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21 November 2023

西方确指白话解

西方确指白话解

觉明妙行菩萨 说

菩萨戒弟子常摄 集

湛然 注

西方确指序

【丁未夏,过雪山和尚方丈。和尚出一书授余,曰:“此宝筏也,且缘起甚奇。”】

丁未年(康熙十六年,1667)夏天我拜访雪山和尚和尚拿出一本书给我,说这是宝书啊!而且缘起十分奇特。

【明末时,吴城八友,同修玄门,日请乩仙,以谈其术。于卒也,有仙至,所谈与诸仙异。】

明朝末年的时候,吴城有八位友人,一同修习玄门,每天扶乩请仙,让乩仙谈论它们的法术。后来,有一位仙,所谈的与其他乩仙差异很大。

【因日事之,甚狎熟。久之,忽劝以念佛。众问:‘念佛可乎?’曰:‘善。’众皆称:‘南无佛。’曰:‘不如是念也。’众问如何?曰:‘汝须合掌,至心向西顶礼,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’众从之。】

因为每天在一起,日子久了,彼此熟悉了,有一天,他忽然劝众人念佛。

众人问道:“念佛也可以吗?”

他说:“很好。”

众人都念:“南无佛!”

他说:“不是这样念的。”

众人问,那怎么念?

他说:“你们必须至心合掌,面向西方顶礼,念‘南无阿弥陀佛'

众人照做后。

【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,令舍伪归真,求生极乐。始宣示夙昔因缘,菩萨名号,及现异香天花,种种灵瑞。而八人者,皆反其邪修,归于正信。】

于是,他便详细的开示了念佛法门,令大众舍伪归真,求生极乐世界。这时,他才宣示了夙昔的因缘,菩萨的名号,并显现异香天花,以及种种瑞相。而在场的八个人,都舍弃了以往的邪修,归向正信。

【无朽者,八人中之师也。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,受毗尼,圆僧相。和尚始难之,既而见菩萨《月偈》,遂敬礼西方,为之剃度。】

无朽是八个人中的师父。菩萨令他去三昧和尚那里受毗尼圆满僧相。和尚开始的时候为难他当见到菩萨写的《月偈》后便敬礼西方为他做了剃度。

【盖菩萨始至时,众以为仙,指月为题求句,因示以偈曰:‘一月光含千世界,分身无量照群迷,当知本体原无二,不动庄严变化机。’】

原来,菩萨刚来的时候,众人以为是仙,便指月为题,求一首诗句。菩萨便赐偈道:

一月光含千世界,分身无量照群迷。

当知本体原无二,不动庄严变化机。

【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,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,前后共二十四会。所说皆修行要妙,因偈中有‘确指正修路’句,遂名之曰《西方确指》”。】

从明朝 崇祯 癸未年(1643)五月二十八日开始到清朝 顺治 丁亥年(1647) 十月初二日为止前后共有二十四会所说的都是修行的要妙。因为偈中有确指正修路这样的语句所以命名为《西方确指》。

【余读之,身心踊跃,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肠也!因叹奇不已。和尚曰:“余始亦不之信,既而阅之,神采焕发,即欲不信而不能矣。”】

我读后,身心踊跃,不亚于醍醐之水滴入焦肠,连连赞叹,连连称奇。和尚说我开始也不信。读完之后,神采焕发,想不信都不能了。

【余曰:“菩萨往昔因中,与八人具有大缘,悲念深故,权巧接引,此岂同于应乩之流!且观菩萨临行,有曰:‘鸾乩之设,本为神鬼所依凭,非大菩萨应化常事。’则是书也,岂可作乩书视耶?”】

我说菩萨在往昔的因地中,与这八个人都有大缘,因为悲念深切,所以权巧接引。这哪里能同普通的扶乩混为一谈呢!而且菩萨临行前,还说鸾乩本来是为神鬼设的,不是大菩萨应化的方式。'所以,这本书怎么能视作乩书呢!

【余时即愿刊布流通,广利群有,而因缘未和。迄今己酉春,僧俗道侣,无不踊跃欢喜,愿施赀助成。至有读而哭,哭而读,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,入深山念佛者。岂非菩萨以无缘大慈,摄化众生,不可思议乎?遂与灵曦、慧楫二老师,谋付诸梓,梓成,道其始末如此。】

我当时就想刊刻流通,广利众生,怎奈因缘不和。直到己酉年(1669)的春天,僧俗道侣,都欢喜踊跃的,愿意出钱助印。甚至有边读边哭,边哭边读的。有马上舍弃一切,进入深山念佛的。这都是菩萨以无缘大慈,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啊!于是便与灵曦,慧楫两位老师,谋划印刷的事宜。前后的经过,就是这样的。

【时,康熙己酉,九月既望,古吴净业弟子,朗西金锷撰】

时,康熙八年(己酉,1669),九月十六日,吴城净业弟子,朗西金锷序

西方确指后序

【古先圣人,去今远矣。然读其书,知其言,决不可以伪为者,断之于理而已矣。】

古时的先贤圣人,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。然而读其书,知其所讲道理,决不可有以假乱真者,是因为可以根据书中所讲的道理来判断的缘故。

【佛法入中国千五百年,其间豪杰明睿之士,得一经一偈,决定信入,了脱生死者,殆不可悉数。而浅智之流,辄以私意窥之,谓其原出于老庄,乃其徒所伪作。】

佛法传入中国一千五百年,这中间豪杰明睿之士,得到一经一偈,决定信入,而了脱生死者,几乎数之不尽。而浅智之流,却以一己之私意来窥视佛经,说是源于老子和庄子,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之伪作。

【即今老庄书具在,试取而与楞严圆觉诸经絜之,其浅深离合之故,略可见矣。老庄所不能为,而谓学老庄者能为之乎?此不能察理,而自徇其私者之过也。】

现今老子和庄子的书都在,将它们与《楞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等诸经相比较,二者之浅深离合,全都清楚可见。老子和庄子尚且写不出《楞严经》和《圆觉经》那样的书来,难道他们的徒子徒孙还写得出来吗?那些说佛经是出自于老子和庄子的徒子徒孙之手的人,就是不能明察书中所讲的道理,而曲从个人之私心来打胡乱说啊!

【近世飞鸾之化行,三教圣贤往往随方应感,宏法度人,是皆出于不得已之心。读其书,知其言,决不可以伪为者,亦断之于理而已矣。】

近世扶乩之教化施行,三教(佛家、道家、儒家)之圣贤也往往依据情势而应感,来宏法度人,这都是出于不得已之心啊(因为当时扶乩盛行,菩萨只好权宜地临坛降谕来度化众生,这是行于非道,而通达佛道)。然而读其所写出的乩书,就知道他所讲的道理,决不可有以假乱真者,也是因为可以根据乩书中所讲的道理,来判断是菩萨所言还是神鬼所说的缘故。

〔当时扶乩盛行〕明朝尊崇道教,扶乩出自道家,所以也备受上层人物的重视,盛行于士大夫之间,中下阶层竞相效仿,盛极一时,历至清朝不衰。

【《西方确指》者,极乐界中,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。其为教,贬斥邪修,指归净土,阐一心之妙谛,穷向上之玄关,诚学佛者之指南也。】

《西方确指》一书,是极乐世界中,觉明妙行菩萨所说之法也。他的开示,贬斥邪修,指归净土,阐明一心之妙谛,穷究向上之玄关,这真是学佛者的指南啊!

〔一心之妙谛〕“一心”,有事一心和理一心:无余念,为事一心;入实相,为理一心。“妙谛”,精妙之真谛。“谛”,真实不虚的道理。〔向上之玄关〕宗门(禅宗)之极处谓之向上一路。“向上之玄关”,即向上一路之门径。

【予反复读之,作而叹曰:嗟夫!莲华国土,不离当处;阿弥陀佛,全体众生。奈此众生日用不知,未曾发一念回向心,从迷入迷,漂流长劫,可不哀哉!菩萨悲愿深重,与此众生世世随逐,不相舍离。】

我反复阅读,起身赞叹道:啊!莲华国土,不离当处;阿弥陀佛,全体众生。怎奈这些众生日用而不知,未曾发一念回向心,于是从迷入迷,漂流长劫,可不哀哉!菩萨悲愿深重,与这些众生世世随逐,不相舍离地度化他们。

〔莲华国土,不离当处;阿弥陀佛,全体众生〕中峰三时系念云:阿弥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弥陀佛;净土即此方,此方即净土。岂非迷悟之自殊,何有圣凡而彼此?

【飞鸾之化,与现身说法何异?读是书者,诚能信自本心,如说修行,心心回向,无诸异念,念极情空,脱然无住,虽现居五浊恶世,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。报缘一谢,弹指往生。是果是因,初无先后。如其不信自心,因而不信净土,甚者或疑此书为伪作,则吾末如之何也矣!】

扶乩之教化,与现身说法又有何不同呢?读《西方确指》一书者,诚能信自本心,如说修行,心心回向,无诸异念,念极情空,脱然无住,虽然现居五浊恶世中,就已经浑身坐在莲华国里了。报缘一尽,弹指之倾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如是果如是因,本无先后。要是不信自心,因而不信净土,甚至于怀疑此书为伪作者,那我也就没有办法了!

〔五浊〕一、劫浊,时代遭逢恶运,灾难频生;二、烦恼浊,世人心中充满贪、嗔、痴等烦恼;三、众生浊,众生资质低劣,苦多乐少;四、见浊,邪见流行,思想混乱;五、命浊,众生因恶业受报,心身交瘁,寿命短促。〔报缘〕果报之因缘。这里指一期之寿命。〔末如之何〕没有办法,莫可奈何。

【是书得之友人王贯三,向有刻板,顷毁于火。吾党诸贤将复刻以行世。予谨为订其章句,次其先后。既成,而为之叙如此。】

此书(《西方确指》)得自友人王贯三,原来有刻板,但不久前毁于火灾。乡里诸贤将再次刻板印刷,以流行于世。我恭敬地校订章句,编次先后。书既成,而为之叙述如此。

〔吾党〕我们乡里。这里的“党”指乡里。“党”,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,五百家为一党。

【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,东林后学,彭绍升撰】
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秋季八月,东林后学,彭绍升 序

〔东林后学〕“东林”即庐山东林寺,这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首建莲社之地。“后学”,后进之学人。〔彭绍升(1740-1796年)〕清代大居士、学者。江苏长洲(吴县)人。字允初,号尺木,又号二林居士。法名际清。出身士族家庭,祖父和父亲均状元出身,父亲官至兵部右侍郎。绍升自幼聪颖,年十六为诸生(秀才),明年举于乡(中举人),又明年捷南宫(中进士),而辞官不就。尝读先儒之书,通宋、明理学,善古文。后习道士修炼之术,三年而无成,因读佛书,二十九岁时转而信佛,自号知归子。日以礼诵为务,并阅大藏经,受菩萨戒,素食净行。更从闻学定公受净土之教,闭关于苏州文星阁,勤修一行三昧。平生乐善好施,致力净土之弘传,撰述宏富。其《一乘决疑论》,主张佛、儒一致;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主张禅、净融合;《净土三经新论》,发挥净土教义。此外尚有《居士传》、《善女人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等。晚近净土宗昌盛,得以超迈诸家,先生实有开启之功。

西方确指(正文)

一、序分

【一时,菩萨自极乐国来,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。在会弟子,以往昔因缘,得蒙化度。菩萨将显净土法门,而说偈言:】

一时,菩萨从极乐国,降临到娑婆世界,震旦国(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),古勾吴地。在会的弟子,因为往昔的因缘,得蒙菩萨的化度。菩萨将宣扬净土法门,而说偈子道:

【诸佛之法要,微密不思议,以非思议故,无能尽宣说。牟尼大慈父,悲悯众生者,说所不能说,导彼今后世。更以异方便,显示安乐刹,令发愿往生,横截诸恶趣。繇佛阿弥陀,大愿摄群品,闻名能受持,决定生无惑。若有大力人,专念心常一,成就深三昧,现前亦见佛。今我如佛教,将开化导门,念尔等迷倒,确指正修路。是非弱小缘,应具难遭想,西方万亿程,一念信即是。】

诸佛之法要,微密不思议,以非思议故,无能尽宣说。

牟尼大慈父,悲悯众生者,说所不能说,导彼今后世。

更以异方便,显示安乐刹,令发愿往生,横截诸恶趣。

繇佛阿弥陀,大愿摄群品,闻名能受持,决定生无惑。

若有大力人,专念心常一,成就深三昧,现前亦见佛。

今我如佛教,将开化导门,念尔等迷倒,确指正修路。

是非弱小缘,应具难遭想,西方万亿程,一念信即是。

【菩萨说偈已,令诸弟子朗宣一过。复言:“汝等向来学宗玄术,心溺邪修。我以夙缘慈念深故,来此化导。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,犹虑未能极信,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,令知说是法者,是大菩萨。】

菩萨说完偈后,令诸位弟子朗诵一遍,然后说道你们向来喜欢学习玄术,沉溺再邪修之中。我因为夙缘,慈悲心深重。所以来这里化导你们。现在已经把西方净土作为修行唯一的,最高的目标,一门深入。唯恐你们信的不深。所以,接下来,我要告诉你们我的名号及我所证得的境界。令你们知道,说法的是大菩萨。

【善男子,我昔因中,以妙湛觉心,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,众生所同具足。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,起无量妙行,度诸众生。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,号曰‘觉明妙行’。汝等从此皈依,更无疑二。”时,同会者八人,俱合掌,至心念“南无觉明妙行菩萨”,敬礼而起。菩萨曰:“善哉!如是。”】

