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9 March 2021

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-07《分禅净界限》

七、分禅净界限
 
禅与净土,理本无二。
若论事修,其相天殊。
禅非彻悟彻证,不能超出生死。
故沩山云:可中顿悟正因,便是出尘阶渐。
沩山灵祐禅师 = 771年-853年,俗姓赵,谥号大圆禅师,唐代福州长溪(今福建省霞浦县南)人,禅宗大师,百丈怀海禅师门下,为沩仰宗的开创者。
(dùn) = 叩头,磕头[kowtow](舍弃;废弃[abandon]/立刻[immediately]/劳累疲弊[tired]/放置;安放[arrange])
顿悟渐悟 =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,称为顿悟;依顺序渐进之觉悟,称为渐悟。我国五世纪顷,以涅槃经为主,产生顿悟成佛、渐悟成佛说之论争。其后,道生之‘顿悟成佛说’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。我国禅宗,依使用教义之差异,遂产生不同之宗风,即南方之慧能系(称南顿)与北方之神秀系(称北渐)。在法相宗,菩萨不定性者,须经声闻、缘觉之过程,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,称为渐悟菩萨,又称回心菩萨;菩萨定性者,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,称为顿悟菩萨,又称直往菩萨、顿大菩萨。
阶渐(jiē jiàn) = 循序渐进的途径。
生生若能不退,佛阶决定可期。
又云:初心从缘,顿悟自性,犹有无始旷劫习气,未能顿尽。
(kuàng) = 光明;明朗[bright](空旷;开阔[vastspacious]/[long-time]/罕见;超绝[rareoutstanding])
旷劫 = 旷,乃久远之意;劫(Kappa),乃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。谓久远之时期,即无穷尽之彼时。
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。
(qú) = 水停积处,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[canalchannelditch]([he])
弘辨谓顿悟自性,与佛同俦。
(chóu) = 伴侣[companion](同类,辈[galère]/相比[compare])
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,须假对治,令顺性起用。
如人吃饭,不一口便饱。
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,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。
长沙景岑 = 788年-868年,号招贤,谥号招贤大师,中国唐朝时期的禅僧。
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,草堂清复为鲁公。
师戒 = 宋代云门宗僧。嗣双泉师宽之法,为云门文偃再传法子。住蕲州(湖北)五祖山,龙象海会,大振祖风。
草堂 = 1057-1142,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。世称草堂善清。南雄保昌(广东)人,俗姓何。自幼参谒香云寺法思禅师。神宗元丰四年(1081)试经得度,礼谒大沩慕哲,后入晦堂祖心门下,并嗣其法。
古今宗师,彻悟而未彻证者,类多如此。
良由惟仗自力,不求佛加,丝毫惑业不尽,生死决不能出。
(liáng) = 善良[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](长,久;深[longdeep]/确实;果然[certainly]/通“埌”。坟墓[grave])
净土、则具信愿行三,便可带业往生。
一得往生,则永出生死。
悟证者顿登补处,未悟者亦证阿鞞。
一生所系/补处/一生补处 = Eka-jati-pratibaddha,原为‘最后之轮回者’之义。谓经过此生,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。即指菩萨之最高位─等觉菩萨。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。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,来生即可成佛。
不退转/无退/必定/不退 = Avinivartaniya,音译为阿惟越致、阿鞞跋致、阿毗跋致。退,乃谓退步、退堕之意,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(声闻、缘觉之位),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。反之,不再退转,至必能成佛之位,则为不退。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。
所以华藏海众,悉愿往生。
宗教知识,同生净土。
良由全仗佛力,兼自恳心。
故得感应道交,由是速成正觉。
为今之计,宜屏除禅录,专修净业。
禅录 = 指禅门之诸语录。即记录禅门宗师开示说法之作。
于一尘不染心中,持万德洪名圣号。
或声或默,无杂无间。
必使念起于心,声入乎耳,字字分明,句句不乱。
久之久之,自成片段。
亲证念佛三昧,自知西方宗风。
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,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。
即净而禅,孰妙于是。
(yú) = 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超过。(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“在”、“到”或“在…方面<上、中>[in, at, etc.])
(正)与海盐徐夫人书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修禅定人,指四禅八定。
及参禅人,以唯仗自力,不求佛加,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,每有种种境界,幻出幻没。
譬如阴雨将晴之时,浓云破绽,忽见日光。
(zhàn) = 衣服裂开[burstsplit](皮肉破裂[openthe skin is torn])
恍惚之间,变化不测。
(huǎng) = 狂的样子[mad](昏瞆不明的样子[blurred])
恍惚(huǎng hū) = 隐约模糊,不可辨认。/神志模糊不清。
所有境界,非真具道眼者,不能辨识。
若错认消息,则著魔发狂,莫之能医。
念佛人,以真切之信愿,持万德之洪名。
喻如杲日当空,行大王路。
(gǎo) = 明亮的样子[bright]
不但魑魅魍魉,划踪灭迹,即歧途是非之念,亦无从生。
魑魅魍魉(chī mèi wǎng liǎng) = 魑魅,山中精怪。魍魉,水中怪物。魑魅魍魉指传说中的鬼怪。后亦用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。
魑魅魍魉 = 魑魅、魍魉均为鬼神之名。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,佛典乃借而用之,在法华经之梵本等,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。
(huá) = 以桨拨水使船前进[paddlerow](用尖利物把东西割开[cut the surface of])
(qí) = 多余的脚趾[having extra toes](岔路[branch roadforked road])
推而极之,不过曰:念至功纯力极,则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佛不二,心佛一如而已。
此理此行,唯恐人之不知,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。
岂秘而不传,独传于汝乎。
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,即是邪魔外道,即非佛法。
(正)复永嘉某居士书五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至如禅宗,若单提向上,则一法不立。
单提 = 犹言单传,禅家直指之旨也。单提宗旨不涉余岐之义。
佛尚无著落处,何况念佛求生净土。
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,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,显性体也。
(mǐn) = 灭,尽[eliminate]
实际理地 = 真如无相之境界也。
摄相归性体 = 法相宗所立四重出体之一。相,指现象差别之事相;性,指其实性之真如。谓除一真如之外,别无万法之自体,故摄现象界差别之事相,而归于其本体真如之理。
 
