀。
|
|
死苦
|
病死
|
谓因疾病寿尽而死。
|
外缘
|
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。
|
|
爱别离苦
|
谓常所亲爱之人,乖违离散不得共处。(六)怨憎会苦,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,本求远离,而反集聚。
|
|
怨憎会苦
|
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,本求远离,而反集聚。
|
|
求不得苦
|
谓世间一切事物,心所爱乐者,求之而不能得。
|
|
五阴盛苦
|
五阴,即色受想行识。阴,盖覆之义,谓能盖覆真性,不令显发。盛,炽盛、容受等义,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,故称五阴盛苦。
|
是苦为成佛之本。
又佛令弟子,最初即修不净观。
五观/五念/五停心/五度观门/五度门/五门禅/五停心观 =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。
|
对治
|
|
不净观
|
Asubhanupassin,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。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,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,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,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,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。
|
贪欲
|
慈悲观
|
Metta-sati,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,以对治嗔恚烦恼。
|
嗔恚
|
缘起观
|
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,以对治愚痴烦恼。
|
愚痴
|
界分别观
|
Dhatuvavatthana,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所和合,以对治我执之障。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,故于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,若观无我,则能对治我执。此观为圣道之方便,故称界方便观。
|
我执
|
数息观
|
Anapana-sati,即计数自己之出息、入息,以对治散乱之寻伺,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,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。
|
散乱
|
观之久久,即可断惑证真,成阿罗汉。
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。
北俱卢洲之人,了无有苦,故不能入道。
须弥四洲/四洲形量/四天下/一四天下/四大部洲/四大洲/四洲 = Catvaro dvipah,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,谓于须弥山四方,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,有四个大洲。
|
||
三洲
|
东胜神洲/东胜身洲/东毗提诃洲<Pubba-videha>
#旧云东弗婆提
|
为身形胜故,名为胜身。
|
南赡部洲
<Jambudipa>
#旧云南阎浮提
|
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,即吾人之住处。阎浮者新称赡部<Jambu>,树名。提为提鞞波之略,译曰洲。此洲之中心,有阎浮树之林,故以为洲名。又属南方,故曰南阎浮提。
#阎浮檀金/阎浮提金 =
Jambu-nadi-suvanna,金名。其色赤黄,带紫焰气。阎浮为树名。檀或那提,译曰河。阎浮树下有河,曰阎浮檀。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。即阎浮河金也。
|
|
西牛货洲
<Apara-goyana>
#旧云西瞿耶尼,新称瞿陀尼<Godaniya>
|
为贸易牛故,名为牛货。
|
|
北俱卢洲/北瞿卢洲/北拘卢洲<Uttara-kuru>
#旧云北郁单越
|
译曰胜处。于四洲中国土最胜,故名胜处。
#彼洲人民平等安乐,寿足千年。洲形正方。
|
南阎浮提苦事甚多,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,莫能穷数。
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,刀兵水火等苦,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,谁肯发出世心,以求了生死乎。
醉生梦死(zuì shēng mèng sǐ)
= 形容人糊里糊涂地活著,如在醉梦之中。
(正)复袁福球书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