善男子。我往昔因中,以妙湛觉心,照明一切所有刹土。众生所同具足。即以觉妙妙觉,觉明妙心,起无量妙行,度诸众生。所以阿弥陀佛印我名号,为觉明妙行。你们从此皈依我,不要再有任何疑惑。”这时,在会的八个人,都至心合掌,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。”敬礼而起。菩萨说“很好,就是这样。”

二、正宗分

经咒持法

【或问持经咒之法。菩萨曰:“所谓持经咒者,自持其心也。要在直明心地。若止云持得熟,诵得多,又念某经、某咒、某佛,谓我有大功德,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,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,谓可以获果证者,不见十字路口,若无眼,若无足,若乞妇,若乞男,终日不住口念到夜,计其所持,一岁何啻数十万遍?究竟是残疾者,求乞者,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。此何以故?只无解无行故耳。故知,持是经,即当依是经而修行。又发大愿,或求生佛国,或求明心地,或发大智慧,或利济众生。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,以成就行人之愿。如是,方为持经、持咒、念佛。”】

有人问持经咒的方法。菩萨说所谓的持经咒,其实是在持自己的心。关键是要直接明了自己的心地。如果只追求持得熟,诵得多。又或者以为,念某经某咒某佛,就有大功德。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,又不能明了如来妙谛,就认为可以获得果证。你没看见十字路口那些没有眼睛,没有脚的残疾人,以及那些或男或女的乞丐,终日不住口的从早念到晚。他们所念的数目,一年何只数十万遍。但终究还是残疾人和乞丐,并没有证得一丝一毫的果位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是因为无解无行的缘故。所以,可见持什么经,就要依什么经来修行。又要发大愿,或者求生佛国,或者求明心地,或者发大智慧,或者利济众生。这些,都是靠如来广大弘通的力量,以成就修行人的心愿。这样,才是真正的持经持咒念佛。

入山待死

【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,欲入径山待死,投骨普同塔中。菩萨曰:“汝欲住山待死,是无事讨事耳!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?不知眼光落地,直伸两脚,任他刀砍斧斫,火烧水浸,与尔无干,乃为他作久远计,亦太愚矣。且此身生时,尚是无益,何况死后?】

天然老僧因为久病不愈,想到径山去等死,把尸骨葬在普同塔中。菩萨说“你要住山等死,这是没事找事。你愁那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吗!不知道眼光一落地,两脚一伸直,任他刀砍斧斫,火烧水浸,都与你一点关系也没有了。还为他作久远的打算。也太愚蠢了。而且这个身体,就是在生的时候,尚且是没什么意义的东西,何况是死后。

【汝今宜简省诸事,单持一句阿弥陀佛,念念不舍,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。大限到时,现身接引,得生极乐,岂不愈入山待死耶?又生老病死,是世间难免之苦。汝即久病,亦莫管他愈不愈,但一念一心,生也由他,死也由他便了。”】

你现在应该把其他一切事情都放在一边,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,念念不舍。阿弥陀佛便和你成为好伴侣。大限到的时候,就会现身,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样不比你进山等死强吗!而且,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的苦难。你即使久病不愈,也不要去管他愈不愈。只一念一心,生也由他,死也由他就好了”。

投师受戒

【僧不二将投师受戒。菩萨曰:“惜哉!惜哉!堂堂相貌,表表仪形,不知自反。计其所作,与俗人无异。吾见汝身在此处,而神游地狱矣!急宜痛加修省,断恶遵善,上求佛果,下化群生。不可昏昏昧昧,失此有限光阴,自贻万劫之累。】

僧不二将要拜师受戒。菩萨说“可惜啊可惜,相貌堂堂,仪表不凡,却不知道反躬自省。所作所为,与俗人没什么两样。我看你身在这里,而神识已经在地狱里遨游了。你必须马上痛改前非,断恶遵善。上求佛果,下化群生。不能再昏昏昧昧,浪费这有限的光阴,自己耽误了自己,而万劫沉沦在苦海中了。

【至受戒一事,不受则已,若一受,更不得分毫毁犯。当守护清净,如白璧明珠,了无瑕玷,斯成戒品。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,勿同儿戏!又若住静参方,更宜亲近善友,远诸庸劣。亲善则道业易成,近恶则戒行易失。此二语,终身学道之要,慎之!记之!”】

至于受戒一事,不受则已,若一旦受了,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毁犯。必须守护得清净,犹如白璧明珠,了无瑕玷。这样才能成就戒品。因为‘戒’是三世诸佛入道的根本,不能视为儿戏。如果要参学,应该亲近善友,远离庸劣之辈。亲近善友,道业就容易成就;亲近恶友,戒行就容易亏失。这两句话,是你终身学道的关键。要注意,要切记啊!”

长寿之道

【马永锡兄弟,夙世为猎户。一日入山,共杀一鹿,当获短命报。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,扶起安座,礼拜而出,以善因故,再得人身。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。永锡惧,求永年之道。】

马永锡兄弟,多生多世,一直是猎户。一次进山,共同杀死了一只鹿。因此应当得短命的果报。又有一次,见到塔中的佛像倒在地上,他们便把佛像扶起来,恭恭敬敬的安放好,然后礼拜而退。以此善因,又再得到人身。菩萨为永锡开示前世姻缘后,永锡十分恐惧,想求长寿的方法。

【菩萨曰:“昔北方妙觉寺,有童子沙弥,年十六时。有一相师,说人生死,不爽毫发。谓沙弥言:‘汝年十八季秋,当死。’沙弥恐甚,夜祷于佛,愿于藏中赐经一卷,终身受持,以祈长寿。言已,悉泣不胜,再拜而起。于大藏中,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。遂书写受持,晓夜无懈,兼持戒精严,了悟玄理。年未四十,道风流播,四众归仰,后至八十坐化。即洛阳微行禅师也。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,我所亲见。】

菩萨说“往昔,在北方的妙觉寺,有一个童子沙弥,十六岁的时候,有一位相师,说人生死,分毫不差。他告诉沙弥,你在十八岁那年的秋天(秋季的最后一个月,农历九月),就要死去。沙弥十分恐惧,夜里向佛祈祷说,愿在大藏经中赐我一卷经,我当终身受持,以求长寿。说完,泣不成声,再拜而起。在大藏经中,随手取得了金刚般若经。于是书写受持,昼夜不停。而且持戒精严,了悟玄理。不到四十岁,就声名远播,敬仰而皈依他的人不计其数。后来,一直活到八十岁才坐化。他就是洛阳的微行禅师。这是唐玄宗开元六年(718)的事。是我亲眼所见。

【“汝今既怖短命,欲求永命,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,发心书写,勤行读诵,复求解义趣,此内功德也。从今日始,不得更杀物命,当爱如己身,又多积阴德,此外功德也。内外俱修,功德甚大,自能与天合体,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,何虑年寿之不永乎?然须慎终如始,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,方为合道。切莫有头无尾,或行十日半月,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。若果尽形遵奉,先后无间,不遂所求,诸佛及我,俱堕妄语。”】

你现在既然害怕短命,想要求长寿,就应当像这个沙弥那样做,发心书写金刚经,勤行读诵。并且求解义趣,这是内功德;从今天开始,不能再杀害物命,对待一切生命,要像对自己一样的爱护。又要多积阴德,这是外功德。内外俱修,功德很大。自然能与天合体,这样,便符合了夭寿不二的道理。还担心寿命不会长久吗!然而必须始终如一。象那位沙弥那样,直到八十岁都不懈怠。这样才与道相符合。千万别有头无尾,做个十天半个月,或者一年两岁便丢手了。如果真能终生遵奉,从不间断,而所求不满愿,那么诸佛及我,就都堕入妄语了”。

持志久远

【菩萨示陈定耑曰:“汝父子奉行我教,最为难得。但必持志久远,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。将‘修行’二字,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。”】

菩萨为陈定耑开示说“你们父子一同奉行我的教法,这最为难得。但必须发长远心,不能生起求感应的念头。将修行这二个字,做的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这些事一样才行。

邪见误道

【菩萨示查定宏母曰:“汝夙有向道之念,而未遇正人,深为可悯,今当为汝分别开示。汝往昔为比丘时,力行精进,昼夜不怠。心猛烈故,于静定中,忽起一见,云:‘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?’又一日闻‘诸佛无相,即心是佛’之语,复益邪思,云:‘既诸法空寂,我心是佛,何用修习?’不知此为究竟空理,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。】

菩萨开示查定宏的母亲说“你宿向来有向道之心,而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,真是可怜。现在,我将为你分别开示。你往昔做比丘的时候,努力精进,昼夜不懈。因为用心猛烈的缘故,在静定中,忽然生起一个念头‘我为什么不能快速的成佛呢?’又有一天,听到‘诸佛无相,即心是佛。’这样的话。又更加邪思道‘既然诸法空寂,我心是佛,那还用得着修习吗!’不知道这是究竟的空理,而不是初学者可以轻易说的。

【比丘从此竟堕邪见,不复进修。自谓已证大道,所以从迷入迷,沈沦长夜。悲哉众生!求道不遇真善知识,未免陷于罗网,不可不慎!汝今当知,由昔以见邪故,报获五漏失正知故,复遇邪师,毒螫亲遭,岂得不生恐怖?今应速发正信,至心忆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国土。”】

这位比丘从此竟堕入邪见之中,不再修行了。认为自己已经证得大道。所以从迷入迷,沉沦长夜。众生真是可悲啊!求道而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,未免会陷入罗网之中,不能不小心啊!现在,你要知道,因为往昔的邪见,所以感得五漏的果报;失去正见,所以又遇到邪师。亲身被邪见之毒蛰过,怎么能不心生恐怖呢。现在,应该马上发起正信,至心忆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国土”。

究明身心

【无朽为一友问,得寿几何?菩萨示偈曰:“人命如朝露,虚浮无定期,未能逃梦幻,何必预求知?”复示曰:“且莫为他问日期,到腊月三十日,管取手忙脚乱在。”是友果以次年腊月三十日疾终。无朽闻说,遂求开示。】

无朽为一位朋友问寿命。菩萨开示给他一首偈子

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未能逃梦幻何必预求知?

又开示说“不用为他问日期,到腊月三十日,保证手忙脚乱。(后来,这位朋友果然在第二年的腊月三十日病死了。)无朽听后,便求开示。

【菩萨曰:“元柏当知,学道而不明此心,譬如造屋无基,渡水无筏。欲明心者,当微细观究:此身此心,从何而有?既四大虚幻,心将谁寄?身心既幻,世界微尘了无差别。目前万法,从何处生?从何处灭?若无生灭,则照与能照,两无所依,自见真如寂灭场地。”】

菩萨说“元柏,要知道。学道而不明这个心,就好像是建造房屋而没有地基;要渡河而没有船筏一样。要明白这个心,就应当微细的观察体会,这个身体,这个心是从哪里来的。既然四大(译者注一切物质是由地,水,火,风四种元素构成,这四种元素称谓四大。)是虚幻的。心将寄托在哪里呢。既然身心都是虚幻的,那么整个世界和一粒微尘,便了无差别。眼前的万事万物,是从哪里生出来的,又是从哪里毁灭的呢。如果无生无灭,那么我们这个观照与能观照的主体,这两者就都无所寄托了。这样,自然会见到真如寂灭的境界”。

死后云何

【勾曲孔生,持斋二十年矣。自念衰老,问:“死后云何?”因泣下不已。菩萨曰:“不须悲泪,但从我说,深信遵行,自有好处安身在,遂授偈曰:西方有净土,人天皆所依,汝能修此门,安隐无惊疑。”】

勾曲的孔生,持斋已经有二十年了,觉得自己衰老了,便问菩萨自己死后会怎么样。说着,便泣不成声。菩萨说“不要悲哀,只要依照我说的,深深的相信,并且依教奉行,你自然会好地方安身。”然后便传授他一首偈子:

西方有净土,人天皆所依,汝能修此门,安隐无惊疑。

寒入心包

【沈文州以伤寒名家,适至作礼。菩萨问曰:“寒入心包,当作何病?”答曰:“名中寒。”因喻诸人曰:“汝等但知寒入心包,名曰中寒之疾。若邪入于心,即为殒命之病矣。汝诸人但以身病为病,调之治之,至于心有大病,则不问明医,不求妙药,任其患苦而莫之觉,哀哉!”】

沈文州是伤寒名家,来到道场后对菩萨作礼。菩萨问他“寒入心包,是什么病?”他回答说“名中寒。”菩萨于是对大家说“你只知道寒入心包,是名叫中寒的病。如果邪入于心,那可就是要命的病了。你们只是把身体的病当做病,又是调理,又是医治的。而心有了大病,却不问明医,不求妙药。任凭它受苦而不自觉。真可悲啊。”

莲花已种

【陈大心奉教念佛,极其诚至。菩萨示偈曰:“八德池中莲已种,果然一念甚宏深,滋培虽藉如来力,长养全凭决定心。”又喻诸人曰:“此土有发愿往生者,彼土即生莲花。故作是语,汝等应生深信。”】

陈大心,奉持教法,念佛极其诚至。菩萨开示他一首偈子说

八德池中莲已种,果然一念甚宏深,滋培虽藉如来力,长养全凭决定心。

又对在场的人比喻说在这个世界,有人发愿往生,在极乐世界就会生出一朵莲花。所以我这么说,你们应该生起深深的信心。”

好炼丹术

【孙中白好丹术,日久无效,因来会作礼。菩萨呵曰:“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?且问尔:金丹几时可成?”答曰:“正尔求成。”菩萨曰:“若成了,千万留却几颗,莫都吃到肚子里去。俟汝见阎罗老子时,好做些人事送送。痴老儿,此事决无你分,不如做你本等去。”孙拜谢。】