三谛 = 指三种真理。据天台宗,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、假、中三谛。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。
真谛/无谛/空谛
诸法本空,众生不了,执之为实而生妄见。若以空观对治之,则执情自忘,情忘即能离于诸相,了悟真空之理。
俗谛/有谛/假谛
诸法虽即本空,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,于空中立一切法,故称假谛。
中道第一义谛/中谛
以中观观之,诸法本来不离二边、不即二边、非真非俗、即真即俗,清净洞彻,圆融无碍,故称中谛。
 
若确论修持,则一法不废,不作务即不食,何况念佛求生净土。
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,所谓佛事门中,不舍一法,显性具也。
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,则非真谛也。
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,身既不存,心将安寄也。
 
五众/五阴/五蕴 = Panca khandha,阴是障蔽的意思,能阴覆真如法性,起诸烦恼。蕴是积集的意思,五蕴就是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此五蕴中,色蕴属于物质;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属于精神,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。五众是五蕴之旧译。众,含有和集之义。
Rupa-khandha,色,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,可分为五种:
一、内色——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五根,因属于内身,故名内色。
二、外色——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五境,因属于外境,故名外色。
三、显色——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,如青、赤、黄、白,黑等。
四、表色——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,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。
五、形色——指物体的形状,如长短方圆等等。
Vedana-khandha,即受蕴,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。受有三种——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感受。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。
Sanna-khandha,即想蕴,想就是想象,于善恶憎爱等境界,取种种相,作种种想,包括思想、概念等心理现象。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。
Sankhara-khandha,即行蕴,行就是行为或造作,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。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,有五十行心所。
Vinnana-khandha,即识蕴,识就是了别的意思,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。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。
 