孙中白喜好丹术。修了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效果,因此来到会上,给菩萨作礼。菩萨呵斥他说“你这老秃,今天换上了这副嘴脸来见我么!我且问你,你的金丹什么时候炼成啊?”孙中白回答说:“我正想请您帮助我炼成呢!”菩萨说“你如果炼成了,千万留几颗,别都吃到肚子里去。等你见到阎罗老子的时候,好做些人事送送。痴老儿,这事是绝对没你的分的,不如做你的本等去。”孙拜谢。

【有顷,菩萨又曰:“痴老儿,知得你自己本等么?”答曰:“我求见性是我本等。”菩萨曰:“汝知此性,为大为小,为青为黄?”答曰:“性无如是等相。”菩萨曰:“然则汝欲向甚处求见?”孙无语,乃发信皈依,愿为弟子,求示法名。遂示以偈曰:“性无大小青黄相,那有声名任汝呼?不达此中玄妙处,一言半字总淆讹。】

过了一会,菩萨又说“痴老儿,你知道自己的本等是什么吗?”回答说“我求见性,这是我的本等。”菩萨说“你知道这个性,是大是小,是青是黄。”回答说“性没有这些相。”菩萨说“既然这样,那么你想到哪里去求见性呢?”孙中白无话可说,便发起信心,要皈依菩萨,成为菩萨的弟子。并求菩萨赐个法名。菩萨便开示了一首偈子

性无大小青黄相,那有声名任汝呼?不达此中玄妙处,一言半字总淆讹。

【我今强为汝立名,可曰:达本。汝此后光阴,不上七八年矣,莫负却八百年前三十六载苦行也。”孙因问此身如何结局。菩萨曰:“结局便结局,又问如何结局耶?”孙乃问如何修持。菩萨曰:“净土一门,能广摄群品。汝问修持,当念阿弥陀佛,发愿往生,便得一了百了,汝无再惑。”

我现在,强给你立个名,就叫达本。你以后的光阴,不过七八年而已。别辜负了八百年前三十六载的苦行。”孙又问,自己今生会是怎么样个结局。菩萨说“结局就是结局,又问什么结局!”孙便问如何修持。菩萨说净土法门,能普遍的摄受众生。问到修持,你应当念阿弥陀佛,发愿往生。便一了百了。你从此就不会再有迷惑。

尊崇正信

【菩萨又喻诸人曰:“从古大圣大贤,阐微立教,皆至精至简。上士闻而悟,中下闻而修,皆归大道。乃后之著述,务为繁言隐说,使凡流揣摩成见,遂至以讹传讹,深入邪僻抱暗没世,竟不自觉。】

菩萨又对众人说“古来的大圣大贤,阐微立教,都是至精至简的。上士听后便能领悟到,中下之士听后便知道修行,最后都能同归大道。以后的著述,便都文字繁琐,言辞幽深,使得凡夫之人,随意揣摩,于是以讹传讹,深入于邪见之中,不能自拔,抱着幽暗的思想,最终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而不自觉知。

【如达本,因读参同悟真诸书,不知法要,曲信讹传,谓为有得,执吝不舍。白首无成,动诸烦恼。菩萨说,为真可悯者。是故,汝等既识前非,当崇正信。”】

比如达本,因为读了‘参同’《參同契》(道家的书),而开始悟真《悟真篇》诸书,不知道修行的法要,自己信的偏了还误导别人。自以为有所收获,执吝不舍,结果白首无成,害得自己也烦恼。菩萨说,真是可怜悯者。所以你们既然知道以前错了,就应当生起正信”。

夙世因缘

【一时,菩萨将临法会,弟子八人,无朽、常摄、常源、定茂、达本、查定宏、陈定耑、查定敏,恭谨颙伫,齐唱佛号。忽闻异香,从空中来,众皆欢喜,得未曾有。】

一时,菩萨将临法会,有八为弟子、无朽、常摄、常源、定茂、达本、查定宏、陈定耑、查定敏、恭谨颙竚,一齐唱念佛号,忽然有奇异的香气从空中飘来,众人十分欢喜。

【菩萨曰:“善哉!善哉!尔等知今日之会,有夙因否?昔梁武皇天监六年,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,为大比丘。因避乱南游,住锡鸡鸣山麓。时,尔八人依我修学,不久以兵乱各散。我越后二载,示寂于武林天竺。后复于唐僖宗朝,为清河献王长子,亦弃位出家。今尔八人,同会念佛,亦由我发心,正如往昔无异。但尔等去我以来,八百余年矣,仍复飘流未反,真为可悲,真为可痛!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,令速成办,早登解脱,宜各谛听。”】

菩萨说“善哉,善哉。你们知道吗,今天这个法会,是有夙世的因缘的。在梁武皇天监六年(507),我在北魏东都的净因寺出家,是位大比丘。为了躲避战乱而南游,住在锡鸡鸣山麓那时,你们八个人就跟着我修学。不久便因为兵乱而失散了。过了二年,我便在武林天竺示寂。后来,又在唐僖宗(862-888)的时候,做清河献王的长子,也是弃位出家。今天,你们八个人在一起念佛,也是因为我而发心,正与往昔一样。但你们离开我,已经有八百多年了,仍然在苦海中飘流,真是可悲,真是可痛啊!现在,我为你们再重新给你们指明修行之路,让你们的道业,快速成办,早得解脱。要各自听清楚了”。

精修净业

【示无朽曰:“汝向者虽从事玄门,而能恭敬诸佛,当知即是夙因。今宜速发深心,精修净业,为诸人唱导。无空掷后此一十三年光景也。付汝偈言:八百年前有胜缘,今来相遇指青天,已知本地中秋月,莫向长江觅渡船。”】

菩萨开示无朽说“你以前虽然从事玄门,但能恭敬诸佛。要知道,这就是夙因。而今应该马上发起深心,精修净业。并且成为众人唱导者。不要让这十三年的光景空过也。嘱咐你一首偈子

八百年前有胜缘,今来相遇指青天,已知本地中秋月,莫向长江觅渡船。

持大悲咒

【示常摄曰:“汝常持大悲神咒,云何而持?”答曰:“所持之咒,历历分明;能持之心,了不可得。”菩萨曰:“能如是持,是名真持。有偈嘱汝:汝持大悲咒,应识大悲心,离名亦离相,以此度群生。”】

开示常摄道“你常持大悲神咒,是怎么持的呢?”回道“所持的咒,历历分明。能持的心,了不可得。”菩萨说“能这样持,就是真持。有偈子嘱咐给你

汝持大悲咒,应识大悲心,离名亦离相,以此度群生。

即汝本心

【示常源曰:“汝既出家,要须谦下柔和,敬事师长,虚己请益,增长志气,莫只坐云雾中过日。”源不达。复示曰:“汝懜懜若此,可晓得自己的心么?”源无语。乃令诵准提咒一遍,源随诵之。菩萨曰:“此不是你心,唤作甚么?偈曰:见初无心,即汝本心,准提一遍,全体分明。”】

开示常源说“你既然出家了,就必须谦下柔和,敬事师长。虚心请教,增长志气。别只坐在云雾中过日子。”常源不明白。菩萨又再开示说“你糊涂成这个样子,可知道自己的心么?”常源无语。菩萨便令他诵一遍准提咒。常源诵过之后,菩萨说“这不是你的心,那叫什么!”偈曰。

见初无心,即汝本心,准提一遍,全体分明。

持准提咒

【示定茂曰:“汝持准提咒,平日须要细密用心。观一切境,若喧若寂,若物非物,若欣若厌,无非此咒现体,即我妙心刻刻流露。如是奉持,必获果证,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。当诵我偈:两行秘密,即汝本心,莫谓法少,是法甚深。”】

开示定茂说“你持准提咒,平时须要细密的用心。看待一切境界,或喧闹或寂静,或物或非物,或喜欢或讨厌,无非都是这个咒的体现,就是我的妙心,时刻在流露。能这样奉持,必定会获得果证。我也会以神力,帮助你成就。应当诵我的偈子

两行秘密,即汝本心,莫谓法少,是法甚深。

精勤念佛

【问达本曰:“汝将云何?”答曰:“欲明心。”菩萨曰:“得无口头话否?当勤念佛,其功十倍。亦示汝偈:心外无佛,佛即汝心,深信不惑,一念无生。”】

菩萨问达本道“你想要怎么样呢?”回答说“要明心。”菩萨说“这不是口头话吗!应当勤念佛。功效十倍。也送你一首偈子

心外无佛,佛即汝心,深信不惑,一念无生。

持金刚经

【示查定宏曰:“汝持金刚般若,当知有七不持,所谓:心昏散不持,有过犯不持,入不净处后不持,饮酒后不持,人扰不清净不持,有事将作未作不持,心别有记忆不持。若坚意受持,应离此七,诵至纯熟,即于观心中持之。果能如是,则功德不可思议,果报不可思议。佛有诚言,汝须保任。复与汝偈:般若一经,功德无尽,拔妄想根,脱生死病。”】

菩萨开示查定宏道:“你持金刚经,应当知道有七不持,所谓:心昏散不持,有过犯不持,入不净处后不持,饮酒后不持,人扰不清净不持,有事将作未作不持,心别有记忆不持。若是坚意受持,应当离此七条,诵至纯熟,即于观心中持之。果能如是,则功德不可思议,果报不可思议。佛有诚言,你一定要好好保任。再授你一偈:般若一经(指《金刚经》),功德无尽,拔妄想根,脱生死病。”

恒一其心

【示陈定耑曰:“小人之为恶也,惟恐人知;君子之为善也,亦惟恐人知。汝当以君子慎道之心,而作佛事。更有偈曰:勿贵人知,勿希天应,恒一其心,必坚必正。”】

开示陈定耑说“小人做的恶事,惟恐有人知道。君子做的善事,也是怕有人知道。你应当以君子谨慎护道之心而作佛事。更有一首偈子

勿贵人知,勿希天应,恒一其心,必坚必正。

命名曰敏

【示查定敏曰:“汝未及弱冠,已知向道,可验夙因。今为汝命名曰敏,敏有聪、勤、妙、捷四义。聪以除汝暗,勤以励汝怠,妙以开汝慧,捷以发汝废。汝当顾名思义,莫谓菩萨徒与尔一个字也。复示汝偈:汝年正幼,当学孝弟,以是持身,毋惰其志。”】

菩萨开示查定敏说“你还没到弱冠的年龄,就已经知道修道。可见这是有夙因的。现在为你命名为敏。敏有聪、勤、妙、捷四个意思。聪能除你的昏暗,勤能除你的懈怠,妙能开你的智慧,捷能发你的废弃。你应当顾名思义。别认为菩萨只是给你一个字而已。再开示你一首偈子

汝年正幼,当学孝悌,以是持身,毋惰其志。

惟修净土

【是日,陈大心后至,菩萨问曰:“汝云何修持?”答云:“惟修净土。”菩萨曰:“舍此别无胜门矣。嘱汝一偈:道无他说,唯心而已,莲胎始成,专精勿二。”】

这一天,陈大心是后来的。菩萨问他说“你是怎么修行的?”他回答说“只专修净土。”菩萨说“除此之外,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法门了。嘱咐你一首偈子

道无他说,唯心而已,莲胎始成,专精勿二。

菩萨成道

【菩萨曰:“所示净土一门,真诸佛心宗,人天径路。今汝等虽求往生,若发愿不切,如入海而不获宝珠,徒劳无益也。我昔于晋明帝时,受贫子身。为贫苦故,乃发大愿云:‘我以夙业,受此苦报。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,生极乐国,成就一切功德者,纵令丧身,终不退息。’誓已,七日七夜,专精忆念,便得心开,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,遍十方世界。我于佛前亲蒙授记,后至七十五而坐脱,竟生极乐。】

菩萨说“净土法门,真是诸佛的心宗,人天的径路。现在,你们虽然求往生,但如果发愿不真切,就如同进入大海没有获得宝珠,徒劳无益。我往昔在晋明帝(299-325)的时候,受生为贫穷人,因为贫苦,而发大愿说‘我因为夙业,而受这份苦报。如果我今天不能见到阿弥陀佛,往生到极乐国,成就一切功德的话,纵使丧失身命,我也不退转,不休息!”发誓后,七日七夜,专精忆念阿弥陀佛,便得心开。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,遍满十方世界,我在佛前亲身蒙佛授记。后来,到七十五岁而坐化,直接生到极乐世界。

【后以度生愿重,再来此土,随方显化。或为比丘,或为居士,或为国王,或为臣宰,或为女人,或为屠丐,或隐或显,或顺或逆,皆随顺说法,导诸群品。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,耽长寿乐,不思进修,我现仙身,救其迷坠,如唐僖宗朝一事也。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,阐扬净土。汝等当一意一心,坚修此门,必不相误。若心志一坚,又不待隔世而生,现前亦得见佛,如我昔年无异。有偈四句: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”】

后来,因为救度众生的愿力深重,而再来到这个国土。随方显化,或为比丘、或为居士、或为国王、或为宰相、或为女人、或为屠夫、或为乞丐,或隐或显,或顺或逆,都随顺众生的根基,而为说法,化导群生。又因为修行仙道的众生,多半都未能了悟真如常性,贪图长寿之乐,不思进取。我便现仙身,解救他们的迷惑堕落。就像唐僖宗朝的那件事一样。现在,又为你们指明正邪,阐扬净土。你们应当一心一意,坚定的修行这个法门,必定不会耽误了你们。如果心志坚一,不用等到来世,现在生就能见佛。就跟我往昔一样。有四句偈送你们

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。

得离尘欲

【或问:“学人云何得离尘欲,得无障碍?”菩萨曰:“我将由小而推之大,由外而推之内,汝等当善解其义。有人于此,无故而夺汝一钱,动嗔恨否?”答:“以一钱虽微,见夺则嗔。”“又、无故而与汝一钱,生喜悦否?”曰:“一钱虽微,见与则喜。”有答:“以一钱甚微,与何足喜?夺无可嗔者。”】

有人问修行人怎么能得开尘欲,能无障碍?”菩萨说“我将由小推向大,由外推向内的说,你们要好好理解。有人在这里,无缘无故抢了你一钱。你动不动恨?”回答说“一钱虽然很少,被抢去了还是会生气。”“那么无缘无故的给你一钱,会不会高兴呢?”回答说“一钱虽然少,得到了还是会高兴。”有人回答说一钱很少,得到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,被抢去了也没什么好生气的。

【菩萨曰:“汝能如是,心之清净久矣,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?汝等当知,学人洗心不密,见有见无,处处是著,念念皆贪,所以业识纷驰,无暂停止。即念一句阿弥陀佛,心想依然外游,未能顷刻归一。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,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,故此尘欲,亦从无始劫来,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。身缠心缚深入尘网,哪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?】

菩萨说“你能要是真能这样,心早就清净了。怎么会到今天还这么污浊呢!你们要知道,修行人洗涤自己的心并不细密。或者见有,或者见无。处处都是执着。念念都是贪欲。所以业识纷驰,没有片刻停止。即使念一句阿弥陀佛,心念依然外游,没能片刻归一。因为你们无量劫来,没有一时一日远离尘欲的心。所以,尘欲也从无始劫来,没有一时一日肯离开你们的心。身缠心缚,深入尘网。那能象莲花那样,出淤泥而不染。

【故知,欲断贪著,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,作非我有观。夺不起嗔,与不起悦。如是乃至百千万钱,乃至亿亿万钱,乃至国城妻子,乃至身肉骨髓,乃至过现未来心、意、意识,乃至生死、业报、菩提、涅槃,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,自然习漏消亡,障缘永灭,渐履清净,成就道品。汝等当依此修行,勿更自虞窒碍。”】

所以,要想断贪着,先从一钱的得失,作弃舍的观想。就想,这不是我的,被夺去了也不起嗔恨,被给予了,也不喜悦。这样,乃至百千万钱,乃至亿亿万钱,乃至国城、妻、子,乃至身肉骨髓,乃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心意意识,乃至生死业报,菩提涅盘。一切都是这样,跟一钱的得到和失去没什么两样。这样,自然习气消亡,障碍永灭,渐渐得到清净,成就道品。你们应当这样修行,不要再停滞不前了”。

设供称寿

【孟冬二日,为菩萨诞生之辰,众设供称寿。菩萨曰:“汝等以何物寿我?”皆曰:“心以为供。”菩萨曰:“心是何物,可以持供?”答曰:“唯一至诚,本是无物。”菩萨曰:“既言无物,谁知至诚?能知诚者,定有处所,可得举示,云何无物?”答曰:“实无所得。”菩萨曰:“汝言无得,为是暂无,为决定无?”】

孟冬(冬季的第一个月,农历十月)的第二天,是菩萨的寿辰。众人设供为菩萨祝寿。菩萨说“你们用什么来为我祝寿呢?”众人说“用心来供养菩萨。”菩萨问“心是什么东西,可以用来上供吗?”回答说“只是一片至诚,本来无物。”菩萨说“既然无物,谁知道是不是至诚呢!能知道诚的话,一定得有个处所,可以容纳。怎么会无物呢!”回答说“实在是无所得。”菩萨说“你们说无所得,是暂时没有呢,还是决定没有?”

【众拟议未对。菩萨曰:“无则决定无,有则决定有,一涉纤疑,毫厘千里。当知汝等,言诚言妄,说有道无,皆是起灭计较、推详卜度之心。以是祝我,均无所益。听我妙偈:至真无二心,至真无量心。心非一切心,一切性非心。除妄心不实,依真心强名。真妄两不立,南无释迦尊。了心无处所,方便福群生。”】

众人议论着没来得及回答,菩萨便说没有就决定没有。有就决定有。一有丝毫的疑惑,就差之千里了。要知道,你们说诚说妄,说有道无,这都是起灭之心,测度之心。以这样的心给我祝寿我,是没什么益处的。听我的妙偈:

至真无二心,至真无量心。

心非一切心,一切性非心。

除妄心不实,依真心强名。

真妄两不立,南无释迦尊。

了心无处所,方便福群生。

修行路径

【时,诸弟子咸再拜,愿更闻法要。菩萨曰:“善哉!善哉!汝等愿更闻法要,当诚解我语,善答我问。诸弟子,譬如有人谓一人言:‘燕京帝王所都,富贵无比。’是人闻言有志往否?”咸曰:“愿往。”菩萨曰:“汝不识路径,当云何?”咸曰:“有人指示,从之而行。”菩萨曰:“不可。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,若不明辨,竟从其言,则燕都远之又远矣。”众曰:“然则如何?”菩萨曰:“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,教是人曰:‘汝须向北而往,便可直达帝所。’诸弟子,此人所指,有错谬否?”咸稽首曰:“无谬。”】

这时,诸位弟子都再礼拜,愿菩萨开示法要。菩萨说“善哉善哉。你们愿听闻法要,应当用心理解我的话,诚恳的回答我的问题。诸位弟子。譬如有人对另一个人说,燕京是帝王的都城,富贵无比。这个人听了,愿意去吗?”众人都说“愿意去。”菩萨说你们不认识路,怎么办呢?”众人回答说“有人指示,跟着他走就行了。”菩萨说“不行。如果有人指示,说向南或向东。你们不能辨别,竟听从了他的话,那么离燕都就越来越远了。”众人问“那该怎么办呢?”菩萨说:“必须得有一个去过燕都的人,教这个人说,你向北走,就可以直接抵达帝都。诸位弟子,这个人所指示的,有错吗?”众人都点头说“没有错。”

【菩萨曰:“又譬如有人,欲登万仞之巅,九层之顶,当如何教之?”咸曰:“从卑至高。”菩萨曰:“然。古云:‘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’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,乃至最上一级,方为正说。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处,为浪语矣。又譬如有人,天子将命以官,诏是人曰:‘汝愿为宰相耶?小吏耶?’是人云何上答?”咸曰:“必愿为宰相。”菩萨曰:“然。又譬如有人,在于岐路,不知所从,有悯之者,指曰:‘是边极艰险,极曲折,不得便出头。是边极正大,极平坦,走去便得出头。’其人受指,于此两边当走何路?”咸曰:“走正大,走平坦。”菩萨曰:“善哉!善哉!尔等酬我所问,俱合正理。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?”咸再拜曰:“唯垂开示。”】

菩萨说“又譬如有人,想要攀登万仞之巅,九层之顶。应当告诉他怎样做呢?”都说“从低到高啊!”菩萨说“对了。古人说,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要从第一级至第二级,乃至最上一级。这样才行。如果说,一步便跨到最高处。这就是空谈了。又譬如有人。天子要封他官爵,便诏这个人来,对他说,你愿意做宰相呢,还是愿意做小吏?这个人会如何回答呢?”众人都说“一定是愿意做宰相了。”菩萨说“对。又譬如有人,在岔路口,不知该怎么走了。有怜悯他的人,指示他说,这边很艰险,很曲折,不好走出去。这边很宽敞,很平坦,很容易走出去。这个人听后,这两条路,会走那一条呢?”众人都说“走宽敞的,走平坦的。”菩萨说“善哉。善哉。你们的回答,都合乎正理。但你们能明白我所比喻的是什么吗?”众人都再拜,说“愿再开示。”

【菩萨曰:“善听。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,而不识修行之要,趋向无据,如人欲往燕都,而不知路径者是。若遇邪师,教以邪法,如帝都在北,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。则其人虽终日行,而茫无归宿,何由觐至尊?何由成大道?今我所示弥陀净土,帝都也。信愿行三,勤加精进,终至往生,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。期登上品,是愿为宰相,不愿为小吏也。依此而修,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。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。若尔等不能深信,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。弃宰相之尊,而就小吏之贱也。背正大而求艰僻也。万仞之山巅,九层之塔顶,非尔所及矣,可胜悲痛哉!”】

菩萨说“你们向来有求道的心,只是不知道修行的法要,想修而不知道方法。就如同人欲往燕都去,而不知道路径一样。如果遇到邪师,教以邪法。就如同帝都在北,反而指示往东向南走一样,这样,虽然终日行走,却茫茫然而找不到归宿。怎么能觐见至尊,怎么能成就大道呢!而我所展示的弥陀净土,就是帝都。依照‘信愿行’这三法,勤加精进,最终往生。这就是从第一级到最上一级。期望登上品,便是愿为宰相,不愿意做小吏。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就是走宽正的大路,而不走邪曲的小路。我就是走过燕都的人也。如果你们不能深信,就是舍弃帝都而走向边地。舍弃宰相之尊,而做卑贱的小吏。背离宽阔的大路而求艰僻的小路。万仞之山巅,九层之琼顶,就不是你们所能到达的了。那就太令人悲痛了。

积田修行

【众欲积田为修行计。菩萨曰:“汝等欲矢志同学,久聚不散,谢绝世故,于衣食所从,不复为求人计,故发此议。以我观之,念头虽好,然毕竟是贪恋尘劳,非清净法。何以故?街头一饭,冢间一宿,先佛道范。若必藉田而修,倘一不就,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。】

众人想要置办田产,做为修行用的生计。菩萨说“你们为了要一直在一起修行,终生不散,并且谢绝一切世故,在衣食这方面,不再求人,所以有这个提议。我看,念头虽然好,但毕竟是贪恋尘劳,不是清净的做法。为什么呢?街头乞讨一碗饭,坟地间睡一宿,这是先佛的道范。如果必须有了田产才能修行,倘若置办不成,那你们就没有修行的一天了。

【又、若言自无其赀,将出自募化,更为不可。佛一代教,无此二字。盖自末世不识礼义、不惧因果、不知廉耻之徒所为。真修道人,生死念切,断断不作是想。然更有一言,汝诸人但执持正念,各各努力,是即不聚而聚。若身心散逸,事无常恒,是虽聚而实散。苟明此意,止应随分随时,莫去闲思预计。”】

而且,如果说,自己没有这笔钱,需要出去化缘,就更加不行了。佛的一代时教,没有‘化缘’这两个字。这是末世时期,不知道礼义,不畏惧因果,不知道廉耻的人所做的事情。真修道人,生死的念头迫切,是万万不会有这样的念头的。更有一句话嘱咐你们,你们这些人,只要执持正念,各各努力,这样就是不聚而聚。如果身心散逸,不持之以恒,这样虽然聚在一起,而其实也跟散了一样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就只应该随时随分,别去闲思预计”。

即尘而觉

【菩萨又告众曰:“汝等虑身缠世网,念头不得干净耶?我有一法,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,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,见阿弥陀佛之心,换却奔走利名之心,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。”】

菩萨又对众人说道:“你们顾虑身缠世网,念头不得干净吗?我有一法,你们只要发个远离娑婆求生极乐之愿,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,见阿弥陀佛之心,来换掉奔走利名之心,便能够在尘劳而行觉路了。”

念佛一心

【有问:“念佛不能一心,当作何方便?”菩萨曰:“汝但息想定虑,徐徐念去,要使声合乎心,心随乎声,念久自得诸念澄清,心境绝照,证入念佛三昧。然平日必须多念,从千至万,心无间断,则根器最易成熟。若强之使一,终不一也。”时,达本于座下,忽戄然念数声。菩萨曰:“如是。如是。”】

有人问“念佛不能达到一心,有什么办法呢?”菩萨说你只要息想定虑,徐徐的念去。要使声合乎心,心随乎声。念的久了自然会诸念澄清,心境绝照,证入念佛三昧。然而平时必须多念,从千至万,心无间断。这样根器最容易成熟。如果强制的使心归一,反而难以归一。”这时,达本在座下,忽然念了几声。菩萨说“如是,如是。”

造像供养

【诸弟子欲造像供养,请示法相。菩萨曰:“诸弟子欲造相供养,积诚已久,合当显示,但汝尘劳中,我妙明内,即今显现,汝等不能见也。又、我随机感化,身相不一,今但从本起修,可画作大比丘相,面如满月,形体丰伟,着袈裟坐莲花上,左手置膝,右手作说法相,眉间放白毫光,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。要须庄严相好,不得潦草。”诸人闻已,皆拱立思维如是法相。菩萨乃言:“诸弟子,人人有个觉明妙行,不即不离,在汝诸人摸索不着处,时时出现。即今明白,更不须设像供养,愿见于他日也。”】

诸位弟子想要造菩萨的像来供养,便请菩萨示现法相。菩萨说“诸位弟子要造相供养,这份诚心,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。本来应该显示给你们的。但是,你们在尘劳中,我在妙明内,即使现在显现,你们也不能见到。再说我随机感化,没有一定的身相。现在,就从根本处修起,可以画作大比丘相。面如满月,形体丰伟。身着袈裟,坐在莲花上。左手放在膝盖上,右手作说法相。眉间放白毫光。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。必须要庄严相好,不能潦草。”众人听后,都开始思维菩萨的法相。菩萨便说诸位弟子,人人都有个觉明妙行,不即不离。在你们摸索不着的地方,时时都会出现。今天既然明白了,就不需要再设像供养,愿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相见”。