若即俗谛以明真谛,乃实真谛也。
如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。
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。
(正)与体安和尚书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须知净土法门,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。
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,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,而注重于开悟,不注重信愿求生。
美其名曰:禅净双修。
究其实,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。
何以言之,不到大彻大悟,不名有禅。
今之参禅者,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。
参禅 = 禅林用语。参入禅道之意。指于师家之下坐禅修行,引申为于禅定中参究真理。
由注重于参,遂将西方依正庄严,通通会归自心,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。
虽名之曰念佛,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,或又高张其辞曰:念实相佛。
实相,虽为诸法之本。
凡夫业障深重,何能做到。
弄到归宗,禅也靠不住,净也靠不住。
仗自力,即到大彻大悟地位,以惑业未断,不能了生死。
未悟到大彻者,更不须论仗佛力,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,方可。
以一向以西方净土,无量寿,无量光,一一通会归自心,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,未证其实。
西方之佛,无感不能有应。
自心之佛,在因无有威德。
世之好高务胜者,每每皆成弄巧成拙,求升反坠。
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,亦绝不肯作如是说,致如来以大慈悲心,欲令一切众生,现生即了生死,而依旧不能了。
圆融 = 谓圆满融通,无所障碍。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,圆满无缺,而又为完整一体,且能交互融摄,毫无矛盾、冲突。相互隔离,各自成一单元者称‘隔历’;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。
见称(jiàn chēng) = 受人称誉[be praised]
此生既不能了,将来或可能了。
而尘沙劫又尘沙劫,仍在轮回六道中者,当居多数也。
大地微尘劫/微尘劫 = 谓长远之时劫。
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,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。
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,其大无外。
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上成佛道,下化众生,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。
(续)复张纯一书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唯有径路修行,此是教义,可按文会。
依旧打之绕,此是宗意,须有悟处,方可彻知。
曹鲁川自命是通宗通教之大通家,尚错会其意。
阁下即欲令示此义,诚所谓游戏而问。
阁下且放下一切闲知见,一心念佛。
念到心佛双亡之后,自可发一大笑,完全了知。
未到此时,若别人与说,亦不得而知。
譬如已到含元殿,其殿中种种,悉皆备知。
若为未到者说得纵明白,依旧是茫然不知。
宗家之语句,通是教人参的。
若以文义会,不但不得其益,尚且以误为悟,其罪极大。
即令真悟,尚去了生脱死,远之远矣。
以彼唯仗自力,须大悟后,烦恼惑业断得净尽无余,方可了。
否则莫由而了。
念佛法门,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,则仗佛慈力,带业往生。
阁下之根性,也只可学愚夫愚妇之修持。
若妄效曹鲁川之身分,不但了生死无分,诚恐堕落三恶道为准程的。
(zhǔn) = 平,不倾斜[level](允许;批准[permitallowgrant]/决定,必定 [determine]/箭靶,靶子。通“埻”[target])
何以故。
以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。
因兹坏乱佛法,疑误众生故。
(续)复崔德振书二
(cuī) = 高大[towering]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,则是参禅求悟,殊失净土宗旨。
(shū) = 斩首,断其首身而死[behead](异;不同[different]/特别,独特[special]/很;甚[very])
此极大极要之关系。
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,而力主参究。
(mào) = “帽”的古字。帽子[hat](侵犯;违犯[encroach onviolate]/盖蒙[cover]/不顾;顶着[risk])
则所得之利益有限,念到极处,也会开悟。
所失之利益无穷矣。
以不注重信愿求生,不能与佛感应道交。
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,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,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。
又未断烦惑,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。
好说大话者,均由不知此义。
净土法门,超胜一切法门者,在仗佛力。
其余诸法门,皆仗自力。
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。
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。
(续)复陈慧新书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禅者,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,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。
宗门语不说破,令人参而自得,故其言如此。
实即无能无所,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,纯真心体也。
离念灵知者,了无念虑,而洞悉前境也。
净土者,即信愿持名,求生西方。
非偏指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也。
有禅者,即参究力极,念寂情亡,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明心见性也。
有净土者,即真实发菩提心,生信发愿,持佛名号,求生西方也。
禅与净土,唯约教约理。
有禅有净土,乃约机约修。
教理则恒然如是,佛不能增,凡不能减。
机修须依教起行,行极证理,使其实有诸己也。
二者文虽相似,实大不同。
须细参详,不可笼统。
(lóng) = 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[bamboo box](饲养鸟、虫、家禽等的笼子[cage]/long = 笼罩;遮掩[shroud])
笼统(lóng tǒng) = 概括不加分析。有含混、不明确的意思[at largein general termsindiscriminatingvague]
倘参禅未悟,或悟而未彻,皆不得名为有禅。
倘念佛偏执唯心,而无信愿,或有信愿而不真切,悠悠泛泛,敷衍故事。
(yōu) = 忧思[misslong forthink of](做事从容不迫[do things in a leisurely way]/闲适的样子[leisurely])
(fàn) = 漂浮[float](假借为氾。广泛,普遍[extensivegeneral]/不切实际的,浮浅的[fancifulillusoryimpracticablesuperficial])
(fū) = 施予;给予[grantcarry out](铺展;铺开[spread outunfold]/通“布”。宣告;陈述[narrate in detail]/<>[open])
敷衍故事(fū yǎn gù shì) = 办事不确实,只在表面上应酬而已。
或行虽精进,心恋尘境。
或求来生生富贵家,享五欲乐。
 