弃家为僧

【查定宏因丧子,欲弃家为僧。菩萨曰:“汝且莫妄想是事,是事汝做不得。汝但正心以治心,正身以治身,断无益之事,绝无益之友,皈心大觉,愿出迷途。挹彼洪波,滋我燥土,精求加被,驱诸障缘。汝向畏祈寿保身,当注力于此,勿多言也。”定宏乃问:“奉教持《金刚经》,但诸字句有不同者,当从何本,得无差谬?”菩萨曰:“‘金刚般若波罗密’七字,并无差谬。”】

查定宏因为丧子,想要出家为僧。菩萨说“你不用想这事。这事你是做不来的。你只要端正自己的心念,端正自己的身行。断绝无益的事,断绝无益的朋友。把自己的心皈依大觉的佛陀,发愿离开迷途。让佛法的波涛,滋润那枯燥的心田。精诚地求佛加被,驱除一切障缘。你向来不向佛菩萨祈寿,今后要注意这方面。不用多说了。”定宏便问,奉持金刚经,但不同的版本,字句有出入。应当以哪个版本为准。菩萨说“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七个字,并无差谬。”

有疾求示

【沈天宇有疾,设供求示。菩萨曰:“汝今有疾,尚未即死,当息诸牵累,安心端坐,念身无常,念世无常,所有妄缘,一切放下,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。自然六尘不生,一心清净。不唯愈汝今生之疾,即生死病根,亦从此拔出矣。】

沈天宇有病了,便摆设供养,求菩萨开示。菩萨说你现在虽然有病,但还没到马上就要死的程度。应当熄灭诸般牵挂,安心的端坐,思维身体的无常,心念的无常。所有的妄缘,一切放下。徐徐地念一句阿弥陀佛。自然六尘不生,一心清净。这样,不只能治愈你今生的疾病。就是生死的病根,也能从此拔出来。

【汝今设供求示,不过望我有甚好方与汝,口诀传汝,可愈汝疾。岂知,菩萨无是等虚伪之法,但此实实数言教汝而已。汝若信而行之,真一服上品还丹妙药也。付汝一偈:病从己作,还由己除,摄心清净,得常安乐,坚久不变,同无量寿。”】

你现在设供求开示,不过是希望我能有什么好的药方给你,好的口诀传你,可以治愈你的病。哪知道菩萨是没有这些虚伪的方法的。就这实实在在的几句话而已。你如果能信而且照着去做,那真是如同服用了上品的还丹妙药一般。再送你一首偈子

病从己作,还由己除,摄心清净,得常安乐,

坚久不变,同无量寿。

一举两得

【菩萨示达本曰:“汝欲究明心地,极为有志。但你一肚皮砂铅水火(炼丹之术),本来面目、真空真净等话,实实塞却,如何做得?你若要做,必须将此一络索,抛向东洋大海始得。不然,枉却用心,误却工夫矣。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弥陀佛,明心在是,生极乐在是,一举而两得,极是便宜也。”】

菩萨开示达本说“你想要参究明白心地,很有志气啊!但你一肚皮的砂铅水火,已经把本来面目,真空真净这些话,结结实实的堵塞住了。这样怎么能做得到呢。你如果要做,就必须把这些垃圾,都抛向东洋大海才行。不然,只是浪费口舌心力,白费工夫而已。不如的的确确地念一句阿弥陀佛,明心见性也在这句佛号上,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这句佛号上,一举而两得,非常便宜啊!”

仰酬祖父

【无朽问:“云何仰酬祖父?”菩萨曰:“世间所谓孝者,以何为上?”曰:“能敬养,能为善,以无忘先德。”菩萨曰:“此虽孝而有限,惟能发大愿,修出世法,若道成果满,岂但福及九祖,即历劫冤亲,俱蒙解脱。汝能专修净土,是为大孝。”】

无朽问怎么样上报祖父之恩?”菩萨说“世间所谓的孝,应该怎么做呢?”回答说能敬养父母尊长,能做善事,这样就是不忘记先人之德。”菩萨说“这虽然是孝,然而很有限。只有能发大愿,修出世间法。如果道业成就,功德圆满。岂止是福及九祖啊,就是历劫以来的冤亲债主,都能得到解脱。你能专修净土,这才是真正的大孝。

持咒明心

【定茂问:“持咒云何明心?云何究竟?”菩萨曰:“心不离咒,咒不离心,是持之义。汝当于一切时观此咒体,与我心体是一是二?若云二者,云何心能持咒,咒能显心?若云一者,云何忘则咒无,忆则咒有?则知此咒与心,离诸名相,毕竟空寂,是名究竟。若但持而不究竟,即无妙解,平等大慧云何显发?平等大慧不现,何由照生死之昏迷,达三界之实际乎?”】

定茂问持咒怎样能明心,怎样能得究竟呢?”菩萨说心不离咒,咒不离心,这就是持的意义。你应当在一切时刻,观这个咒体与我的心体,是一还是二。如果是一,那么为什么心能持诵咒,咒能显现心呢;如果说是二,那么为什么忘了念咒就没有了,想起来咒就又有了呢!这样就能知道,这个咒与心,是离开一切名相,毕竟空寂的。这就是究竟。如果只是持咒而不究竟,就没有妙解,平等的大慧怎么能显发出来呢!平等的大慧不显现,怎么能照醒生死的昏迷,达到三界的实际呢!”

念佛上火

【达本问:“出声念佛,每易发火,得默念否?”菩萨曰:“汝一念佛,便云火发,何故汝终日向人说话,便没一毫火起耶?当知此火,乃汝无量劫来,无明烦恼之所积聚,由汝今日信之不真,故念随火起,火逐妄生,以烧汝法身慧命耳。昔牟尼世尊为大法故,于无量劫,舍身求道,所以得成无上宝王。】

达本问“出声念佛,容易发火,默念可以吗?”菩萨说“你一念佛,就说火发。为什么你终日向人说话,就没有一毫火呢?要知道,这火是你无量劫来,无明烦恼所积聚的。由于你现在信的不真,所以念头随着火起来。火随着妄想生出来,焚烧你的法身慧命。往昔牟尼世尊,为求大法,在无量劫中,舍身求道。所以能成为无上的宝王。

【今汝年力已衰,日夕勤行,犹嫌迟暮,尚乃恋著尘劳,希图丹药,以求延年益寿。汝不闻非非想天,尚有报尽,劫火洞烧,坏至三禅,况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法,而求其永无变灭耶?汝今闻我所言,当如梦初觉,如醉初醒,精修净土,正念往生。彼世界之寿命,无穷无尽,成就法身,到一切智,非浅浅长生久视之术,可同日而论也。”】

现在,你年老气衰,昼夜勤修还来不及呢,却还在贪恋着尘劳,企图用丹药来延年益寿。你没听说非非想天的天人,还有报尽的一天。劫火洞烧的时候,能坏到三禅天。何况你那区区的水火铅汞,假缘和合的东西,还想要求他永远没有变灭吗!你现在听了我的话,应当如梦初觉,如醉初醒。精修净土,正念往生。极乐世界的寿命,无穷无尽。能成就法身,到达一切智。不是那浅浅的长生久视的小法术可以同日而语的。”

多生恐怖

【查定宏问:“持咒时,多生恐怖,求示方便。”菩萨曰:“谁来怖汝?谁是受怖者?由汝夙生习气不净,故从微想中忽现此相耳。汝但精诚诵持,自当除灭,得如意意顺,善能护伏烦恼,而造入玄微,何恐怖之有?”】

查定宏问,持咒的时候,常会有恐怖的感觉,求菩萨开示。菩萨说是谁令你恐怖呢?谁是受恐怖的人呢?由于你过去生中的习气不净,所以从微细的观想中,会忽然出现这种现象。你只要精诚地诵持,自然会除灭的。能一切如意,心意和顺,能降服种种烦恼,而证入微细玄妙的境界。哪里会有什么恐怖呢。”

孝首万德

【陈定育为母疾致祷,问:“作何功德,可获全愈?”菩萨示偈曰:“孝首万德,孝贯三才,大哉孝行,人伦之师。汝以好心,求愈母疾,汝当安适,念母痛楚。汝食美味,念母减食,汝衣轻软,念母脓血。污其衣襟,露其胸胁,如是思维,夙夜靡处。归命大圣,精诚不二,力行众善,仰答四恩。愿母福益,愿母寿增,愿母病愈,愿母体康。觉明菩萨,为汝依怙,苟如其言,无愿不果。”】

陈定育为了治疗母疾,而向菩萨祈祷,问作什么功德,可以让母亲的病全愈。菩萨开示给他一首偈子:

孝首万德,孝贯三才,大哉孝行,人伦之师。

汝以好心,求愈母疾,汝当安适,念母痛楚。

汝食美味,念母减食,汝衣轻软,念母脓血。

污其衣襟,露其胸胁,如是思维,夙夜靡处。

归命大圣,精诚不二,力行众善,仰答四恩。

愿母福益,愿母寿增,愿母病愈,愿母体康。

觉明菩萨,为汝依怙,苟如其言,无愿不果。

(偈子的大意是这样的:孝是万德之首,孝能通天彻地。孝行至大至广,是一切伦常的指导。你以好心,求母亲病愈。在你安逸舒适的时候,要想到母亲的痛楚;在你吃美味的时候,要想到母亲在节衣缩食;在你穿好衣服的时候,要想到母亲生你的时候,脓血污染了她的衣服,胸肋也无所遮掩。这样想得昼夜不安。只有归命于佛,精诚不二,并努力地做一切善事,以报答天地、君主、父母、众生之恩,并愿母亲增福添寿,疾病康复,身体健康。觉明妙行菩萨是你们的依怙。按菩萨的话去做,一切所愿,都能成就。

舍咒念佛

【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,请问。菩萨曰:“汝欲舍持咒而念佛,一志专修,最妙。但汝未知法要,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,不得名念佛之人。何以故?欲泛大海,必具大舟,欲驰千里,必择良马,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,割绝牵缠,打开尘网,直下即念是佛,即佛是心,乃至离即离非,顿入如来大光明藏,如是乃名正念念佛,得名为念佛人也,汝应善解此义。”】

定茂想要舍弃持咒,转而念佛,请示菩萨。菩萨说“你要舍弃持咒而念佛,一心专修,这样最好。但你不知道法要,只能说是持斋好善的人,不能称为念佛人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比如,要畅游大海,必须有大船;要驰骋千里,必须选择良马。所以念佛人,首先必须具备大手段。割绝牵缠,打开尘网。直下即念是佛,即佛是心。乃至离即离非,顿入如来大光明藏。这样才能叫做正念念佛,才能叫做念佛人。你要好好理解这个含义啊!”

勤办道业

【有年少僧四人进谒。菩萨曰:“诸年少,众生无始时来,因于恩爱,故成眷属。而眷属中父母于子,又为恩之至重,爱之至切,难割难舍。今尔等出家离俗,得为比丘,当知父母于尔,又有恩上之恩,非言所喻。故应趁此壮年盛力,勤办道业,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,方不愧‘出家’两字。若复放逸懈怠,以致终身废坠,是不孝中之不孝,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。当因吾语,猛生痛念。”】

有四位年轻的僧人来拜谒菩萨。菩萨说“诸位少年。众生从无始劫来,因为恩爱,所以成为眷属。而眷属中,父母对于子女,又是恩情最重,关爱最切的,难割难舍。现在你们出家离俗,成为比丘。要知道,父母对你们,又有恩上之恩,不是言语能譬喻得了的。所以,应该趁年轻力壮的时候,勤办道业。以报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的一片苦心。这样才无愧于出家这两个字。如果放逸懈怠,以致于荒废道业,退步堕落,这是不孝中的不孝,是天地间极重的罪人啊。听了我的话,要生起猛烈的痛念啊!”

父母生育

【菩萨又示众曰:“诸善男子,人之一身,父母所生,父母所育。现前尔等种种营谋,种种受用,即使父母不曾与得一钱,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,故有今日。万事身为大,身为本,从本而推,岂不是父母之恩,难言难尽?所以佛言:‘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,尚获罪无量。’况今有甚于此者耶?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,不得不诤,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。只可欢然顺受,父母自有感悟之日。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,做逆天背伦之人。”】

菩萨又开示众人说“诸位善男子,人的这个身体,是父母所生,父母所养的。现在你们的种种营谋,种种受用,即使父母没有给你们一钱,也还是因为父母生了你这个身体,你才能有今天。万事身为大,身为本。所以,从根本上推,父母之恩,难言难尽。所以佛说,在父母身边,说话声过高,话说的过重,都获罪无量。何况现在有比这更甚的呢。如果说,父母有时蛮不讲理,不得不与他争论,这是把父母当做路人了。你只能欢喜地顺受。父母自然会有感悟的一天。决对不能争个你非我是,而做了逆天理,背人伦的人”。

忆佛念佛

【菩萨曰:“诸弟子当知,十方诸佛是众生心,十方众生是诸佛心,是故忆佛念佛,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。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,亦非汝心出于诸佛,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。”】

菩萨说“诸位弟子,要知道,十方诸佛是众生的心。十方众生是诸佛的心。所以,忆佛念佛,则十方诸佛显现在你的心里,然而也不是诸佛进入你的心,也不是你的心出自于诸佛,这都是觉妙本明的真心不可思议之处”。

尽形修习

【菩萨曰:“心行处灭,是诸佛常住真心,心行处有,是众生生死业心,其间不容丝发。若汝等能绵密加工,使此心无些子空隙,方得几分相应。莫略做半年十月,便谓我能苦心修道,不知此正障道处,切宜慎之!】

菩萨开示道:“心于行处灭,是诸佛常住真心,心于行处有,是众生生死业心,其间不容丝发。若是你们能够绵密加勤用工,使此心无一点空隙,方得有几分相应。不要稍做半年十月工夫,便说我能苦心修道,不知这正是障道处,切宜慎之!

铜山铁壁

【又、工夫虽加,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,犹未是打成一片。切莫见些影响,便即歇手,是为半涂(同“途”)之废,必至弃其前功,毫无所益。此又学道人大病,不可不知。要知佛法如大海,转入转深,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。应尽形修习,造极(到达最高点)为则,切莫作容易想。”】

又、工夫虽然进步,倘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,犹是没有打成一片。千万不要见到些成效,便即歇手,这是半途而废,必至弃其前功,毫无所益。这又是学道人之大病,不可不知。要知道佛法如大海,愈入愈深,绝不是小小知见之所能穷尽。应当尽形寿修习,登峰造极为原则,千万不要作容易想。”

用心不力

【菩萨曰:“念佛三昧,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,非由他致。今尔等念佛,昼夜不能如一,乱想犹复间真,皆是用心不得力处。”】

菩萨说道:“念佛三昧,是你心的大势力之所成,而不是由其它什么。现今你们念佛,昼夜不能如一,乱想仍然间插,都是用心不得力处。”

一心不乱

【顾定成求教。菩萨曰:“汝来此庵,欲依净业,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?”答曰:“念佛往生。”菩萨曰:“汝知云何念佛,即得往生?”曰:“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。”菩萨曰:“如何是一心不乱?”定成不能对。菩萨曰:“吾知汝第能言之,未必能如法行之也。汝谛听我语。】

顾定成求教。菩萨说:“你来此庵,欲依从净业,可知道为何得生极乐世界?”顾定成回答说:“念佛往生。”菩萨说:“你知道怎样念佛,即得往生?”顾定成回答说:“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。”菩萨问:“如何是一心不乱?”顾定成不能对答。菩萨说:“我知道你就会说‘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,即得往生’,却未必能够如法念地到一心不乱。你凝心谛听我的话。

【善男子,心本无念,念逐想生,此想虚妄,流转生死。汝今当知,此一句阿弥陀佛,不从想生,不从念有,不住内外,无有相貌,即是尽诸妄想。诸佛如来,清净微妙真实之身,非一非二,不可分别。如是念者,烦恼尘劳,无断无缚,止是一心。必得一心,方得名为执持名号,方得名为一心不乱。净业功成,直趋上品。”】

善男子,心本无念,念逐想生,而此想虚妄不实,故流转生死。现在应当知道,这一句阿弥陀佛,不从想生,不从念有,不住内外,无有相貌,即是尽诸妄想。诸佛如来,清净微妙真实之身(法身),非一非二,不可分别。如是念者,烦恼尘劳,无断无缚,止是一心。一定要一心,才可以名为执持名号,才可以名为一心不乱。净业功成,直趋上品。”

【定成再拜曰:“浊世凡夫,心智浅劣,未能深达至理,更求详示。”菩萨曰:“汝今当发大愿,愿生极乐,然后至诚恳恻,称于阿弥陀佛。必使声缘于心,心缘于声,声心相依,如猫捕鼠,久久不失,则入正忆念三昧。更欲上进,当广参知识,博询高明,自悟即心是佛妙谛。汝今当具深信,慎毋学彼庸流,闻而不受,更莫学彼半真半假、半疑半信之徒,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。”】

顾定成再拜,说道:“浊世凡夫,心智浅劣,未能深达至理,更求菩萨详细开示。”菩萨说:“你现在应当发大愿,愿生极乐世界,然后至诚恳切,称念阿弥陀佛。必须使声缘于心,心缘于声,声心相依,如猫捕鼠,久久不失,则入正忆念三昧。若是更欲上进,应当广参善知识,广泛请教高明,自悟‘即心是佛’之妙谛。你现在应当具有深信,千万别学那些庸流之辈,闻而不受,更不要学那些半真半假、半疑半信之徒,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。”

勤勤念佛

【菩萨谓查母曰:“汝何不勤勤念佛?”答曰:“因添儿孙,时常抱持,恐有不净。”菩萨曰:“汝谓不净念佛,恐怕有罪,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,莫计净与不净,只管念去可也。”】

菩萨对查母说道:“你为何不勤勤念佛?”查母回答说:“因为新添儿孙,时常抱持,恐有不净。”菩萨说:“你以为不净念佛,恐怕会有罪,却不知道不念佛则获罪无量。你不要去计较净与不净,只管念去可也。”

守此四法

陈永寿问结局,菩萨示偈曰:“节欲戒嗔,是保身法。收敛安静,是作家法。随力婚嫁,是省事法。行善念佛,是出世法。守此四法,结局通达。”

陈永寿问自己的结局,菩萨以偈开示道:“节欲戒嗔,是保身之法。收敛安静,是持家之法。随力婚嫁,是省事之法。行善念佛,是出世之法。守此四法,结局自会通达。”

正邪终身

【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。菩萨曰:“汝若存正心,行正事,得个正终身。你若存邪心,行邪事,还你个邪终身。至于善之一字,随时随地可行,大事小事皆是。又兼戒杀放生,随力舍贫施苦,持念阿弥陀佛,回向极乐,日日不间。如是三年不改,方许你‘好心行善’四字。”】

顾善记问自己这一生将如何以及行善之方。菩萨说道:“你若是存正心,行正事,则得个正的一生。你若是存邪心,行邪事,则得个邪的一生。至于善之一字,随时随地可行,大事小事皆是。同时又要戒杀放生,随力济贫拔苦,持念阿弥陀佛,回向极乐世界,日日不间断。如此坚持三年不变,方许你‘好心行善’四字。”

修净之法

【菩萨示无朽曰:“大抵修净业人,行住坐卧,起居饮食,俱宜西向,则机感易成,根境易熟。室中止供一佛一经,一炉一桌,一床一椅,不得放一多余物件。庭中亦扫除洁净,使经行无碍。要使此心一丝不挂,万虑俱忘,空洞洞地,不知有身,不知有世,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。如是则与道日亲,与世日隔,可以趋向净业。盖汝生时撇得干净,抛得干净,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,大限到来,洒洒落落,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,岂不是大丈夫举动?所以要汝一意修行,别无沾滞,正为此一大关目也。】

菩萨开示无朽说修净业人多半都是,行住坐卧,起居饮食,都该面向西方,这样感应容易成就,根境容易成熟。屋子里只供养一尊佛、一部经。只摆一个香炉、一张桌子、一张床、一把椅子。不要放一件多余的东西。庭院中也要打扫干净,以便经行的时候没有障碍。要使这个心一丝不挂,万虑俱忘,空洞洞地,不知道有个身体,不知道有世间的事,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的事。这样便与道日渐亲近,与尘世日渐远离,便可以趋向净业了。你在生的时候撇得干净,抛得干净,念头上不存一些妄生的枝节。大限到来,洒洒落落,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的姿态,这岂不是大丈夫举动!所以要你一意修行,没有其他任何沾恋滞涩,正是为这一大关目。

【“至于修净之法,不出专勤二字。专则不别为一事,勤则不虚弃一时。汝今晨起,即诵弥陀经一卷,持阿弥陀佛一千声,向佛前回向,念《一心归命文》,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。此为一时之课。若初起或身心未宁,日止四时。稍宁,渐增至六时,又渐增至十二时。合经十二卷,佛名一万二千声。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,亦可分作四时。此为每日常课。余工不必计数,或默或声,但摄心谛念而已。】

至于修行净业的方法,总不外呼专、勤这两个字。专就是不另外再做别的事,勤就是不虚度一时一刻。你以后早上起来,就诵弥陀经一卷,持阿弥陀佛圣号一千声,在佛前回向,念一心归命文。(翻译者按:一心归命文即:一心皈命,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。愿以净光照我,慈誓摄我。我今正念,称如来名,为菩提道,求生净土。佛昔本誓:若有众生,欲生我国,志心信乐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以此念佛因缘,得入如来大誓海中。承佛慈力,众罪消灭,善根增长。若临命终,自知时至,身无病苦,心不贪恋,意不颠倒,如入禅定。佛及圣众,手执金台,来迎接我,于一念倾,生极乐国。花开见佛。即闻佛乘,顿开佛慧。广度众生,满菩提愿。)这就是一个时段的功课。如果刚开始的时候,身心还不能安宁,就每天只做四个时段。稍微安宁了,就逐渐增至六个时段。再逐渐增至十二时段,总共经十二卷,佛名一万二千声,而且在回向时礼佛一百拜。也可以分作四个时段。这是每天的常课。其余时间做的,不必计数。或者默念,或者出声念。只要是摄心地认真念就可以。

【“又、持名之法,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,不杂分毫世念。久久成熟,决定得生极乐,坐宝莲华,登不退地。若余年未尽,犹得以其所证,为四众向导,报佛深恩。汝若于我所说,一一遵依,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,令汝出家;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,授汝大戒。此非小小因缘,汝莫自生轻慢,慎之!慎之!”】

再有,持名这个方法,必须要字字句句,声心相依,不夹杂一分一毫的世俗杂念。时间久了,功夫成熟了,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,坐宝莲华,登不退地。如果余年未尽,还可以把自己所证悟到的,讲给大众,为四众做修行的向导,以报佛深恩。

你如果能把我所说的一一做到,这才不辜负觉明菩萨开示给你修行的正道,令你出家,才不辜负三昧和尚为你剃度,授给你大戒。这不是小小的因缘啊!你不要生轻慢心。慎之。慎之。”

兼程而进

【菩萨示常摄曰:“汝向持大悲神咒,祈观音冥加,速得入道,甚好。但不得一向延缓,使志事不立。要须并日而作,兼程而进。自今当刻定期限,约准数时,杜绝人事,安止一室。每咒百卷作一时,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,忏诸业障,助发胜功,为一时。昼夜分为六时,以五时持咒,一时礼忏,余时安坐修禅,深入不思议慧。】

菩萨对常摄开示道:“你一向持大悲神咒,祈求观世音菩萨加被,速得入道,这是非常好的。但不得老是延缓拖沓,使抱负不能实现。必须要并日而作,兼程而进。从今日起,当刻定期限,订下数量和时间,杜绝人事,安止一室。每持咒一百卷,作一时;礼四明法智大师所立《大悲忏仪》一卷,以忏诸业障,助发胜功,作一时。昼夜分为六时,以五时持咒,一时礼忏,其余时间安坐修禅,深入不思议慧。

【何言乎不思议慧?了知心外无法,法法无名,直下纤尘不立,一念圆融,不可以思思,不可以议议,故名不思议慧。依此妙慧,则心摄于微,摄无摄相,所谓摄无所摄,而不碍于摄,名善摄心也。由心摄故,无事不办。总而言之,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,为持咒摄心之本。自然夙障冰消,定心朗现,或得三昧开发,契本妙心。庶无虚縻岁月,可以刻期进道。不然,今日明朝,来年后月,若作不作,欲前不前,保汝百年后,仍自目前行止,断不能移易寸步也。慎之!勉之!”】

为什么说是不思议慧呢?了知心外无法,法法无名,直下纤尘不立,一念圆融,不可思维来思,不可以议论来议,故名不思议慧。依此妙慧,则心摄于微,摄无摄相,所谓摄无所摄,而不碍于摄,名善摄心也。由心摄故,无事不办。总而言之,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,为持咒摄心之本。自然夙障冰消,定心朗现,或得三昧开发,契本妙心。千万不要虚度岁月,而要刻期进道。不然,今日明朝,来年后月,若作不作,欲前不前,保管你百年后,仍是目前这个样子,绝不会有所改变。慎之!勉之!”