五妙欲/妙五欲/五妙色/五欲 = Panca kama,指染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。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,称色界、无色界之五欲为‘净洁五欲’。
色欲
Rupa-kama,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、黄、朱、紫等种种妙色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声欲
Sabda-kama,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香欲
Gandha-kama,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味欲
Rasa-kama,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触欲
Sprastavya-kama,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、寒时体温、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 
或求生天,受天福乐。
或求来生,出家为僧,一闻千悟,得大总持,宏扬法道,普利众生者。
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。
(正)净土决疑论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,现世为人师,来生作佛祖者。
= 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: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蹉路,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。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。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,现世为人师,来生作佛祖。无禅无净土,铁床并铜柱,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。
其人彻悟禅宗,明心见性。
又复深入经藏,备知如来权实法门。
而于诸法之中,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,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。
通途 = 即一般、共通之义。‘别途’之对称。一般佛教共通之义理教说,称为通途教义;若限于特定宗派,则称为别途教义。别途教义乃一宗独特之教说,故较着重异于他宗之妙谈。如凡夫往生报土,即净土教别途之说。
观经上品上生,读诵大乘,解第一义者,即此是也。
其人有大智慧,有大辩才。
邪魔外道,闻名丧胆。
闻名丧胆(wén míng sàng dǎn) =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。形容威名很大,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。
如虎之戴角,威猛无俦。
有来学者,随机说法。
应以禅净双修接者,则以禅净双修接之。
应以专修净土接者,则以专修净土接之。
无论上中下根,无一不被其泽,岂非人天导师乎。
(zé) = 光泽,润泽[lustre](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[marsh]/雨和露[rain and dew])
至临命终时,蒙佛接引,往生上品。
一弹指顷,华开见佛,证无生忍。
最下即证圆教初住,亦有顿超诸位,至等觉者。
圆教初住,即能现身百界作佛。
何况此后,位位倍胜,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。
故曰:来生作佛祖也。
(正)同上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若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者。
其人虽未明心见性,却复决志求生西方。
以佛于往劫,发大誓愿,摄受众生,如母忆子。
众生果能如子忆母,志诚念佛,则感应道交,即蒙摄受。
力修定慧者,固得往生。
(gù) = 坚,坚固[solidfirm](必,一定[surely]/通“胡”。何,何故[why]/鄙陋[superficialsallow]/原来;本来[originally])
即五逆十恶,临终苦逼,发大惭愧,称念佛名,或至十声,或止一声,直下命终,亦皆蒙佛化身,接引往生,非万修万人去乎。
然此虽念佛无几,以极其猛烈,故能获此巨益。
不得以泛泛悠悠者,校量其多少也。
既生西方,见佛闻法,虽有迟速不同,然已高预圣流,永不退转。
随其根性浅深,或渐或顿,证诸果位。
既得证果,则开悟不待言矣。
所谓若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也。
(正)同上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有禅无净土,十人九蹉路,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者。
(cuō) = 失足,跌跤[fall](时光白白过去[waste time])
(piē) = 眼光掠过[shoot a glance at](暂现,很快地出现一下[glimpse]/突然,倏忽[suddenly])
其人虽彻悟禅宗,明心见性。
而见思烦恼,不易断除。
 
三障/三惑 = 天台宗就界内、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等三惑。
见思惑
见惑与思惑之并称。见惑,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。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;思惑,乃眼耳鼻舌身五根,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,而起之想着。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。此见思惑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所共断,故称通惑。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,故为界内之惑,须以空观对治之。
尘沙惑
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之法所起之惑障,称为尘沙惑。菩萨断除见思惑后,易着于空观,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,及对治教化之方法,故此惑又称著空惑,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,化度众生。又此惑为菩萨所断,故又称别惑,通于界内外,须以假观破之。
无明惑
于一切法无所明了,故称无明。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。此惑乃业识之种子、烦恼之根本,声闻、缘觉不知其名,属界外之惑,唯在大乘菩萨,定慧双修,万行具足,方断此惑,故又称别惑。须以中观破之。
 