〔并日而作,兼程而进〕两天的活一天干完,一天走两天的路程。

【菩萨又示常摄曰:“只‘强顺人情,勉就世故’八个字,误却你一生大事。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、打哄过日之时矣。道业未成,无常至速,急宜敛迹韬光,一心向道,不得再误。”】

菩萨又开示常摄说强顺人情,勉就世故这八个字,耽误了你一生大事。现在决不是牵郎拽弟,打哄过日子的时候了。道业未成,无常。急宜敛迹韬光。一心向道。不得再误”。

奉教出家

【达本奉教出家。菩萨示曰:“汝老年出家,不得泛学余事。但诵弥陀经,日课佛名一万二千,自少至多,真真切切,求生极乐,此事一了百当之法。莫学世俗愚流,高谈阔论,说性说心,见人念佛,便一概抹去,及叩其所行,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,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。枉使掷却光阴,误却大事。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,又未必能深信净土,老实念佛,故发此论。”】

达本奉教出家。菩萨开示他说“你老年出家,不能再去泛泛地学其他的了,就只诵弥陀经,每天诵佛名一万二千声。自少至多,念得真真切切地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一了百了的最妥当的方法。不要学那些世俗的愚流,整天高谈阔论,说性说心,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。看他的所作所为,比不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,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。白白的浪费光阴,耽误了生死大事。因为你平时喜欢说禅而又不得法要,又未必能深信净土,老实念佛。所以我说了这些。”

依我行去

【菩萨又示无朽曰:“弥陀经十二卷,佛名一万二千,不要增,不要减,只依着我行去。但经要匀匀净净,不缓不急,不疾不徐,佛要声声心心,不涩不掉,不浮不沉念去,至千回向。不是但诵旧文一过,须从自己心中,发出真正大菩提愿,至诚恳切,普愿一切众生,同生极乐,而我心无所著,如虚空等,是名回向。】

菩萨又开示无朽说弥陀经十二卷,佛名一万二千声,不要增也不要减。只依照我说的去做,但经要念得匀匀净净,不缓不急,不疾不徐。佛要念得声声心心,不涩不掉,不浮不沉。念到一千声后,要做回向。回向不是照着念一遍就完事了,必须要从自己的心中,发出真正的大菩提愿,至诚恳切地,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,而我心无所著,心如虚空,这才是回向。

【“又、静坐时,当反观深究,佛即我心,是心是佛,不假外求,如心而住,无能无所,如是谛观,更无二念,是名修行三昧。慎勿忘形死心,又落外魔知见。如是坐一时,便起经行,又更持诵,有个次序。若忙忙促促,一气赶去,谓可完却一日课诵,便有苟且了局之念,非真正修行矣。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,决定劳而无益,未久必败。慎之!慎之!】

又在静坐时,要反观深究,佛即我心,是心是佛,不假外求,如心而住,无能无所。这样谛观,再没有别的念头,这就是修行三昧。注意不要忘形死心,否则就落入外魔知见了。这样坐一时,便起来经行,再接着持诵,这样能有个次序。如果忙忙促促地一气赶去,想要完成一天的课诵,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,不是真正的修行了。一般的,学道人不遵照善知识的教诲,决定是劳而无益的,用不了多长时间,必定失败。慎之。慎之。

【“又、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,须讲诵明白,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,净土现前,便可觉了,不为异境所惑。”】

又诸经中所谈的净土依正庄严,必须要明白,这样,如果在打坐中或经行中或礼诵时,净土的境界现前,自己便可以知道了,不至于被异境所迷惑”。

不涉别想

【菩萨示陈大心曰:“尔道念增矣,世念亦不减。凡世间一切人我相,名利相,嗔喜相等,不但在身上行出来,始为(才是)牵连尘网;但心上略带些子,即属障道因缘,尔须要明白。尔但身礼阿弥陀,口诵阿弥陀,心念阿弥陀,不涉分毫别想,便得洗涤干净,打破尘网,生极乐国,尔须要明白。”】

菩萨开示陈大心说“你的道心念力增加了,但世俗的念头也没减少。凡是世间的一切人我相,名利相,嗔喜相等,不但在身体上做出来是牵连尘网,只要心上略微带一些,都是障道的因缘。你须要明白,你只是身礼阿弥陀佛,口诵阿弥陀佛,心念阿弥陀佛,没有分毫别的念头。这样就能洗涤干净,打破尘网,往生极乐国。你要明白啊。”

或问终身

【或问终身。菩萨曰:“汝问终身耶?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,为因菩萨历劫修行,不曾学得这事。然汝亦太愚痴,终身便不过如此,问他何益?汝何不问头儿白了,面儿皱了,身子软了,无常将次到了,阎罗大王面前,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,免得披枷带锁去?这事汝何不问问?”】

有人问终身。菩萨说“你问终身吗?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,因为菩萨历劫修行,没学过这些事。然而,你也太愚痴了。终身也不过如此。问他有什么用。你怎么不问问,头儿白了,面儿皱了,身子软了,无常将要到了,阎罗大王面前,怎样答对他一言半句,免得披枷带锁去。这事你怎么不问问?”

结期礼忏

【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,先来求示。菩萨曰:“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,亦具事理一心。事一心,专于一事;若四相不生,湛若虚空,名理一心,此一心难到。外则勤修忏法,以除夙障;内则依理修观,驯致一心。既得一心,何患不能入道?汝今在期,莫管为自己,为施主,亦莫管长久不长久,只要扫除习气,打荡身心,不成三昧,誓不休息,便了。】

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。先来求开示。菩萨说“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,也具有事理一心。事一心就是专注于一件事;如果四相不生,湛若虚空,就是理一心。这个一心很难达到。外在的就是勤修忏法,以消除夙障;内在的就是依理修观,迅速地达到一心。既然已经得到一心,还愁不能入道吗!你在忏期之中,别管为自己还是为施主,也别管长久不长久,只要扫除习气,打荡身心,不成三昧,誓不休息就好了。

【又、汝在彼,虽然次第,但不是个修行地面。若真正要修行,将万缘放下,一钵依于十方,一身依于大地,真真切切,求度生死,乃为正修行法。若区区三载忏期,又夹杂世故,而欲成净业,出生死,譬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,世上必无之事。汝莫作此大愚痴想,以至冻馁而死也。”】

而且,你在那里虽然讲修行次第,但却没有在真正修行。如果真正要修行,将万缘放下,一钵依于十方,一身依于大地,真真切切地求度生死,这才是正修行法。如果区区三载的忏期,又夹杂着人情世故,而要修成净业,出离生死。譬如吸风吞雾,而求饱足,世上必定没有这样的事。你别存这样大愚痴的念头,以至于最后冻死饿死啊!”

又遭兵变

【王师初下三吴,湖寇突发,阖城奔窜。久之事定,稍稍复集。菩萨示曰:“后六月十三之变,得无惊恐耶?汝等当知,此皆无始劫来,不能修善,广造恶业,所以生生世世,不离此祸。如梁武皇时,八人以兵乱各散,今日又遭兵变,逃窜无地。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,获无生,毕竟因缘业报,分寸难免。汝等幸而不死,亦大险矣。三世业果,可惊可怖,汝等尚不一心办道,早出苦轮,隔世他生,正未了在。奈何!奈何!】

王师刚刚下到三吴之地的时候,湖寇突然爆发。全城乱窜。平复之后,大家集会,菩萨开示说“后六月十三日的变故,多让人惊恐啊!你们要知道,这都是你们无始劫来,不能修善,广造恶业,所以生生世世,都要遭遇这样的祸患。比如在梁武皇时,你们八人就因为兵乱,而各自走散了。今天又遭遇兵变而无处可逃。可见众生不能超越三有,证得无生,毕竟因缘业报,分寸难免。你们幸好性命无碍,那也很危险啊!三世业果,可惊可怖。你们还不一心办道,早出苦轮。隔世他生,就不知道在哪里了。奈何。奈何。”

最忌夹杂

【菩萨示沈元辉曰:”大凡修净土人,最忌是夹杂。何谓夹杂?即是又讽经,又持咒,又做会,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,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,却是夹杂也。既夹杂,则心不专一,心不专一,则见佛往生难矣,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?你如今一概莫做,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,期生极乐,日久功成,方不错却。当授汝一偈,依而行之:阿弥陀一句,万法之总持。声与心相依,念兹复在兹。感应不思议,莲开七宝池。】

菩萨开示沈元辉说大凡修净土的人。最忌讳的是夹杂。什么是夹杂呢?就是又诵经,又持咒,又做法会,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,又要谈些吉凶祸福,见神见鬼的话。这就是夹杂。既然夹杂了,心就不专一。心不专一,见佛往生就难了。这不白白耽误了一生的大事吗!你如今一概不要做。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。日子久了,功夫成了,这才不会错过。现在传授你一首偈子,来照着做

阿弥陀一句,万法之总持。

声与心相依,念兹复在兹。

感应不思议,莲开七宝池。

大难幸免

【菩萨示定恺曰:“汝既遭大难,幸而得免。自今当痛思前过,断其后愆。更无躁心竞气,逞志使能,贻厥身灾。今为汝立名曰恺。恺者何?慈也,仁也。慈以立身,仁以及物。功名得不足喜,失不足忧。惟务培育善心,坚固善行,以仰答四恩而已。”】

菩萨开示定恺说“你既然遭逢大难而得幸免,从今以后,应当痛心疾首地忏悔以前的过失,往后誓不再犯。不要躁心竞气,逞志使能,给自己招来灾祸。现在给你立个名字,叫恺。恺,就是慈,就是仁。慈以立身。仁以及物。功名得到了也不因此而欢喜,失去了也不因此而忧恼。只注重培育善心,坚固善行,以仰答四恩而已。”

降临法会

【一时,菩萨降临法会。士庶三十余人,未决心疑,咸来咨请。菩萨悯兹众等,虽同禀诚心,而不识修行正路,乃垂示曰:“今日之会,可谓有缘,但若与尔等说佛法,非所习闻,恐难信入。不若举一则世典儒书,与众等一话,或能信得一句、两句。《中庸》说:‘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。’】

一时,菩萨降临法会。士子平民共三十余人,心中有疑问,都来向菩萨请教。菩萨怜悯在场的众人,虽然禀着一颗诚心,而不知道修行的正路。便垂示说道“今天这一会,可谓有缘。但如果与你们说佛法,恐怕你们难以接受,产生不了信心。不如举一则世俗的典故和儒书,与你们说一话。或许能信得一句、两句。中庸说: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。

【“今日看来,安与利且莫说起,即勉强而行者,亦不可得。即如尔等,自遇我之后,亦曾发心勉强为善,乃有一旦弃捐,或渐至懈废者,其故何在?只是将‘善’之一字,看得太缓。谓行善无功,不如为恶之有效耳。不知为善若果无功,何以古来圣贤之徒,断不作些微小恶,善则尽力尽心,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?】

现在看来,安与利就不要说了,即使是勉强而行的,也寥寥无几啊!就像你们,自从遇到我之后,也曾发心,勉强为善。但有的放弃了,或渐渐懈怠了。原因在哪里呢?是因为将善这个字,看得太缓。以为行善无功,不如做恶那么有效。不知道,为善如果无功,为什么古代的圣贤,绝不作任何微小的恶事,善事则尽力尽心,必定要做到十二分满足。

【“若果为恶有效,又何故古来仁人君子,不惟有效是求,反作无功之事?且现见为恶之人,眼前虽得便宜,到头几个有好结局,好断送,好名声,好子孙以延其世代?又如世间数岁小儿,见说个好人,便知赞美,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?见说个恶人,便要嗔怪,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?】

如果做恶有效,为什么古来的仁人君子,不做有效的事,反而作无功的事呢?而且,那些做恶的人,眼前虽然得点便宜,到头来,几个有好结局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后世的?!世间几岁的小儿,见说个好便知道赞美,不都是因为行善有大利处;见说个坏便要嗔怪,不都是因为做恶没有大利处吗!

【“此事极易晓。非是尔等不聪明,真不知得。但是不能实心向善,故一时不细察耳。所以平日间,舍一钱,也要向人说一遍,有句好话,也要向人说一遍,都是从外边做手脚,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处,觉得没滋味,便抛弃了。】

这事很容易理解。不是你们不聪明不知道,只是不能实心实意地向善。所以,一时间不能觉察到而已。所以,平日间施舍一钱,也要向别人说一遍,有句好话,也要向人说一遍。这都是从外边做手脚,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之处。觉得没滋味,便抛弃了。

【“汝等今日,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,行真真实实的事,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,坦坦然乐天知命,守其在我,不见有终身可祈,结局可问,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,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。自然无祸不消,无福不至,道与时增,德与岁积,成圣成贤无难矣。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,所以说‘及其成功,一也’。反此,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,死为腐烂之草木,可不痛哉!”】

你们如果用真真实实的心,行真真实实的事,没有一毫的妄想觊觎其间。坦坦荡荡,乐天知命。守住这种心态。也不见有什么终身可祈,结局可问,也不见什么五行八字之类的穷通可卜,吉凶得失可趋避。这样自然无祸不消,无福不至。道与时增,德与岁积。成圣成贤也没什么难的,这是将来一定的事。所以说,他的成功是一定的。反之,那些在活着的时候是肆无忌惮的小人,死后则成为腐烂的草木。多么痛心啊!

【菩萨说是语已,默然而住。时,众犹颙颙有待,更有再拜而致祷者。菩萨曰:“甚哉!尔众之愚也。闻如是言,竟不生希取之心,反顾之念,只要将胸中儿女、身家之事,一问而后已。苦哉!苦哉!然菩萨大慈无已,当更说些古话,醒豁尔等痴梦。】

菩萨说完,便沉默了。这时,众人仍然恭敬地在一旁期待,更有再次礼拜的。菩萨说“你们也太愚痴了。听了这样的话,没有希取之心和反省自己的念头。却只想要将心中那点儿女身家的事,问了才行。苦啊苦啊!然而菩萨大慈大悲,就再说些古话,点醒你们的痴梦。

【“一者、学道之士,情不正,性则离;心不坚,德乃阙。往往慎于斯须,而变于顷刻。若是者,谓之造就无地之流,难以入道。非圣人之诲人或倦,而故绝之也。众中有识者,思之!】

一者、学道之士情不正,性则离。心不坚,德乃阙。往往更慎于此,顷刻间就会发生变化。这样就是造就无地之流,难以入道,也不能像圣人那样诲人不倦。所以要避免。你们中如果有能明白的,就要好好思考这件事了。

【“一者、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,却为自是之见所障,不成大器。盖人一自是,决不肯虚心就正有道。其平日所交所接,定是一等庸下之徒,互相称誉。凡有所为,不能面闻其过,而德业殆矣。众中有识者,思之!】

一者、天下又有聪明向上之士。却被自以为是的毛病所障碍,不成大器。因为人一旦自以为是,便决不肯虚心地跟正派有道的人交往。他平时所交接的,一定是一帮庸俗下劣之徒,互相称誉。不能从他的口里,听到他做错过什么事。这样,德业就危险了。你们中有明白的,就要好好思考这件事了。

【“一者、世人贪得,都务强求。不知一钱之获,尚有命焉,而况功名富贵之大!曰:‘吾智力可求。’若然,则苍苍者天,赫赫者神,将无用乎?即使强求而得,亦是命数合有,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,天悯而与之也。然则勉强而求者,有辱无荣,有失无得,有僇身之祸,无利物之功,有损德之灾,无进善之福,天厌之,神弃之矣。众中有识者,思之!】