直须历缘煆炼,令其净尽无余,则分段生死,方可出离。
(xiā) = 火气盛。
 
轮回/生死 = Samsara/jati-marana,谓依业因而于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、永无穷尽之意。与‘涅槃(菩提)’相对称。又生死无尽,以海为喻,故称为生死海。生死乃苦恼之世界,故亦称生死苦海;渡越生死苦海,而到达涅槃之彼岸,此事极为困难,故又称难渡海。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:
分段生死
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、烦恼障为缘,将受三界内之粗报;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、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,故称为分段身。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,称为分段生死。
不思议变易生死/变易生死
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,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、所知障为缘,于界外(即三界以外)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,即受意生身,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,以至成佛果。其所受之身,因悲愿力之故,寿命、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,而无一定之限制,故称为变易身。受变易身者,称为变易生死。
 
一毫未断者,姑勿论,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,六道轮回,依旧难逃。
生死海深,菩提路远。
尚未归家,即便命终。
大悟之人,十人之中,九人如是。
故曰十人九蹉路。
蹉者,蹉跎。
蹉跎(cuō tuó) = 失足跌倒。比喻失意。/虚度光阴。
即俗所谓耽搁也。
(dān) = 耳朵大而且下垂[big ear](沉溺[indulge in]/嗜;喜好[be keen on]/停留;延迟[delayhang fire])
(gē) = 放置[put](停顿;耽搁[stopdelay])
耽搁(dān gē) = 耽误、延迟[delay]
阴境者,中阴身境。
即临命终时,现生及历劫,善恶业力所现之境。
此境一现,眨眼之间,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,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,一毫不能自作主宰。
如人负债,强者先牵。
心绪多端,重处偏坠。
(xù) = 丝的头[head of thread](头绪,开端[beginning]/余留的,遗留下来的[remaining]/用同“絮”,比喻多而连绵不断[continued]/情绪,心情[moodemotional state])
心绪(xīn xù) = 内心的情绪。
五祖戒再为东坡,草堂清复作鲁公,此犹其上焉者。
下焉者(xià yān zhě) = 次等的。相对于上焉者而言。
故曰:阴境若现前,瞥尔随他去也。
阴,音义与荫同,盖覆也。
谓由此业力,盖覆真性,不能显现也。
瞥,音撇,眨眼也。
(piē) = 抛弃,弃置不顾[lay asideneglectabandon](碰触;击[strike])
(zhǎ) = 眼睛一闭一开[blinkwink]
有以蹉为错,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,总因不识禅及有字,故致有此胡说八道也。
(hú) = 牛脖子下的垂肉[wattle](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[Hunon-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]/怎样;何[how]/胡须[moustachebeard or whiskers]/任意乱来[outrageouslyrecklessly])
胡说八道 = 没有根据的乱说[nonsensebilgerubbish]
岂有大彻大悟者,十有九人,错走路头,即随五阴魔境而去,著魔发狂也。
夫著魔发狂,乃不知教理,不明自心,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。
何不识好歹,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。
不识好歹(bù shì hǎo dǎi) = 不能辨别好坏。指人糊涂,不知事情的是非或轻重[undiscriminating]
所关甚大,不可不辩。
(正)同上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无禅无净土,铁床并铜柱,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者。
(zhù) = 屋柱[postpillarcolumn](支撑。通“拄”[support])
铜柱地狱 = 以铜柱刑治罪人之地狱。指犯邪淫行、非处非时行、不净业等者,死后所趣生之处。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载,铜柱高六百由旬,下有猛火,火上置铁床,床上有刀轮,轮间有铁嘴虫,铁乌在其傍。罪人命终后,令生铜柱头,猛火烧身,罪人大惊下视,见铁床上有容貌端正女子(若罪人是女,所见则为男子),心生爱着而欲投之,忽铜柱贯穿其身,铁网络颈,铁嘴虫唼食其躯,落铁床上,同时六根火起,有铁嘴虫从眼而入,从男、女根出。若罪人为污戒者,另有九亿小虫,嘴头出火,唼食其躯。如是一日一夜,须经九百亿之死生。罪毕生于鸠鸽中,复经五百世,生于龙中;再经五百身,设若出生人间,则遇妻子不贞、子女不孝等果报。过是已后,若值善知识,方闻法发菩提心。
(hù) = 依仗,凭借[rely on]
有谓无禅无净,即埋头造业,不修善法者,大错大错。
埋头(mái tóu) = 集中精神,专心致力于一件事。
夫法门无量,唯禅与净,最为当机。
当机众 = 指宿缘纯熟,一闻教法,即可得度者。听法之大众可分成四种类别,当机众即其中之一。
其人既未彻悟,又不求生。
悠悠泛泛,修余法门。
既不能定慧均等,断惑证真,又无从仗佛慈力,带业往生。
以毕生修持功德,感来生人天福报。
现生既无正智,来生即随福转,耽著五欲,广造恶业。
既造恶业,难逃恶报。
一气不来,即堕地狱。
以洞然之铁床铜柱,久经长劫,寝卧抱持,以偿彼贪声色,杀生命等,种种恶业。
(dòng) = 水流急[rapid](透彻[thoroughly]/窟窿;孔穴[hole]/敞开[open]/贯穿;通达[communicate]/广阔[broad])
(qǐn) = 睡觉[sleeplie](停止[stop]/寝室、卧室[bedroom])
(wò) = “臣”是竖立的眼睛。人伏在几案上休息,眼睛呈竖立形[lie prone upon](躺;卧而不眠[lie])
诸佛菩萨,虽垂慈愍,恶业障故,不能得益。
昔人谓:修行之人,若无正信求生西方,泛修诸善,名为第三世怨者,此之谓也。
(yuàn) = 怨恨;仇恨[ranklegrudge](责怪;埋怨[blamereproachcomplain])
三世怨 = 第一世修福,第二世享福,第三世墮落。
盖以今生修行,来生享福。
倚福作恶,即获堕落。
(yǐ) = 斜靠着[lean by](依靠;依赖[rely ondepend on])
乐暂得于来生,苦永贻于长劫。
(yí) = 赠送[present](遗留[leave behindbequeath])
纵令地狱业消,又复转生鬼畜。
欲复人身,难之难矣。
所以佛以手拈土,问阿难曰:我手土多,大地土多。
(niān) = 用指取物[pick up with the thumb and one or two fingers]
阿难对佛:大地土多。
佛言:得人身者,如手中土。
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。
万劫与千生,没个人依怙,犹局于偈语,而浅近言之也。
夫一切法门,专仗自力。
净土法门,专仗佛力。
一切法门,惑业净尽,方了生死。
净土法门,带业往生,即预圣流。
永明大师,恐世不知,故特料简,以示将来。
永明延寿禅师= 904年-976年,俗姓王姓,名延寿,字冲元,号抱一子,钱塘人,唐末五代时禅宗高僧,为法眼宗三祖。又被后世净土宗推崇为净土宗第六祖。他并且曾写作著名的四料简,宣扬禅净同修。
可谓迷津宝筏,险道导师。
(jīn) = 渡口[ferry](生物的津液;口水[saliva]/渡,乘船过河或湖、海[ferry]/滋润[moisten])
迷津 = 迷妄之渡头;即指三界六道众生之境界。
宝筏 = 比喻佛陀之教法。宝,为美称;筏,为度人之工具。盖佛法能度人出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,犹如筏能载人度河,故有此喻。
惜举世之人,颟顸读过,不加研穷。
(hān) = 粗大[be thick and coarse]
颟顸(mān hān) = 糊涂而马虎[muddleheaded and careless]
(yán) = 细磨[grindpestle](研究;探讨[study])
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。
(yú) = 文言助词,表示疑问、感叹、反诘等语气。
(正)同上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权者,如来俯顺众生之机,曲垂方便之谓也。
(qū) = 象器曲受物之形。弯曲,不直[bentcroo-ked](理屈;理亏[wrongunjustifiable]/弯曲的地方,亦指幽深之处[bend of a riveretc.]/偏僻的处所;乡里[countryside]/迂曲;婉转[tortuousmild and indirecttactful])
实者,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。
顿者,不假渐次,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。
一超直入 = 乃顿速超离迷界,直入菩提之谓。亦即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之意。谓无须依靠名言教相及念佛修忏,即可悟入‘即心即佛、非心非佛’之境。
渐者,渐次进修,渐次证入。
必假多劫多生,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。
彼参禅者,谓参禅一法,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,固为实为顿。
不知参禅,纵能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。
若是大菩萨根性,则即悟即证,自可永出轮回,高超三界。
从兹上求下化,用作福慧二严之基。
上求下化 = 谓上求菩提,下化众生。乃菩萨行之内容。
 