一者、世人贪得无厌,什么事都要强求。不知道一钱的获得,尚且有命,何况功名富贵这样的大事呢!如果说我靠自己的智力就可以求来,那么茫茫苍天,赫赫神明,就都是没用的了。即使强求而得到了,也是命里应该有的,不是因为你用了许多龌龊的心机,苍天怜悯你而给你的。然而,勉强而求来,确是有辱无荣,有失无得。有杀身之祸,无利物之功。有损德之灾,无进善之福。天厌恶他,神抛弃他。你们中有明白的,要好好思考这件事了。

【“一者、天下大恩莫过父母。父母而在,堂前活佛也;父母而没,犹可追报也。试思:此身从何而来?何由而长?乃不能反本寻源,尽心尽力,敬事承顺,而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,自利其妻子而不养,更甚至有病而不知,死而不葬,或一言亦报复如平人者,是皆禽兽所不若也。呜呼!人而禽兽不若耶?可畏哉!众中有识者,思之!”】

一者、天下最大的恩德,莫过于父母的恩德。父母健在,那是堂前的活佛啊!父母过世,还可以追报。想想这个身体从何而来!怎么长大的!不能反本寻源,尽心尽力,敬事承顺。甚至结怨于父母都不顾,只顾着自己的妻、子而不赡养父母。更有甚者,父母有病都不知道,死了都不去安葬,或者一言不和都要报复,就像路人一样。这都是禽兽不如啊!人啊!禽兽都不如。可怕啊!你们中有明白的,要好好思考这件事了。

欲求做官

【或欲求官,问可得否?菩萨曰:“做官一事,你更莫想!你须知得,通经史之谓文,练韬略之谓武,膂力过人之谓勇,智能出众之谓才。汝自思量,有一于此否?若四中不具其一,要做官,不过图侥幸而已。要图侥幸,念头先已不正。一做了官,便去假威仗势,一味虐疲民而饱我腹,决不思为国为民做些好事。以至积恶日深,不知改悔,来世定作牛马驼骡有力报人等畜。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,皆夙世冒禄贪功,无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。】

有人要求官。菩萨说:做官这事,你就别想了。要知道,通达经史称为文,练就韬略叫做武,膂力过人称为勇,智能出众叫做才。你自己看看,你具备一条吗?如果这四条你不具备其中任何一条,想要做官,不过是图个侥幸而已。要图侥幸,念头先已经不正了。一旦做了官,便会去假威仗势,一味地虐待疲民而饱足我腹。决不考虑为国为民做些好事。以至于罪恶积累得越来越深,而不知道改悔。来世定会作牛马驼骡这类有力量报答人的畜生。现在兵戈战阵中的畜生,都是夙世冒禄贪功,没有一毫功德于天下的人。

【“且报应之理,远近无期,或致祸于现世,或殃及于子孙。如目前一等罪犯囹圄,身受屠戮,继嗣不肖,或绝灭无传者是也。又、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,谓之不仁不义之物。以之祀祖先,而祖先益愆;事神明,而神明加怒;供诸佛圣贤,必为之堕泪;奉仁人有道,反为之生惭。即罪恶不极,而冤结相酬,后世定作一类羊猪鸡犬,无力报人之畜,及世间一等贫穷下贱剧苦之人。又、此图侥幸一辈,在官即做些好事,亦未免公中有私,善中有恶。罪福影响,不漏丝毫,贪有限之荣名,受累生之恶果。侥幸做官,溺心利欲,如上所谈,势所必至,可不畏哉!”】

而且报应的道理,远近无期,或导致现世的灾祸,或殃及子孙。就像目前的一些罪犯,被关在监狱里,身受屠戮,子女不肖,甚至绝子绝孙一样。再者,损害良民而夺取他们的财物,这叫做不仁不义之物。用这些东西祭祀祖先,是增加祖先的罪孽;侍奉神明,会使神明愤怒;供奉诸佛圣贤,诸佛圣贤必定会为之堕泪;奉送有道德的仁人君子,他们会为之惭愧。即使罪恶没有达到极点,而冤仇已经结下了,后世必定会作羊猪鸡犬之类,没有力量报答人的畜生,以及世间贫穷下贱,受着剧苦的人。而且这些贪图侥幸之辈,做官的时候,即使做些好事,也未免公中有私,善中有恶。罪福影响,不漏丝毫。贪有限的荣誉,受累生的恶果。侥幸做官,心沉溺在利欲之中。上面所谈的这些,势必会发生,能不畏惧吗

定佑求子

【王定佑求子,菩萨曰:“汝自今莫杀生命,勿食异物,勿多欲逞忿。何以故?杀生伤天地之慈,乖长养之道。食异物,必增淫秽,或致恶疾。多欲逞忿,则戕损寿命,暴折元和,又多犯阴阳之忌。汝当永戒此三,一意奉养老母,推惠行慈,济贫拔苦,广行阴德,积累不废,天必锡汝佳胤也。”】

王定佑求子。菩萨说:你从今以后,不要再杀害生命,不要再吃异物,不要再纵欲和发脾气。为什么呢?因为杀生伤天地之慈,背长养之道。食异物会增加淫秽,或者导致恶疾。纵欲和发脾气则会戕损寿命,暴折元和,又会犯阴阳之忌。你要永远戒除这三条,一心一意地奉养老母,推惠行慈,济贫拔苦,广行阴德,积累不废,天必定会赐给你佳儿。

莫狎恶少

【菩萨示陆定息偈曰:“亲近老成,莫狎恶少,君子上达,汝曹当效。劝母修行,是为大孝,必诚必敬,遵菩萨教。”】

菩萨示陆定息偈子说:

亲近老成,莫狎恶少,君子上达,汝曹当效。

劝母修行,是为大孝,必诚必敬,遵菩萨教。

【复示曰:“回去向尔母亲,谆谆切切,劝她至心念佛,求生极乐。即不能素食,莫勉强她,但不可杀生。她若肯归向弥陀,自断血肉。此是世间第一等孝行,汝宜勉之。”】

又开示说:回去向尔母亲,谆谆切切地劝她至心念佛,求生极乐。即使不能素食,也不用勉强她。但不可以杀生。她若肯归向弥陀,自然会断血肉的。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孝行。你要努力去做啊!

三、流通分

各授以训

【尔时,菩萨化缘已终,因遍召诸弟子,各授以训。】

这时,菩萨度化众生的缘分已经尽了。所以把弟子全部叫来,每人都分别给予开示。

【示定勉曰:“汝名定勉,当号自开,勉力修行,自得开悟无上菩提,作善知识,续佛慧命。汝毋自弃。”】

开示定勉说:你名字叫做定勉。号应当叫自开。勉力修行,自然会开悟无上菩提。作善知识,续佛慧命。不要自暴自弃啊!

【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,菩萨曰:“台宗三观,妙在圆心。圆心若知,其道尽矣。”令与定勉并立,付偈曰:“一开二开,今日重来,菩提有种,妙手双栽。”】

定开问一心三观的要旨。菩萨说:天台宗的三观妙在圆心。圆心如果知道了,便对这个法究竟明了了。并且令他与定勉并立。并嘱咐他一首偈子说:

一开二开,今日重来,菩提有种,妙手双栽。

【示上德曰:“头既秃,当知足。念无常,断爱欲。南无阿弥陀,念念恒相续。”】

开示上德说:

头既秃,当知足。

念无常,断爱欲。

南无阿弥陀,念念恒相续。

【示耳之曰:“勤则不病,不勤则病,勿谓夙业,其报甚近。慈父弥陀,数数亲觐,可以永年,况乃却病。”】

开示耳之说:

勤则不病,不勤则病,勿谓夙业,其报甚近。

慈父弥陀,数数亲觐,可以永年,况乃却病。

【示陈大心曰:“老不撇脱,死定兜搭。儿女债完,可以怡悦。极乐非遥,勿自隔绝。”】

开示陈大心说:

老不撇脱,死定兜搭。

儿女债完,可以怡悦。

极乐非遥,勿自隔绝。

【示沈元辉曰:“深潜不露,是名持戒,若浮而外,未久必败。念既不真,不得自在,祸福吉凶,汝自作怪。”】

开示沈元辉说:

深潜不露,是名持戒,若浮而外,未久必败。

念既不真,不得自在,祸福吉凶,汝自作怪。

【示杜义见曰:“善则为义,不善不义,义善无二,所见唯义。以义为见,不见非义,见非义时,见无见义。”】

开示杜义见说:

善则为义,不善不义,义善无二,所见唯义。

以义为见,不见非义,见非义时,见无见义。

【示女弟子意安曰:“汝因病不念佛耶?噫!病愈甚,念愈勤乃好也。若病到念不得的时节,却是错了也。”】

开示女弟子意安说:你因病而不念佛了吗?噫病越重,念佛越勤,这样才好呢!若病到念不得的时候,就是错了。

【示无朽曰:“尺璧岂宝,寸阴当惜。正念弥陀,信光赫奕。莫贪旧游,前途永失。”】

示无朽说:

尺璧岂宝,寸阴当惜。

正念弥陀,信光赫奕。

莫贪旧游,前途永失。

【示常摄曰:“有口若哑,有耳若聋,绝群离俗,其道乃崇。”】

开示常摄说:

有口若哑,有耳若聋,绝群离俗,其道乃崇。

【示常源曰:“汝行勿怠,怠非比丘,彼自废者,多身后忧。”】

开示常源说:

汝行勿怠,怠非比,彼自废者,多身后忧。

【示定茂曰:“汝是道人,当净其心,能净心者,可以超群。”】

开示定茂说:

汝是道人,当净其心,能净心者,可以超群。

【示定随曰:“老实是宝,又有不好,若只如此,止堪温饱。何用出家,愿离痴恼,当发道意,莫空过了。”】

开示定随说:

老实是宝,又有不好,若只如此,止堪温饱。

何用出家,愿离痴恼,当发道意,莫空过了。

【示查定宏曰:“菩萨说偈,家常茶饭,归告汝母,己事早办。”】

开示查定宏说:

菩萨说偈,家常茶饭,归告汝母,己事早办。

【示陈定耑曰:“惟天最高,无所不见,护汝初心,慎勿少变。”】

开示陈定耑说:

惟天最高,无所不见,护汝初心,慎勿少变。

【示达本曰:“达本无本,万缘应息,胡不宁处,犹是汲汲?一朝撒手,男耕女织,回想生前,汝自哭泣。”】

开示达本说:

达本无本,万缘应息,胡不宁处,犹是汲汲?

一朝撒手,男耕女织,回想生前,汝自哭泣。

不复再来

【时,菩萨一一示已,复告诸人曰:“我自降此以来,凡所言说,皆修行要妙。汝等能时时体会,极力遵行,决生上品。菩萨从此,不复再来矣。诸弟子宜各努力,勿虚此会。”】

这时,菩萨一一开示后,又告诉大家说:我降临这里以来,凡有所言说,都是修行的要妙。你们能时时体会,极力遵行,决定往生上品。菩萨从此以后,不会再来了。诸弟子,要各自努力,不要白白参加了这些法会。

【时,诸弟子闻菩萨语,皆涕泣悲恋,不能仰视。菩萨谓曰:“诸弟子,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,恐生懈怠,从此失足。然实不尔。何以故?从是以后,汝等精进,只是自己精进,舍尘涂而登圣域,大智大贤之所为也。若懈怠,亦是自己懈怠,背大道而入淤泥,无知下愚之所为也。诸弟子,但须前进,莫生系恋,但急着力,无事悲哀。”】

诸位弟子听了菩萨这话,都涕泣悲恋,不能仰视。菩萨说:诸弟子,你们以为菩萨不再降临,恐怕以后会懈怠,从此失足吗?其实不会这样的。为什么呢?从此以后,你们精进,只是自己精进,舍离尘涂而登圣域,这是大智大贤的所作所为;如果懈怠,也是自己懈怠,背离大道而入淤泥,这是无知的下愚者的所作所为。诸弟子,只管前进,别生贪恋之心。只是一心努力,没什么可悲哀的。

【顷之,复谕曰:“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。所以者何?鸾乩之设,本为神鬼所依凭,非大菩萨应化常事。汝等若奉教无失,于菩萨生恭敬之心,难遭之想,即是大报恩处。”】

然后又开示说:你们不要认为菩萨会再次降临。为什么呢?鸾乩本来是为神鬼所设的,不是大菩萨应化的地方。你们如果奉教修行,对菩萨生恭敬心和难遇难求之心,就是报答了菩萨恩德了。

【时,诸弟子虽闻法谕,犹故围绕,不忍散去。菩萨又谕曰:“诸弟子,菩萨往昔因中,与汝等具有大缘,从此虽不再降,然不得作远离想。当知觉明妙行,时时在汝等眼前,相逐不舍。汝等慎无一日废弛,自舍却觉明妙行也。”】

诸弟子虽然听了法谕,仍然围绕在菩萨周围,不忍散去。菩萨又降谕说:诸弟子,菩萨往昔因中,与你们都有大缘。从此虽然不再降临,也不能认为菩萨从此远离了你们。要知道,觉明妙行时时都在你们眼前相逐不舍。你们要小心翼翼地,一天都不废弛,自己舍弃觉明妙行啊!

【少顷,又谕曰:“诸弟子,法会既终,宜各散去。菩萨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。莫只呆呆守着,菩萨定不在一幅纸儿上也。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至诚作礼,顶戴奉行可矣。”】

菩萨停了一下,又降谕说:诸弟子,法会既然已经结束,就各自散去吧!菩萨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。不要只呆呆地守着菩萨。定不在一幅纸儿上。各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就可以了。

西方确指(终)