二严 = 乃指二种庄严。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。谓智慧、福德二种,皆能庄严法身。
智慧庄严
磨炼智慧以庄严其身。
福德庄严
积集福德以庄严其身。
 
此种根性,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,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。
其或根器稍劣,则纵能妙悟,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。
仍须在三界中,受生受死。
既受死生,从悟入迷者多,从悟入悟者少。
悟入 = 悟实相之理,入于实相之理。法华经方便品谓,佛陀欲令众生悟佛知见,故出现于世;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,故出现于世。
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,苟非其人,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,仍成权渐之法而已。
苟非(gǒu fēi) = 若非,假如不是。
何以故。
以其仗自力故。
自力若十分具足,则何幸如之,稍一欠缺,则只能悟理性,而不能亲证理性。
今时则大彻大悟者,尚难其人,况证其所悟者哉。
念佛一法,彻上彻下,即权即实,即渐即顿,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。
(xún) =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,八尺为寻[a measure of length](寻找look ofsearchseek]/探究;研究;推求[studyrearchinquire into]/继续[continue]/沿着,顺着[along]/顷刻,不久[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]/经常,时常[often])
上至等觉菩萨,下至阿鼻种性,皆须修习。
此彻上彻下之谓也。
如来为众生说法,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。
其余法门,上根则即生可了,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,唯此一法,不论何种根性,皆于现生往生西方,则生死即了。
如此直捷,何可名之为渐。
虽有其机,不如寻常圆顿之机。
圆顿 = 圆满顿足之意,即一切圆满无缺。以圆满具足之心,立地可达悟界,即可顿速成佛。故有‘圆顿一乘’、‘圆顿止观’等名称出现,此为天台教义所言。又其圆顿之观法则称圆观。此外,诸宗派中,究极之教或修行,亦称为圆顿。
有似乎渐,而其法门威力,如来誓愿,令此等劣机,顿获大益,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。
凡禅讲之人,若未深研净宗,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。
(miǎo) = 小,幼稚[pettysmall](通“邈”。远[far]/通“眇”。轻视[slightdespise])
若深研净宗,则当竭尽心力,而为宏扬。
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,而自误误人哉。
(miù) = 极端错误,非常不合情理[errfalsewrong](欺诈;迷误[deceiveconfuse])
(正)复马契西书二
 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 
言取舍者,此约究竟实义为难。
难者,反诘问也。
不知究竟无取无舍,乃成佛已后事。
若未成佛,其间断惑证真,皆属取舍边事。
断结/断障/离染/断惑 = Klesah prahiyate,惑,为烦恼之别称。即依有漏道、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,便惑障不生起。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,由解脱道能证得涅槃(菩提)之真理,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,略称为断证。
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,何不许舍东取西,离垢取净之取舍。
若参禅一法,则取舍皆非。
念佛一法,则取舍皆是。
以一属专究自心,一属兼仗佛力。
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,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,则是误用其意。
所以然(suǒ yǐ rán) = 事理的缘由。
彼无取舍,原是醍醐。
醍醐(tí hú) = 最精纯的酥酪[pure-refined cheese]
醍醐 = Manda,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。乃五味之一,即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,故亦称醍醐味。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,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、佛性、真实教。
而欲念佛者,亦不取舍,则便成毒药矣。
夏葛而冬裘,渴饮而饥食。
冬裘夏葛(dōng qiú xià gě) = 裘:皮衣;葛:葛麻衣。冬天穿的皮衣和夏天穿的葛麻衣,泛指美服。
冬箑夏裘(dōng shà xià qiú) = 比喻不合时宜。
不可相非,亦不可固执。
唯取其适宜,则有利无弊矣。
(正)同上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